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期说了大宋邋遢宅男王安石,这期终南君就来跟大家聊聊与他相爱相杀的死对头司马光,对!就是上篇提到的那个很会砸缸的家伙。 砸缸救人的上半部分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终南君在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但大家知道下半部分吗?据说被救的孩子后来长大成了一方富豪,然后修了个“感恩亭”以感谢司马光的救命之恩。 在这次偶然事件中,因为救人而砸缸的司马光非但没被当成熊孩子被家长揍,还被视为聪明机智的化身。 当时洛阳的小贩不仅把他的事迹画成连环画沿街兜售,甚至在一千多年以后,还被编进课本里成为教育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范本。 都说小时候聪明的孩子长大会变笨,但这个魔咒却一点儿都没应验到司马光身上。长大后的司马光不仅在19岁就高中进士,还在大宋的政坛上叱咤风云四十八年。 2 在司马光漫长的仕途生涯中,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和王安石之间亦敌亦友、相爱相杀的故事了。 ▲左:王安石 右:司马光 他和王安石都曾蒙受过欧阳修的教诲和举荐,两人师出同门,是那种能经常约着一起开黑吃鸡的好朋友(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宴谈终日)。 不仅如此,两人还曾与另外两位同僚韩维、吕公一起,组成了“嘉祐F4”。 不过这个组合很快就解散了,为什么呢?因为两人虽然脾气秉性相同,但政见却相去甚远。 王安石主张积极变法富国强民,司马光主张坚守体制春风化雨,为此两人时常争得面红耳赤,还要顶头上司包拯来劝架。 好在大家都还保持着身为文化人的体面,谨遵“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原则,使得两人之间的争(si)吵(bi)也变得别有看点。 一开始,司马光只是悄悄发私信劝说王安石,他写了封长达三千字的信给王安石,劝谏王安石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翻译过来就是:你自己有几斤几两心里没点bi数吗? 被外人怼也就罢了,还被自己的亲密好友讽刺,王安石心里当然不高兴,于是就假装没看见,完全不鸟司马光。 3 俗话说,高手之间对决时,给对手造成最大伤害值的不是正面杠,而是忽视他。 被王安石忽视了的司马光内心受到一万点伤害,喝了口终南山泉缓了缓,八天后他又写了一封信给王安石,并公开艾特了对方。 这一举动引来了一大批吃瓜群众围观,这下王安石如果再不回应,面子上就过不去了,于是速速写了一封《答司马谏议书》回应司马光。 这封信言辞犀利,针锋相对,一度成为在朋友圈引起病毒式传播的爆文,千百年来一直在驳论篇排行榜上高居榜首。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封信,彻底葬送了俩人的友情。 自己向皇帝举荐的好友跟自己闹掰,光光心里本来就很难受了,没想到皇帝居然还“独宠”王安石,把自己的政见不当一回事。 于是司马光一气之下向神宗请辞,在洛阳买了二十亩地,建造了一所“独乐园”开始隐居。这园子的名字取得也颇值得人玩味,很有一点赌气的味道:“哼!你们不带我玩儿,我自己玩儿!” 4 在独乐园里,司马光天天过着如水般的从容生活,一呆就是十五年。在这期间他专心搞起了历史编撰工作,终于写就一部编年体史书《通志》。 这部书后来被神宗赐名——《资治通鉴》,一千年以后,这本史诗巨著还成为了毛爷爷日日品鉴的案头读物。 也是凭着这部巨著,使得司马光以六十六岁高龄重新杀回政坛,升任资政殿学士。不仅获得了民众的普遍欢迎,还得到了高太后的倚重,其仕途之路更是节节走高,一路官至宰相。 而此时,由于变法运动中一些不合时宜的举措,王安石已极度不得民心。有人劝其弹劾王安石,然而司马光一口回绝了,他说“王安石变法并没有任何私利,我为什么要弹劾他?” 虽然司马光的坦荡让人敬佩,但他后来在高太后支持下,主持废除王安石新法时,却不管不顾新法已经取得的成绩,无论好的坏的一律进行废除。 这种一锅端的废法行为,也让他和一意孤行坚持变法的王安石一样,遭到了颇多非议,甚至一度导致了北宋新旧党争演变得不可收拾,但这都是后话。 5 1086年,王安石去世,噩耗传来,司马光悲恸不已。 他预感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鄙薄小人的攻击和诋毁,立即上书:“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今方矫其失,革其弊,光意以谓朝廷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虽然两人政见不同,但王安石的忠义节气还是颇让他佩服的,如今新法废也废了,就算有过失也改过来了。我认为朝廷还是应该优待厚抚,以振谏言之风。 朝廷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谥号“文”。 第二年九月,司马光也在一场急病中溘然长逝,京城百姓无不痛哭流涕为他送行:“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 至此,他充满争议的一生终于落幕,后人或褒或贬,都已经不重要了。 人生得一知己,能如司马光这般志趣相投;人生得一对手,能如司马光这般光明磊落。对王安石来说,或许也是一件幸事。 ———— /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