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首中国音乐作品赏析(二)

 昵称cZwA4 2018-05-16

第二部分  民族器乐作品篇

    18、《长城随想》中国作曲家刘文金于1978年创作的二胡协奏曲。由闵慧芬和上海民族乐团1982年首演。全曲4个乐章: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和遥望篇。第一乐章乐队奏出宽广雄伟的歌颂长城主题,以独奏二胡深沉庄重的叙述性旋律,倾诉作者面对巍峨长城浮想联翩、心潮起伏的爱恋之情。第二乐章乐队音乐悲壮而有战斗性,与二胡刚柔相济的音调旋律结合,表现中华儿女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为保卫长城而浴血奋战的情景。第三乐章在乐队模仿古钟回荡、山川悲鸣的音乐背景衬托之下,二胡主题由肃穆含蓄的基调逐步发展为豪迈激越,气动山河。第四乐章二胡变化再现第一乐章主题材料,接以舞蹈性的旋律,尾声变化再现了激越宽广的长城主题。作品蕴含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曾在1983年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19、《滇西土风》是对山峦叠嶂、民风淳朴的云南西部山民生活、生产景象的咏颂。

“斯特拉文斯基说过‘一个人只有一个出生地’,俄罗斯大帝所留的气息对他来说不可改变,尽管他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远离故土。地域性对创作者的影响会贯穿终身,但如果创作者真正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所谓异域情调,作品所能达到的高度就可以估量了。”在被问到他的创作是否会囿于巴蜀山地文化对他的影响时他说,“《滇西土风》实际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对云南西部民间风物的再现,像基诺舞这个篇章,它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民族深入骨髓的沉稳心境。”

    20、何训田为七位演奏家谱曲的《天籁》(1986)是应用他自创的“RD”作曲法创作的,因为作曲家宣称“平均律已经用穷尽了”。“R”代表任意律,“D”代表对应控制法。这首作品给人以原始、荒诞、冷漠、神秘、空旷、深邃、凄凉、恐怖的印象。演出时舞台上的灯光压得很暗,能见度很低,给听众造成一种特定的环境和心理压力。听上去它仿佛是对亡灵的招魂、追念;又仿佛是对洪荒世界的描绘……,音色离奇新颖,不同凡响,力度与节奏的起伏变化有致。作者应用“RD”作曲法取得了可喜的成功,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

    21、1990年,何占豪创作了中阮协奏曲《临安遗恨》(一说由林吉良的中阮独奏曲《满江红》改编)。这首曲子并不著名,广为人知的版本倒是1992年何占豪自己移植的筝曲。 如今提起《临安遗恨》,多名之以“古筝协奏曲”;细究这措辞并不准确,所谓协奏曲(Concerto)是一到数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体裁,而何占豪所作,实在只是筝与钢琴而已。我倒也听过此曲筝与管弦乐队的版本,并不见佳,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后来此曲又经作者本人移作琵琶协奏曲,诸版本各有所长,综评起来,当推筝曲为最上,琵琶次之,中阮的版本却微嫌“原唱而似和韵”了。 何占豪的筝曲从旋律到技巧都是很传统的路数,在现代创编曲目中颇为难得。当代筝曲创作有不少坏习气,滥用快速指序即是一端。炫技的曲作者多是技巧高明的演奏家,何占豪本人不会弹筝,反能不染流弊。代表作如《茉莉芬芳》,并不刻意求新求异,现代技法也用得极谨慎,实际上演奏难度丝毫不减,倒是非有传统曲目的深厚功底不可。 筝与钢琴合奏的体裁很少见,除此曲外,较知名的似乎只有《云裳诉》。因这两种乐器性质十分接近,论理并不适宜合奏,然而何占豪写来竟是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临安遗恨》属五声羽调式,全曲五段,结构略如A-B-A’-C-A。引子开头是散板,钢琴一串铿锵有力的下行和弦,势如天风海涛,恰好弥补筝的短处。筝音域不广,又按五声音阶定弦,和声非其所长,音量又有限,以扫摇刮奏强作高声,毕竟难脱单薄,不比钢琴的雄浑。接下来筝在高音区一段长摇,缠绵不尽,似转幽咽。继以模进,弱起渐强,上行复转下行,最后稳定在羽音上。钢琴复以琶音轻轻托住,曲调渐趋低缓,引子结束。 至此主题方出。全曲只有这一个主题,旋律写得极美,素材取自学堂乐歌《满江红》,一洗原调之沉雄悲壮,而以清丽深婉出之,于深婉之中,愈见沉痛。这一节,筝上几乎没有任何技巧,弹起来说易极易,说难也极难。因其微妙处全在吟揉滑颤,最见左手的功力。现代筝曲将双手同在琴码右侧演奏的技术过度发展,左手除了4、7两个音竟难得按弦,大半时候都在弹分解和音,音色和力度的微妙变化却无暇顾及了。此曲有钢琴伴奏,左手不必分心旁骛,正好将揉滑的表现力发挥十足。初学者以为这一段旋律简单优美,易于上手,是大错特错了。 接着第二段,快板。钢琴四个小节跳跃的顿音引出筝上主题,“划然变轩昂”,是最接近《满江红》原曲的一次变奏。这里用大段扫摇稍嫌苍白,好在力尽即止,并不勉强,高潮交给钢琴推上去。下面一段是最妙的手法,筝与钢琴在连续的五声模进音型上追逐相竞,倒恰好印证了Concerto这个词的本意。 第三段转为慢板,是主题变奏,沉静悲凉,徐徐如诉。袁莎在这一段里加进两处轮指摇,可谓神来之笔。轮指本是从琵琶借来的技法,慢板中点缀一二,愈见迤逦宛转。此段结束,以钢琴慢起渐快的下行模进过渡到第四段。 第四段是小快板,写得飞扬跳脱,酣畅淋漓,起落间矫捷潇洒,如公孙氏剑器舞,是举重若轻的大将风度。技巧看似平常,然须弹到十二分的干脆利落,实非易事。其间摇指大都轻盈短促,如蜻蜓点水,非悬腕摇不办,否则被扎桩一缓,便不免拖泥带水。十六分音符用山东筝派连续托劈的指法,也很考较功底。此曲D调定弦,这段快板实际是G调,颇多按音,有几处跳跃简直匪夷所思;后来看到袁莎的视频,发现她其实趁前后钢琴SOLO段落移了两次码,这才恍然大悟。接下来是散板,筝有一大段华彩,模仿琵琶武曲技巧,激昂有力。钢琴在高音区奏响主题,大气磅礴,全曲至此推到最高潮。 末段是主题再现,慢板,与首段基本相同。结句很干净,于意犹未尽时戛然收住,清商随风,余音绕指,无限低回。

    22、张晓峰于一九七九年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词意而作。全曲由引子、「忽闻水上琵琶声」、「说尽心中无限事」、「江州司马青衫湿」、尾声「月白江心」组成。乐曲表达了诗人遭遇被贬的悲愤和对民间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此曲情景交融,颇具感染力。方锦龙的演奏句法清晰,音色清丽,气质沉静大方,与乐队配合默契。

    1、「引子」由琵琶和箫奏出自由的散板旋律,筝则以流水般的琶音衬托,描绘了「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

    2、「忽闻水上琵琶声」:乐队以慢速奏出白居易《琵琶行》的主题,豪放洒脱。然后是优美的琵琶声,接着,乐队与琵琶时分时合,犹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情景;

    3、「说尽心中无限事」:委婉连绵的旋律配以琵琶连珠般的轮指和琵琶女的主题,深刻地表现了感情悱恻、忧患沧桑的古代妇女的形象。接着,运用多种手法,根据诗歌的描述,刻划了琵琶女形象的不同侧面:高超的演奏技艺、风流的教坊生涯和凄凉的天涯沦落;

    4、「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以摇指变化再现了琵琶女的主题,更加深沉悠长;二胡悠缓的独奏,恰似诗人的感叹。继而旋律连续的上下行模进,琵琶和乐队的交替奏鸣,诗人和琵琶女主题的糅合发展,犹如诗人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5、尾声「月白江心」:皓月当空,秋水如银,唯有琵琶的泛音在寂静的夜色中飘荡。

丝竹音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