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回归传统文化中这个本源 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导言】2018年4月21日,“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启动仪式暨“西湖论道:新时代的国学使命”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人无论怎么样,我们处理事情也好,和人相交往打交道也罢等等,我们总是需要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大中至正,公平正义,就是恰到好处。在我个人看来,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具有现代性的一种内在价值。以下为采访实录: 凤凰网国学:阳明心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您认为它有怎样的独特之处呢? 董平:阳明心学实际上原本就是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从人生哲学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希望能够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没有哪一个人想糊里糊涂过一辈子,也不打算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来讲,阳明心学的确给我们开拓了一条通达自我生存意义和价值的途径,比如说王阳明首先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原本就是我们的“天命之心”,每一个人的良知就是我们真实生命本身,那就是你的贞节,你真真实实的终究的自我。 所以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只能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我们基于自我真实生命的本然体物,我们把自我存在的真实状态呈现出来,这就是生命的存在,这也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所以致良知,在王阳明那里,那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我们试图实现自我生存,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必须要做的事,所以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讲,王阳明不只是一个比如给我们讲了很多似乎听起来很玄乎的道理,实际上只讲一件事,回归自我生命存在的本真。 凤凰网国学:您认为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价值何在呢? 董平:现代性价值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在谈论,那我想恰好可以从传统文化本身,我们今天即将要谈论的一个主题,一个文化自从我们的先民文化创立以来,实际就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传递当中,那么在传递的过程,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实际上每一个时代都面临着对于固有文化的创造性转换的问题。 从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化来看,尽管传统文化不只是儒家思想,但如果我们以儒家思想作为一个典范或范例来看,那我们可以看到,从孔孟以来,所面对的每一个时代都要去因应这个时代,实现自我更新。一个简单的例子,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到了唐代,也就是到了公元八世纪左右这个时候,非常繁荣了,繁荣的程度以至于对以儒家为典范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身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挑战,那传统文化如何实现自我创新呢?要不要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来转出自己的新局面呢?历史上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成功的范例,那就是宋代理学,所以宋代理学实际上就在它当时那样的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条件之下,实现中国自身传统文化自我更新创造性转换的一个范例。 中国文化本身来讲,我们文化当中许许多多的在漫长历史过程当中所凝结而成的,并且被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民所不断的实践的那样的一些观念价值体系,我觉得那就是“常”,那是不能变的,那个变了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了。所以在这个意思上面,我们今天要实现创造性转换,能与现代社会之生活相结契,能为现代社会之种种变动进行创造性应对的,这样的传统文化它本身便是所谓的现代性之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如果我们一定要说包含什么样的现代性价值,这个绝非三言两语可说明白,但我想可以说一点,比如我们总是在追求“大中至正”,一个人无论怎么样,我们处理事情也好,和人相交往打交道也罢等等,我们总是需要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大中至正,公平正义,就是恰到好处。在我个人看来,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具有现代性的一种内在价值,毫无疑问,我们今日之社会,尽管21世纪了,我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时代的问题,文化的问题,人心的问题,商业信誉丧失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一切,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到这一个本源,我想很多问题或许便能够迎刃而解,这就是现代价值,这也就是对于传统文化创造性价值的当代实现,毫无疑问,这些都不能停留在嘴巴上,都需要我们真切的实实在在的付诸实践。 作者:董平 本文系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专访。采访、整理:王诗云、丁梦钰 最热评论
无上光荣_ 常有二分,不是常就是必须传承,即便你想传承也传不了,现代文化一方面应对常规,另一方面探索希望,由过去人格化的静态转向人性化动态。这是由时代性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只是个人看法,供参考。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道德实践的仁义行,“立人之道曰义”;非行仁义的民本实学,“生人之用曰利”。理据于民所共由理道的义利矛盾体,道德实践,性命通贯天道酬勤的仁义行。离开天道酬勤的功能,仁义行失去实践的道德价值观,“出利入害,人用不生”,陷入文胜质则史的静态无为。民本实学的非行仁义,依托于仁义行的人道诚信。若争斗物欲,“出义入利,人道不立”,陷入质胜文则野的礼崩妄为。“义利之分,其为别亦大;利害之分,其相因也微”。研究仁义行与非行仁义之间对立统一规律的民所共由理道,非止步于道德实践的仁义行,当然之理的义利之分;睿智于义利矛盾的质文辩证,洞悉于利害因果“相因之微”的非行仁义。民生利益的精微之几,心性鬼神的危微之几。义利矛盾与利害因果成纽结的逻辑义理,是认识仁义行与非行仁义的文化理论。
非行仁义的民本实学有价值取向,“可欲之谓善”,非存天理去人欲。“有诸己之谓信”的诚信忠恕,推己及人有共由的可欲之善,追求生活富裕之富有大业,精于物者物物道的“充实之谓美”;追求生活美好之日新盛德,精于道者兼物物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实现民本实学文化价值观之上有形上導,“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传统儒学的历史逻辑原真,所树立的文化价值观,民所共由理道的人文化成天下,生活儒学正向的生活富裕和美好的人民满足。离开文化价值目标,非传统儒学义理原真。 阳明的知行合一,仁义行的道德实践,是否止步于研究义利之分的仁义行,没有探究利害因果相因之微的民生致用?辨析和辨正阳明知行合一的文理意蕴,是否符合传统儒学的义理原真?值得深究! 孟子言尽心尽性知天事天,《易传》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心性有内外。心性外是知天事天必要穷理,心性内尽心必要尽性,受命的客观条件所限定的性。命,源自天命之性,命从性来,有人事定位的易简之理;性从命生,有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理则。习以性成,气以理生化乎质的气质之性。故言:命日降而性日生。阳明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理→知→行三位一体的道德心学,与孟子尽心尽性于知天事天的心学,有逻辑差别吗? 学传统不是回到拿木棍子吃饭的年代,不是回到穿树叶当衣服的年代,更不是住茅草棚的年代。当然必须要明白我们人类是从哪个时代发展过来的,我们当代的人们有没有能力创造发展的比过去、现在还好。说一千,道一万,现在的条件是好了,回归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本真,这总不难吧。人一旦回归自然的本真,用自然界所给予人的自然的良知,一切太平,文化复兴,乡村振兴,还人类一个自由、平等,公正,友善的真实生活,把人过成人的样子,人与生态和谐,这实际上价值导向一树立,人的思想观念一转变,立马实现,创业,变成人实现自我价值是为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来到这个世界一回,对这个时代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将成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对于人人都读过书的当今年代,才不是过去那么小数人的历史人物,现在可以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而且发展得特别快,质量又特别的好。这可以是历史最优秀的时代!人人体现人生价值的时代,而这种太阳般的思想的传播,人们会一个个觉醒,因为这是一条最阳光、最正确的、人类真正需要的人间正道!谁先醒悟,就会先步入这样的正道!信是这样,不信它还是这样!人的一生幸福快乐在于他给这个社会、给这社会带来了什么,而不是他在这个社会得到了什么。 董教授讲得很到位,传统文就拿吃饭的筷子来说,几千年了,骨架没变,但现在越来越精细了,它不仅是用具,还可以是工艺品,历史的发展进程,是把人变得更聪明,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做得更好,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大家的努力,创造人类再好的生活,为子孙后代创造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更公平、更符合人类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创造的成果人人得以共享的乐园!这可以是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创新、发展。
凤凰网友 后世儒家踩在宗教玄学的边缘进退不得,理学家们与佛教徒貌不合却神相似。——真正的国学,不在汉唐以后,宋明儒家,是堕落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潛心專註於漢字,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妳重新認識漢字,簡單好用的水滴字典,五花八門的中國傳統……點這裏,開始妳的漢字之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