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千年|13.大禹的艰难治水之旅

 金色年华554 2018-05-17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黄帝轩辕氏生颛顼,颛顼曾孙生鲧,鲧生禹。由于禹是夏朝的创立者姒启即夏启的父亲,故后世又称禹为夏禹。

西天禾图文

1.走遍天下治水患

大约在5000多年之前,在世界范围内曾发生过严重的洪水灾害,关于这一点,在古代的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古犹太基督教神话与文献中都曾有过记载。而当时的中华大地自然也不例外,中原大地在那时也曾受到洪水灾害的严重威胁,我们前面提到的陶唐氏迁居汾水流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便是洪水灾害的威胁。当时的中原大地,气候并不像今天这样干燥,而是异常湿润。那个时候,中原大地湖泊星罗棋布,沼泽随处可见,河汊纵横交错,时常发生洪水灾害,再加上当时人们防御洪水的方法比较落后,因此,洪水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十分严重,于是在中原大地之上便出现了一系列的治水神话。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曾经参与治理过洪水的就有女娲、有巢氏、燧人氏、炎帝、黄帝、帝尧、帝舜等领袖人物,此外还有帝禹的父亲鲧和后来的后羿等传说人物。当然,在这众多的治水传说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大禹治水的故事。

应该说,大禹是来自于一个当时的治水家族的。传说大禹的父亲鲧,在帝尧的时候被任命为司空,主持全国的水土治理,当然,其在当时的主要职责是治理洪水。但由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水性,因此鲧就采用了一种错误的治理方法,也即采用堵截的方法,结果洪水不但没有治理好,反而是越治越糟。而且后来由于治水要用大量土石来进行淹埋与堵截,由于地上的土石不够用,于是鲧就偷取了上帝的息壤。但由于方法不对,洪水一直无法治理好。到了帝舜的时候,由于鲧治水无功,而且又偷取了上帝的息壤,得罪了上帝,于是就被帝舜治罪,最后在羽山被处死。但无论是治水还是偷盗上帝的息壤,鲧都是为了天下,而非为一己之私,因此他死不瞑目,最后由肚脐中生出文命,也即大禹。

大禹因为是出自治水家族,因此其长大后便被帝舜任命为司空,重新接受任务治理洪水。大禹走南走北,详细考察地理地形,考察河道的流布情况,并总结其父鲧治水的经验教训,认为“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于是便采用疏导的治理方法,疏通河道,开山凿渠,最终取得了成功。

传说大禹为了治水而考察天下山川河流的分布情况,曾居外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关于大禹因治水而不辞艰辛地行走于中原大地的故事,古代诸如《韩非子》、《史记》等文献都有明确的记载。《史记》说,“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又说,“禹行自冀州始。”可见,大禹治理洪水游走天下是从地势相对较高的北方开始的。根据现代的一些学者考证,大禹考察山川治理洪水的首先考察的是今山西吉县西南黄河边的壶口,这里属于冀州之地。大禹然后又渡河而西进入雍州,再往西南先到梁山一带,再往岐山,对渭水水情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尚书·禹贡》说,“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也即是说,从岐、梁回太原之后,又沿漳水北上,治理恒水、卫水。大禹治水的足迹不仅踏遍黄河、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而且还南下达到长江流域,甚至到达钱塘江流域的会稽和湘水流域的衡山。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大禹曾东至于海,日出之津;西之于巫山之麓;北至恒岳与积石山;南至潇湘之衡岳。

大禹行走于全国各地,一边考察山川地理,治理洪水,一边考察各地的风物人情,了解各地地形、习俗、物产等,勘定规划九州。从而为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西天禾图文

2.铸九鼎,定九州

当大禹继承帝位之后,便根据其之前治水期间行走天下考察各地所掌握的各地的基本情况,对天下进行统筹规划,划分天下为九州,并设守牧民,从而使中国古代政治史揭开了光辉的一页。帝禹命九州之牧向朝廷进攻重金,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从而使得中国上古的青铜器时代也拉开了帷幕。据说帝禹在铸造九鼎时,将其在奔波治水途中考察各地民情风物所搜集掌握到的名山大川、特产风物等等都铸造在九鼎之上,供人观看学习,《左传》曾说这使“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显然这在当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宗教意义的。而且帝禹的这种做法不仅具有宗教的意义,而且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意义,可以使人们以此来学习知识,了解天下地理文物。从而也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帝禹所铸造的九鼎是最高王权的象征,它象征着天下九州,反映了当时天下的统一与王权的高度集中,反映了帝禹已经成为天下之共主的历史事实,此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也成了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

西天禾图文

【边走边知】《山海经》

《山海经》和《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两部奇书,而且也可以说是两部天书。这其中,《易经》与传说中的伏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山海经》则与帝禹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说九鼎铸成不久,曾帮帝禹治水的东夷族首领伯夷就将九鼎上的图案描摹下来,并对图案做了文字注释说明。这就是最初的《山海经》一书。但后来,九鼎湮没,连描摹的图案也失传了,于是就只剩下《山海经》一书的文字。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得到了《山海经》这部天书,将之作为珍宝藏了起来,谁也不让看。后来,秦始皇也想学黄帝获得长生不老之术,到处求仙拜神,但却都不能如愿。于是他就把天书《山海经》中的文字依葫芦画瓢摹了一些拿给他的宰相李斯看。历史一看就知道是天书上的文字,于是就骗秦始皇说那些文字没什么用处。因为李斯天文地理,古往今来无所不通,既然李斯都是这没用处,于是秦始皇就把天书《山海经》给烧了之后就只剩下了他摹下的那些文字,只是一些人名地名和动物植物的名字,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山海经》。

流传至今的《山海经》全书共18篇,包括《五藏山经》(《山经》)、《大荒经》、《海外经》和《海内经》四部。主要记述民间传说中帝禹时代的地理知识,如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其中还夹杂有远古的神话传说。周秦之时有人以此为基础,将九州的划分、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矿产等传说情况辑成文,这就是《尚书》所收的地理专书——《禹贡》篇,这些均为上古探险家和旅行家的旅游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