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开山之祖陆九渊】影响王阳明一生的人

 江夏心学 2022-05-15

杜先栋 阳明心学传习会

陆九渊,南宋著名思想家,生于1139年,这时南宋已经建立了12年,宋金战争基本结束。陆九渊与朱熹同时,比朱熹小9岁,二人合称“朱陆”。朱熹后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陆九渊则在宋代诸子中独树一帜,创立心学学派,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其学说传到明代,由一代大儒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形成“陆王心学”。“陆王心学”为近代所推崇,成为明代至今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潮。

宋代是一个儒学复兴的时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佛教传入中国,以其庞大的思想体系和强大的宣传力度,逐渐变成社会主流思想。“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舍身佛寺,女皇帝武则天也极力推崇佛教。许多书法,雕塑也都是佛教内容。虽然佛教是劝人向善的,有其积极意义,但佛学毕竟不是中华正统,而且佛学讲四大皆空,消极避世,劝人出家做和尚尼姑,脱离生产劳动,加重社会的负担,而且造成主流思想界出现很大的混乱,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百年战乱,与思想界的混乱有很大的关系。

宋太祖建国之后,拨乱反正,大力推崇儒学,经过百年的努力,儒学终于出现复兴,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等人吸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精华,对儒学经典进行了重新解读,并且著书立说,形成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的盛况。儒学复兴使得宋代文化空前发达,经济随之繁盛,但理学思想家中的朱熹一派逐渐走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保守潮流,使得思想界逐渐走向僵化,脱离实际,培养出来一批满腹道德文章却毫无治国理政之能的书呆子,最后造成了南宋的灭亡。而在这股保守大潮流中逆流而上的人物当属陆九渊。

在大多数学者极力推崇复古,注解四书五经之时,陆九渊说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意思就是说,我不必去注解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不过是对我心灵的解释,早晚有一天,我说的话也会和四书五经一样变成经典!

陆九渊甚至认为自从孟子去世后,一千三百多年来,只有他自己掌握了孔孟思想的精髓,是道统唯一传人!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我们从他的生平讲起。
一.陆九渊的生平

陆九渊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陆氏家族始祖在唐朝末年迁居到金溪后,生存繁衍,形成一个很大的家族,一百余人同灶做饭,财产公有,由家长分配劳动,教育、耕种、医疗乃至接待宾客,都有明确分工。有严格家规,对不敬、不孝、不礼、懒惰、盗窃之事予以严惩。在优良的家风熏陶下,陆九渊的五个哥哥都刻苦读书,取得了自己的成就。大哥陆九思继承家业,写了一本叫做《家问》的书总结了族长家长治家的经验。二哥陆九叙开了一个药店生意兴隆。三哥陆九皋,做了私塾先生。四哥陆九韶和五哥陆九龄都成为大学问家,陆九渊与四哥五哥合称“江西三陆”。

陆九渊出生得太晚,五哥陆九龄长他七岁,大哥陆九思长他二十四岁。出生时母亲生病连奶水也没有,正好大哥九思的孩子出生,只能由大哥九思的妻子也就是大嫂来哺育。出生在书香之家,陆九渊从小耳濡目染。三岁时就问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父亲被问得哑口无言。九渊还不满足:“天之上是什么,地之下是什么?”父亲只能说:“为父也不知道啊!”

陆九渊八岁的时候,家里宴请宾客,客人请九渊背诵《论语》中的有子三章,九渊背完后,将有子的话进行了解读。说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句,九渊不以为然,说有子的话支离破碎,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一时语惊四座。九渊解释道:“孝顺父母的人也可能犯上作乱,怎能一概而论呢?譬如汉高祖刘邦,王莽都是大孝子,也都有谋反之事。我朝太祖也是大孝子,我们怎么可以轻信有子的话呢?”

陆九渊读书没有固定的老师,基本靠自学。金溪附近有个疏山寺,住持允怀和尚与九渊的父亲交情不错。陆九渊十一岁时,父亲送他和哥哥九龄一起在寺庙自学,和尚还教九渊参禅打坐领悟佛经。五哥陆九龄的朋友许忻还将自己一屋子的书送给疏山寺让九龄九渊兄弟学习,包含皇家历代文献,诸子百家等,九渊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在读到“四方上下称宇,往来古今称宙”时,九渊忽然醒悟,惊叹道:“原来人与天地万物都处于这个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啊!”于是提笔写道:“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五哥九龄知道后,问这句话的涵义,九渊回答:“宇宙造化人的时候就是多给了人一颗心,正是这颗心将人与禽兽区分开来。宇宙与人心都在无穷无尽之中。人如果将自己的心与宇宙隔开,就会引起人心遭受蒙蔽。因此,人应该做到把宇宙内的事情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情!”

十三岁时,陆九渊向五哥九龄解释《易经》,把大他七岁的哥哥说得心服口服。

陆九渊有个表哥叫张禹锡,陆九渊向他学习武功,张禹锡向他推荐了一本奇书叫做《心学》,里面有句话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并生,为神明之主宰。”还有一句话写道:“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此所谓我之本心。”后来九渊根据这段话提炼升华,写下一句千古名言:“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十五岁写下一首气吞山河的《大人诗》:
从来胆大胸膈宽,
虎豹亿万虬龙千,
从头收拾一口吞。
有时此辈未妥帖,
哮吼大嚼无毫全。
朝饮渤澥水,暮宿昆仑颠,
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
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宣。

这首诗的大意是:

我就是天地间的大人,胸怀宽广,胆识无双,世上的一切妖魔鬼怪,我都可以把它们一一吞掉!孟子死后,万古不传圣贤之音,这圣道就由我来传承吧!

由于看到科举的巨大弊端,陆九渊直到33岁才考取功名,由于文章得到考官吕祖谦(吕祖谦与朱熹,张栻合称东南三贤,也是大学问家)的大加赞赏,陆九渊虽没做大官,却也在学术界声名鹊起,由此开宗立派,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心学派”。

四十五岁时陆九渊得到宋孝宗召见,陆九渊向皇帝提出五条建议:一是要君臣信任不猜忌;二是要皇帝追求治世之道,立志开创太平盛世;三是知人善任,要选拔人才,四是做事要雷厉风行,追求立竿见影不要拖拖拉拉;五是不要过问琐碎小事,要以大事为重。后来陆九渊又提出医国“四君子汤”:任贤,使能,赏功,罚罪。虽然没有得到皇帝采纳,但却在朝野造成了一定影响。

五十二岁时陆九渊终于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任荆门军。上任后一是修城墙,动员全家参与,身先士卒,老百姓踊跃参加,上下一心,不到四个月就完工,花费不到预算的六分之一。城墙修好之后,金国不敢再南下侵扰;二是改善法治,简化诉讼程序,有诉讼的直接向他呈报,随时接见;三是整顿军纪,严格训练,严惩逃兵,重赏有功之人,使得荆门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四是改善税收,取消“三门引”等针对商人的税卡,打击贪官,使得商人纷纷回到荆门经商,荆门的商业繁荣起来,税收大大增加;五是整顿官府簿书,进一步打击贪官贪污之事。两年之内将荆门的军政治理的井井有条。今天去荆门旅游仍能看到很多他的足迹,为人民服务的陆九渊永远活在荆门百姓的心中。

陆象山墓

二. 陆九渊的讲学生涯与核心思想

陆九渊虽然没有做过大官,政绩也谈不上有多显赫,但在学问上却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他不仅到处讲学,建办书院,而且创造了诸多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出色的弟子。这无论是对他自己思想的传播,还是对儒家思想的弘扬,或者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终其一生,不管在山村还是城市,为官还是不为官,从来没有中断过讲学。《中庸》说“道不可须臾离也”,陆九渊正是如此。在他33岁考取进士的那一年,在首都杭州(临安)住了40多天就收了不少学生,其中最有名的袁燮、舒璘、沈焕等就是这时拜的师。由于陆九渊学问太大,拜师请教的人太多,以至于连睡觉的时间都腾不出来了,白天上课,晚上熬夜上课,连续40天,熬出了黑眼圈。

后来接到朋友杨简的邀请,终于得空在富阳休息。在富阳,陆九渊正巧碰到两个人为买卖扇子之事争执了起来。买扇子的人说扇子质量有问题,要求退货退钱。卖扇子的人说扇子没有问题,拒不退钱。二人吵得不可开交,都把对方告上了公堂,富阳的父母官正是杨简。杨简先是接待了陆九渊,并就在杭州时听陆九渊讲课的疑问抛了出来:“你讲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本心。那么可以告诉我什么是本心么?”陆九渊回答:“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是我说的本心。”杨简说:“你讲的这个我小时候就听过了,可是我不明白这和本心有什么关系呢?”

见他没开窍,陆九渊只能笑而不语。这时前面有人击鼓鸣冤,正是那个买扇子的人和卖扇子的人。杨简只能去审这个案子,审完后又问陆九渊什么是本心。陆九渊说:“你刚才不是处理了一个扇子的案子吗?在审案子的过程中,对的人你要知道对在什么地方(对的原因),错的人你要知道错在什么地方(错的原因),这就是你杨简的本心。”杨简听完此话,恍然大悟,跪下磕头拜陆九渊为师,陆九渊欣然接受。这一年杨简31岁,只比陆九渊小2岁,但坚持拜入门下,可见他谦虚之精神。后来杨简成为陆九渊的弟子中成就最大的一个,成为心学的衣钵传人,第二代心学大师——慈湖先生。事后杨简向世人解释说:“师父的意思是让我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做一件事情,首先会有一个念头发动。一个人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首先自己心中得有善念才会判正确的人正确,判错误的人错误,心中的那个尺度就是与生俱来的本心。心归于本,无所不通。”

陆九渊一生讲学经过“行都讲学——富阳讲学——金溪槐堂讲学——国子正讲学——白鹿洞讲学——象山讲学——荆门讲学”七个片段。陆九渊在国子正5年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宾客挤满了他的家,为他们提供食宿,人多的时候甚至要向宾馆借宿,至于饮食则由陆夫人调理,九渊从不过问。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一书中写道:“弟子属籍者数千人,何其盛哉!”

在金溪槐堂讲学期间,陆九渊提出了“自立,自重,自得,自成,自道”的教学理念。所谓自立自重,就是要以自己为主,不做墙头草,不可随便学他人言语,随人脚跟,拾人牙慧。所谓自得自成自道,就是为学不能光倚靠老师朋友和典籍,要有自己的思考,不做他人的奴隶,要有开放发展的精神,不要固守已有的旧观念。要有成就自己学问的胆识,努力创新。陆九渊有一句名言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小时候读书就怀疑圣人的话,认为《论语》中有不少摸不着头脑的话;他怀疑经书,认为孔子删定《春秋》便有许多错误。他要求学生不要成为经书的奴隶,而要使经书为我,所谓“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告诉学生经书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因为经书是千百年来经由很多人之手传下来的,所以肯定有错讹的地方。因此,他教导学生,对待学生不可盲目相信,也不可随意采用,而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反对唯圣是崇,唯经是旨。大力提倡怀疑精神。

朱熹邀请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做了一次演讲。陆九渊讲的题目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陆九渊说,孔子所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用来判别君子与小人的。就是说,判断一个人,要看他的志向,如果他的志向是践行道义,那么他学习的目的也是领悟道义,坚守道义;如果他的志向是利欲,是功名利禄,那么他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取私利。因此,我们不能不对求学的人的志向加以分辨。以道义为志向的人,写文章都是平日的思考,心中所想都是光明透彻,与圣人思想不相违背。这种人做官之后自然能尽职尽力,心系国家人民。而以功名利禄为志向的人虽然读的是圣贤的书,志向却与圣贤书中的道理背道而驰,天天想着荣华富贵,做官之后自然总想着官位升迁,俸禄增长,又怎么会将国家人民放在心上呢?

陆九渊的演讲,言辞简洁透彻,直指心肝,当时听着无不为之动容,有的热泪盈眶,有的汗流浃背,有的坦荡荡,有的长戚戚……

陆九渊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发明本心”。
孟子所讲的人不需要考虑便明白的就是良知,不需要学习便会做的就是良能。
良知良能都是先天赐给人的,是本来内在于人自身的,不是从身外搜寻来的,这就是本心。本心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是仁义礼智“四端”。本心是人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据,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有了本心,人才能超越动物,才能拥有道德,才能形成社会。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就是说,人做学问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找回丢失的那颗心。至于那些学者所讲的“理”,陆九渊认为,宇宙的理就是大公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而人的本心就是大公无私的,也就是说,本心就是理。读那么多书,研究那么多经史子集,最后发现所有的道理都在心中,一颗真心就能包含一切真理,一颗真心就能照见一切真理。

关于这个道理,陆九渊有一句名言:“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按照本心来做事呢?陆九渊说,那是因为本心被物欲给障蔽了。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也就是说,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内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个人欲望很多,其内心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在陆九渊看来,要想发明本心就要立大体。孟子讲,耳目之官是小体(也就是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心之官是大体(也就是仁义礼智的念头)。由于耳目之官是直接与外物接触的,所以常常被外物所蒙蔽戏耍,人走向邪道都是从“耳目之官”开始的;而心之官是天生的大爱之心,具有把控耳目之官的能力,可以使耳目之官不跟着欲望走,讲耳目之官,引向正道。因此陆九渊提倡立大体,因为大体一旦立起来就不用担心小体的安全了。所以发明本心之后欲望就会变小不堪一击。佛教强力抑制人的欲望是矫枉过正的,没有花大功夫灌溉大善的本心,很容易适得其反。

陆九渊说,发明本心就像种庄稼,要认真护养,要勤于灌溉,勤于施肥,勤于锄草,才会有收获。陆九渊认为人心好比优良的种子,本来是好的,但要使它顺利发芽,开花,结果,如果不能定时浇灌,施肥以护养,是不可能结出心灵的果实的。

陆九渊还提倡自我反省。他说,一个人要保持脸庞洁净,就要经常照镜子,经常清洗,去除污垢。人心本来是晶莹剔透,洁白无暇,圆融无碍的,但也需要时刻反身向内,照察唤醒,看看是否被尘埃之物所污染,所掩蔽,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解决,如此才能保护好本心。

陆九渊认为,物欲的障蔽就像一层又一层的洋葱皮,戒除物欲就是剥落这些皮,直到剥落到最后一层,本心就自然显露出来。

对于去除物欲,陆九渊提到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静坐法,也就是打坐,闭目养神,让念头逐渐稀释,达到心如止水。陆九渊曾经教一个学生叫詹阜民的静坐。有一次詹阜民练习静坐,持续发力,不分昼夜,竟然坐了半个多月,随后走下楼去,顿时觉得内心恢复到童年时晶莹澄澈之境界,感到非常诧异,于是带着这种神奇的体验去见老师陆九渊。陆九渊一见就知道他修炼有成了,说到:“你心中的理已经显现了。”詹阜民大吃一惊问:“先生你是怎么知道的?”陆九渊说:“是你的眼睛告诉我的”。并继续问詹阜民:“道是不是就在身边?”詹阜民回答说:“的确如此。”

陆九渊还提到有的贤达智慧之人,本心会被“意见”给障蔽,因为这些人往往博学多才,或者社会地位高,总之表面的私欲不会使他们迷失,而书中的各种错误观点会使他迷失,就像挑着多副担子的人一样。这种人将儒家简简易行的道理复杂化,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讲的就是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根本不需要在四书五经中搜来搜去。而有些学者却在经书中翻来覆去的搜索寻找,弄得自己筋疲力尽,担子越来越重。实际上儒家所讲的道理非常简单,可以向单个的字学习,学习“勤”就要吃苦耐劳,学习“孝”就要照顾好父母,学习“忠”就要尽职尽责。十几个字就可以把儒家思想讲完。这里就要用到一种方法叫减担,就是坚持半年或一年不看书,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去接地气。

陆九渊关于读书还有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需要急思量。
诗的意思大概是说:读书不要求多求快,重要的是培养善的心性,立下行善的大志,如果几句话看不懂就跳过去,关键是要在实践中做到。

陆九渊认为修心的最重要的方法是立志,孟子说的一句话被他反复引用:“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意思就是说先立大体,立大志,确立成为圣贤的人生目标,然后为之奋斗,身上那些耳目之官的小体就不会被引入歧途。

陆九渊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是说人心的包容力是无穷的,宇宙的时间与空间也是无穷的。我心能博爱宇宙万物,所以宇宙万物就在我心之中。所以“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这句话让我想到了雷锋的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陆九渊说:“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他的志向是成为宇宙中的圣人,他成功了。他的学说被后世传承而从未断绝,从杨简到陈白沙再到王阳明,最后再到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以及近代的熊十力等人,至今依然通行于中华文化圈。
陆九渊名言名句节选
  1、百家满天下,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3、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4、学能变化气质。
  5、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6、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7、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8、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9、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10、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11、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12、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
  13、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4、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15、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16、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17、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18、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
  19、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20、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1、来年尚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22、墟墓兴衰宗庙饮,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23、万物皆备于我。
  24、不可自暴自弃自屈。
  25、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26、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