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远?

 昵称11935121 2018-05-16

我是余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OH卡执行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


这里提到了一个状况,“越大方的人越容易被疏远”,这句话里有着多层的理解。


首先,看起来这似乎就是一个现象。就像我们说的“好心没有好报”之类的,它提出了一种社会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关系背后的需要。我们每个人从婴儿开始,都在努力求存,包括人类的祖先,人类的历史,都是一部部为生存而奋斗,为种族延续而努力的史诗。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也越来越重视道德建设,而渐渐把这些需要放到了不能宣之于口的地位,尤其中华民族的传统,讲究美德,更是强调付出,而不求回报。那么这种不求回报的方式,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结果。作为思考者,我们不能只看到结果,还需要看到过程。通常有着普遍常识的人,在对别人“大方”的好的时候,也是有着一定的选择能力的。


这就出现了很多种开端:

1. 如果这个“大方”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选择了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那么最后被疏远似乎也是很自然的,这在选择的那一刻,其实已经注定了。

2. 如果这个“大方”是有所选择,选择了会感恩的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很值得分析了。

在一开始给与的时候,对方是否也是给出相对的回报的呢?回报就像是一种银行存款,双方都在向这份关系里投入心力,而对等的投入和关注,会让关系越来越亲近。如果双方的付出不对等,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这段关系都很可能走不长远,也就是走到疏远的境地。这是因为我们的传统道德从我们出生时就开始教导我们回报,这种长期的教导和社会的熏陶会使得我们形成本能的自我检查,如果发现自己没有给出相应的回报,或者无法给出,那么就容易出现内疚自责,而这样的情绪是会为关系蒙上难以抹除的阴影的。这样一来,走向疏远也就是必然的了。

3.如果这个“大方”是有所选择,以教化和感恩为目的,那么从一开始这个对象就是还无法给与对等的回报的,在这个过程中,究竟需要多少投入,需要怎样一个不断调整的投入,都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工作,也有可能对方无法忍受这种教化而离开,这也会导致疏远。

那其实还有更多的可能,尤其是这个“疏远”,如果我们仔细体会,这其实有着这个“大方”的人的感受,而感受就是我们心理学上常常强调的主观现实,也就是这个人自己的主观感觉,它可能和现实是对等的,也可能有所差异。相对于一个大方的人来说,他/她所感受到的疏远,要怎样来评量呢?在心理学中其实会对一件客观的现象带来的主观的感受进行评分,以此来确定不同的人群对于同一个现象有着怎样不同的感受。就拿疏远来说,如果咱们现在的通用方式微信的联系频率来衡量,有的人也许一周联系一次就觉得很亲近了,有的人可能一天不联系就会觉得疏远,这样的两个人相遇,可能就很容易出现疏远的感受。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最“大方”的例子,父母照顾孩子,幼年的辛苦养育,青年的悉心照料,成年后的种种支援,是否最后得到内心觉得满意的回报呢?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如果我们能够仔细体会一下在父母照顾孩子的同时,其实父母也有作为父母价值感的呈现,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收获,可能我们就能更多的理解关系的背后那些更加复杂和细微的需要了。


所以,大方的人是否会被疏远,不仅仅要看选择了什么样的人去大方,很多时候,也要取决于这个“大方”的人对关系的把握。


作者介绍:

余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OH卡执行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

以精神分析动力学为本,分析心理学意象及梦境分析,以及人本聚焦为方向,提供婚姻情感,人际沟通,情绪困扰,职场压力等咨询,并常年带领OH卡牌,绘画,游戏等团体沙龙。


如果您认可咨询师的分析,可以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留下联系方式,向作者提问咨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