“靖难之役”后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为了彻底清除建文帝的势力,巩固自身的统治,朱棣下令在南京城开展了大规模的屠杀,并大肆捉拿“建文奸党”。但是建文帝的下落如何呢?因正史对此记述很少,历史上关于建文帝的下落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歇,这也被人们视为明史第一悬案。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建文帝并没有自焚,而是出逃了,关于其具体的出逃地点,有学者统计共存在62种不同的说法,由于缺乏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一直没有形成定论。 朱允炆
翻阅明朝的官方史书,会发现有关建文帝的记载几乎全部缺失了,而且朱棣为了掩盖建文帝的这一段历史,人为地将朱元璋的统治时期延长了四年,消除了建文的年号,但是在民间,建文帝的故事却流传下来,并不断被加工。在16世纪以后的小说中,建文帝变成了一个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他在靖难之役后侥幸逃出了京城,并隐姓埋名当了一位高寿的和尚。甚至明朝有野史记载道明英宗年间,时任广西思恩知州的岑瑛发现了建文帝,并上奏朝廷将他带去了北京。那么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又去了哪里呢?最近几年随着新的证据的发现,出现了几种新的更有说服力的说法。 靖难之役 首先便是建文帝出亡云南说,建文帝选择出云南的原因主要有这几个,第一是云南距离京城远,搜捕起来困难,因此是出逃的好选择。而且当时云南是沐英的天下,这个沐英与建文帝的父亲、太子朱标是结义兄弟,因此建文帝逃到云南,可以获得沐英的庇护。第二是早在朱元璋时期,云南大理荡山寺的高僧无极等人曾在京城半年,朱允炆拜无极的师兄无依为师,在这层关系下,一旦建文帝蒙难,很有可能寻求其师傅的帮助。 其次是出亡宁德说,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2010年在宁德发现的一袭云锦袈裟,据专家考证,它是明代的遗物,其主人兼具“九五之尊”与僧人的双重身份,在明朝兼具二者身份的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此外,很多人都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找出建文帝的下落,但其实郑和也曾奉旨到宁德,但是他的具体行程在正史和地方志中都被隐去了,而且朱棣曾调集重兵在闽东布防,这就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建文帝出逃宁德的可能性。 明朝南京 另外一个就是出逃青海说,2010年青海地方史学者曾发现了清康熙年间有关西北地区著名文史专家慕寿祺手记的记载,其中对建文帝的出亡情形作了十分详细的记载,按其说法,建文帝是从南京逃出,途径荆楚、滇南、巴蜀、甘肃等地,最后到达了青海乐都瞿昙寺。其后建文帝便在于地隐居下来,在五竹寺出家为僧。建文帝隐居此处的另一证据是明朝多位皇帝曾为瞿昙寺下达过勅喻,此外还在此地修建殿堂、调拨兵员等,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此处的经营。除了反映出明代对西宁地区的重视外,或许背后还与建文帝曾在瞿昙寺有关。 参考文献: 杨知秋:《建文帝出亡云南新证》,《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1卷第3期。 杨淼林、杨慰:《建文帝圆寂青海乐都瞿昙寺考》,《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孙绍旭:《明建文帝出亡宁德考》,《史林》2016年第6期。 成建三:《历史记载:建文帝的下落》,《贵阳文史》2017年第1期。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
|
来自: 快乐老年435 >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