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江专题】长江中已灭绝的生物,近万斤的大鱼也不能幸免

 nqdeshen 2018-05-16

导读

长江的伟大难以言诉,它孕育了万千生物,人类是万物之长,从亿万生物中脱颖而出,而有部分生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断变化的环境让一些生物已经灭绝或功能性灭绝。

长江中有哪些已经几乎消失不见的生物呢?

前长江女神--白暨豚

白暨豚也叫: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达氏鲟

达氏鲟也叫“长江鲟”。达氏鲟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常在江河中下层活动,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或卵石碛坝的河湾或深沱中,生长速度较快,一般体长0.8—1.0米,体重5—10公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水生昆虫、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等为食。为纯淡水定居型鱼类,最大体重15kg以上。雄鱼4-7龄性成熟,雌鱼6-8龄性成熟。仅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属国家(前)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长江河神,长江鲟鱼之王——白鲟

浑浊深水中的白色魁影,中国淡水鱼保育史上最大的悲剧——白鲟。虽然种种迹象都显示这种巨大的掠食性鱼类已经和长江女神——白暨豚一样离我们而去了,但他毕竟是长江乃至整个动物进化史上的伟大奇迹,在这里还是决定介绍一下他,缅怀一下这种从前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

白鲟俗称象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称鲔。体长,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据信是水压和电信号感受器。


关于白鲟的极端个体到底能有多大,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千斤腊子万斤象”,中华鲟能长到千斤这已经是肯定的了,而白鲟虽然不能到万斤,也至少会比中华鲟大不少,才能配被称作万斤吧!传说中7米长的白鲟在小编看来完全是可能的。

几百万年都挺过来了的强者,现在消失了……看看这头上的传感器,一个视力如此低下的动物居然能够捕杀四大家鱼这样敏捷的猎物,其感官之先进可想而知。白鲟可以吞下自己体长一半的草鱼,而他自己的吻就占了体长的一半!

如果说鳡是鲤科掠食性鱼类的巅峰之作,那么同属雅罗鱼亚科、被称作“鸭嘴鳡”的鯮就会颠覆你的想象。关于这种鱼类的资料很少,我们只知道它是一种中下层掠食性鱼类,有着独特的觅食方式,而且其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生活在江河或湖泊的中下层,矫健凶猛,游泳力强,鱼苗时即能吞食其它鱼苗。当体长在30厘米以前,都以游弋方式在水的中上层掠取其它鱼类为食;成鱼则以长形的吻部的石缝中觅食小鱼。性极饕餮,虽消化管内已充满了食物,仍不断吞食,终至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肛(河蟹)门处挤出。生长速度较快,性成熟年龄在5龄以上,生殖期为4-7月。成熟的亲鱼于春季即上溯至江河流水较急江段进行繁殖。幼鱼期至湖泊中肥育,仔幼鱼阶段食枝角类和鱼苗;成鱼转为食鱼类,常以其管筒状的长吻在石缝或水草丛中觅食小型鱼类。


这种古怪的而疯狂的下层掠食鱼类最大可以达到50公斤,体长足以和大个体的鳡比肩。这种鱼现在处在易危状态,网上也没有有关的图片,生存状况堪忧。

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味道最佳,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

据统计,1974年,长江鲥鱼年产量曾达157.5万公斤;80年代后逐年下降,1986年降至1.2万公斤;1996年,有关部门在鲥鱼栖息的峡江试捕一个月,毫无所获;在鄱阳湖口进行幼鲥鱼监测,也难觅芳踪;自1996年至今,在鄱阳湖历时三年的捕捞仍然是一无所获。江苏、安徽江段也已多年未发现鲥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