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论孟子】(12)陆九渊: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情缘半岛 2022-01-18

图片

 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字子静,世人称其为象山先生,又因其书斋名''称存斋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据《宋史·陆九渊传》载:陆九渊四岁时,一天他问父亲:“天地何以无穷际”,父亲笑而不答,于是九渊为此苦思而忘寝食。直到十三岁时,有一天他对自己少时思考的问题忽有所悟。一天,他在书上读到宇宙二字,见解者说“天地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而省悟道“无穷”原是如此。便提笔记下了“宇宙内事乃已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从此,陆九渊在宇宙二字中悟到人生之道,他在后来的《语录》中说:“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

陆九渊对孟子特别推崇,曾说:“颜子问仁之后,夫子许多事业皆分付颜子了。颜子没,夫子哭之曰'天丧予’,盖夫子事业无传矣。曾子虽能传其脉,然'参也鲁’,岂能望颜子之精蕴?幸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  夫子之道至孟子而一光。然夫子所分付颜子事业亦竟不复传也。”陆九渊认为孟子是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之人,孟子之后,孔子的仁政思想再也没有人进行传承。对于自己的学问,陆九渊觉得自己的思想是直接从孟子那里得来的,“或问象山学从何受,象山曰:'因读孟子而自得之。“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盖时不同也。”陆九渊曾给路彦彬说到:“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致是而始一明也。” 陆九渊认为自己是孟子的直接传人,他的心学思想直接得益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图片

陆九渊的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人心至灵,至理至明;人皆有心,心皆是理”。孟子认为人皆有“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认为,四心并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自身本来就具有的。与四心相对应的“四端”即“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同孟子的性善论一样,是生来就具有的,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也是存在于人的本心之中的,从“本心”出发,“存心”、“求放心”,然后“尽心、知性、知天”一气呵成,达到对天地的认识。陆九渊说:“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仁义者,人之本心也。孟子曰'存乎人者,色无仁义之心哉’,又曰'我固有之,非由外链我也’,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陆九渊认为“本心”就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所以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心。陆九渊进一步发挥说:“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知性则知天矣。’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陆九渊在这里将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思想,直接发挥成“心”与“天”的一体,由此观点出发,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无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是理”,人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是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等道德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致学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并提出“发明本心”的修心方法论说。人的一切不道德行为的根源都是“失其本心”,“本心”是先天赋予的,纯然至善的,因而一切为学功夫都应围绕着保持“本心”以免丧失。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到蒙蔽后的心就不灵,理也就不明了,这样就必须通过师友讲学来恢复心的本然。

图片

这种“本心”的思想,直接导致了陆九渊在为学方面强调的并不是如何读书、如何理解字义而教人以“辨志”为先,认为读书之初,必先立志高远,才能不为物欲所迁,以至于失其本心。这正是源自于盂子的“先立乎其大者”,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其小者不能夺也。”所以,陆九渊就此而主张人要“立大志”,“自作主宰”,注重“义利之辨”,孟子对“义利之辩”曾进行阐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辦,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取诸人。”孟子在“义”与“利”之间重视“义”,而获取的“利”也必须是合乎“义”的。陆九渊就是继承了孟子的“义利之辨”并结合孟子“尚志”、“先立乎其大者”等思想形成了其“辨志”之说的。他认为:“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义旨所在。”即读书在于领会书中的内涵,以发掘和存养自己的内心,培养自己的“大义”和“志趣”,这不同与汉学对经典具体句读字义的解读,强调思想的融汇贯通,这与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有极为相似的地方。

此外,在知行关系的认识上,陆九渊也基本沿袭了孟子的知行观,孟子在提到圣贤伊尹时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认为“先觉者”的学识才能是天赋的,而“后觉者”则依靠后天的努力才能成功,这里面就包含着“知先行后”的思想。陆九渊在知行观上也赞成孟子的这种观点,他说:“《大学》言明明德之序,先于致知;孟子言诚身之道,在于明善。今善之未明,知之未至,而循诵习传,阴储密积,廑身以从事,喻诸登山而陷谷,愈入而愈深,适越而北辕,愈笃而愈远。”依陆九渊所说,人要正确地躬行,必须先有一“知”用以指导,陆九渊只强调知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行的重要性,这与孟子重视主观意识、而忽视实践是一脉相承的。

 图片

从民本方面来讲,陆九渊同样是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今时郡县能以民为心者绝少。民之穷困日甚一日。抚字之道,弃而不讲,掊敛之策,日以益滋。甚哉!其不仁也。民为邦本,诚有忧国之心,肯日蹙其本,而不之恤哉?”“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民为大,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此大义正理也。”可以看出,同孟子一样,陆九渊认为“民”为“邦本”,“天生民”而后“立之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所以君主只有以民为本,才能治理好国家,“君”所设立官职、进行管理,都是为了民众有更好得生活,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陆九渊还引用孟子的“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一句来概括说“君”与“民”的重要关系,即“君”为“民”提供安定的生活状态,“民”通过耕耘来支持“君”。陆九渊思想中深深地贯彻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进一步阐发。陆九渊把“民本”思想与“君权”思想相统一。“民生不能无群,群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生不可以保。王者之作,盖天生聪明,使之统理人群,息其争,治其乱,而以保其生者。夫争乱以戕其生,岂人情之所欲哉 … …当此之时,有能以息争治乱之道,拯斯民于水火之中,岂有不翕然而归往之者?保民而王,信乎其莫之能御也。”民众生活是一种群体性的生活,而群体生活就意味着要有斗争,斗争会产生混乱,而混乱的结果则是民众无法正常地生存下去。由斗争产生的混乱对民众的生存是一种危害,这是人们所不想看到的。而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就需要有一种力量来保护民众,或者说,需要有一种权力来避免斗争。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斗争,都需要权力抑制混乱的产生。这种权力,就是治理国家的权力,即君主的权力。君主是为了“保民而王”的,“保民”是君权的出发点和目标, “保民”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为民”而“治民”的思想。

陆九渊在其基本的“心学”思想,以及由此而延伸的为学、行知观以及民本思想上都深受孟子的影响,“因读孟子而自得之”。陆九渊的“心学”其实也可是说是发展了的“孟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