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资料全录 2018-05-17


1982年2月8日,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山东曲阜市(县级)入选
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8座,山东济南市入选
1994年1月4日批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山东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县级)临淄区(县级)入选。

​​​2007年3月9日,泰安市获批;
2011年5月1日,蓬莱市(县级)获批;
2013年7月28日, 烟台市获批;
2013年11月18日,青州市(县级)获批;


济南市

​    春秋战国时属齐国。秦置历城县,属济北郡。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 封其
长子刘肥为齐王,领齐国及所属7郡,博阳郡属之,郡治博县(今泰安市郊区旧县) 。
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割齐国“济南郡为吕王奉邑",济南之名始见于文献。盖因郡
治迁往位于济水(古河道) 之南的东平陵故名。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
济南国,立悼惠王子辟光为济南王,辖有东平陵、邹平、台、梁邹、土鼓、于陵、阳
丘、般阳、菅、朝阳、历城、 、著、宜成14个县。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 济南王
谋反被诛,国除为郡。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区)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
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冀州,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复名齐郡。
    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复置齐郡,辖有历城、祝阿、临邑、临济、邹平、章丘、
长山、高苑、亭山、淄川10县。唐武德元年(618年) 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
贞观元年(627年) 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
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辖历城、章丘、亭山、临邑、长清、禹城、临济7县。
北宋初属京东路,元丰元年(1078年)属京东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升为济南府,领
历城、 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金仍置济南府,属山东东路,领历城、临邑、
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7县。
    元初改为济南路,属中书省,领历城、章丘、邹平、济阳4县及棣、滨2州,棣州
治厌次(今惠民县) ,辖厌次、商河、阳信、无棣4县;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辖渤
海、利津、沾化3县。明初仍为济南府,属山东布政使司(简称行省) ,洪武九年(137
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济南,济南遂成为全省政治中心。时济南府治历城县,辖有历城、
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肥城、青
城、陵县15县及泰安、德州、武定、滨州4州,州领11县。泰安州辖新泰、莱芜2县;
德州辖德平、平原2县;武定州辖阳信、海丰、乐陵、商河4县;滨州辖利津、沾化、
蒲台3县。清仍置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济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滨州3州升为
直隶州,新泰、莱芜、长清,阳信、海丰、乐陵,利津、沾化、蒲台9县分属3州。光
绪年间,济南府仍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
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15个县及德州。
    民国元年(1912年)仍因袭清制,属济东泰武临道。1913年废府改道,今济南市行
政区域除平阴县属济西道(1914年改东临道) 外大部属岱北道(1914年改为济南道)。1
927年,南京政府废止“道"制,改为行省、县二级制,至1928年随着北伐军的胜利,
政令达于山东, 遂废济南道,各县直辖于省政府。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城外商
埠及其四郊置济南市。市与历城县政府同驻济南城(至1937年县治始迁城东王舍人庄)。
1930年全市划分为10个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分为11区。 1948年9月济南解放,人民政权置济南特别市,19
49年5月改为济南市,下辖第一至第十一共11个区。
    1950年改为市区6个、郊区5个。1951年增设郊六区。1954年合并调整为市、郊各
5区。1955年9月,各区由以序数命名改为以地名命名。各区的名称分别为:历下区、
泺源区、 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黄台区、北园区、段店区、药山区、玉符区。1
956年撤销泺源区,其辖区分别并入天桥、历下、市中3个市区;撤销北园、黄台、段
店、药山、玉符等5个郊区,以原该5个郊区的行政区域设立郊区办事处。计辖市中、
天桥、历下、槐荫4个市区和一个郊区。1958年将原泰安专区的泰安市和章丘、长清、
莱芜、 新泰、历城、宁阳等1市6县划归济南市。1959年7月撤销市中区,原该区所辖
的10个街道办事处中,普利门以东的2个划归历下区,以西的8个划归槐荫区。同时设
立市东区, 以历下区以东、郭店以西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区机关驻王舍人庄。196 0
年撤销长清县, 原该县行政区域分别划入平阴、肥城、历城3县;同年析新泰县孙村
公社全部及汶南、 城关、宫里3公社各一部分置新汶市;同年,平阴县初属济南,旋
改属菏泽专区。1961年,因泰安专区恢复,济南市原辖各县、市除历城县外,均复归
泰安专区。同年5月撤销市东区,划回历城县。同年恢复市中区(批准月份不详) 。19
78年,章丘、长清2县划入,1985年平阴县划入。
​1987年4月11日,撤销济南市郊区、历城县,设立济南市历城区。
1989年济阳、商河2县划入。1992年10月章丘撤县设市。
1994年2月,济南被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2001年6月26日,撤消长清县,设立济南市长清区。
2016年12月22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在龙奥大厦举行新闻发布会,经国务院、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县级章丘市,设立济南市章丘区。至此济南市拥有7个市辖区和3个县。济南辖7个市辖区、3个县。市辖区:市中区、历下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区;县: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济南市政府驻历下区龙鼎大道龙奥大厦


青岛市


   
    古为东夷地。西周为莒(今胶州)、夷(今即墨西)等国地。战国时属齐国。秦置胶
东郡,治即墨(今平度境)。西汉析为胶东国和东莱郡。胶东国治即墨,辖有即墨、昌
武、 下密、壮武、郁秩、挺、观阳、邹庐8县,另有东莱郡平度等县亦在今市境内。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 胶东国并入北海国。西晋咸宁三年(277年),分东莱郡置
长广郡,治不其县(今城阳镇北),辖不其、长广、挺3县。北齐东牟郡并入长广郡。
    隋开皇初,废长广郡,其辖县并入东莱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东莱郡为莱州。
今莱西、平度、即墨及市区大部分地区属莱州即墨、胶水等县,南部属密州。宋、金
因之, 其地分属莱州即墨、胶水2县及密州胶西、诸城县。元初由莱州析出部分县置
胶州,治胶西县(今胶州市) ,辖胶西、即墨、高密3县,属益都路。明初胶西县省入
胶州,洪武九年(1376年)胶州降为散州,改属莱州府。其北境胶水县于洪武二十二年
(1389年) 改置为平度州,辖潍县、昌邑2县,属莱州府。清初仍为平度州,雍正十二
年(1734年)降平度州为散州,仍属莱州府,南境仍为胶州及即墨等县地。光绪三十年
(1904年) 胶州升为直隶州,辖高密、即墨2县,其北境仍为莱州府平度州地。莱西地
属登州府莱阳县。
    民国元年(1912年) 今青岛市辖区属登莱青胶道。1913年1月北洋政府将晚清山东
的三道改为四道。今青岛市行政区域,属胶东道。1925年大部属莱胶道、小部属东海
道。1928年废道制,各县直隶于省。抗日战争时期,就国民党政府的行政区划而言,
今平度、莱西、即墨、胶州、胶南等属第13行政督察区。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
权的行政区划来说,则大部分先后分属于胶东行政区南海、中海、西海等专区和滨北
专区。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行政区划大致与抗日战争时期相近。
    市区,汉至北魏为不其县地。隋迄清末为即墨县地。宋、元后为商船寄泊之所。
明永乐间,设浮山备御千户所(今市南区浮山所),隶于鳌山卫(今即墨鳌山卫镇)。清
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卫、所,设巡检,地属即墨县仁化乡。此后,逐渐形成青岛、
会全、小泥洼、仲家洼、海泊、四方、鲍岛、扫帚滩、杨家村等十几个村落。
    光绪十七年(1891年),登州总兵章高元部移驻青岛村,建立衙门,修造兵营,构
筑炮台,架设栈桥,人口增多,逐渐形成小市镇。1897年11月13日德国以曹州教案为
借口,派兵强占胶州湾,继于1898年3月6日,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
胶州湾海面、潮平周遍一百华里、陆海总面积1128.253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胶澳租
界", 并将租界分为李村和青岛两区。1899年12月,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将租界内的新
市区定名为青岛。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乘机强占青岛。直到1922年12月10日中国才收回青岛。
​北洋政府将青岛改称胶澳商埠,设督办公署,直隶
于北洋政府。 这时的市区为青岛市街、台东镇和台西镇。1925年7月,将胶澳商埠督
办公署改为胶澳商埠局, 同时由直属北洋政府改为隶属于山东省。1929年7月南京国
民党政府置青岛特别市,时辖市南、市北、台东3区。1930年6月20日改为(行政)院辖
市(9月批准)。
    1938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直
辖市。 1946年该市划为台东、台西、市南、市北等4个市区和四沧、李村、崂东、崂
西、 夏庄、浮山、阴岛、薛家岛等8个分区。1949年6月2日青岛市解放,为省辖市。
行政区划进行了初步调整: 阴岛区划归即墨县;以崂东、崂西、夏庄3个区和原即墨
县的23个村设立崂山行政办事处, 属胶东行政区南海专区,下辖8个区。市区划为市
南、市北、台西、台东、四沧等5区,郊区划为李村、浮山两区。
    1950年5月崂山行政办事处划归胶州专区, 1951年6月划归青岛市。1951年8月撤
销四沧、浮山两区,设立四方区和沧口区;青岛市时辖市南、市北、台西、台东、四
方、沧口等6区和崂山办事处。1953年6月崂山办事处改为崂山郊区人民政府。1954年
7月撤销崂山郊区所辖之浮山区, 分别划归市区的市南、四方区和郊区的崂西区、李
村区。1958年12月昌潍专区的胶县、胶南县和烟台专区的即墨县划归青岛市。1961年
5月胶县、 胶南复归昌潍专区,即墨复归烟台专区;同年10月以崂山郊区的行政区域
设立崂山县, 仍属青岛市。1963年2月撤销台西区,大部划归市南区,小部划归市北
区。 青岛市时辖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等5区和崂山县。1978年11月昌潍地
区的胶县、胶南县、黄岛工作委员会辖区和烟台地区的即墨县划归青岛市,同时撤销
黄岛工委,设立黄岛区。1983年8月昌潍专区的平度、烟台专区的莱西2县划归青岛市。
1987年2月撤销胶县, 设立胶州市 (县级) 。1988年11月撤销崂山县,设立崂山区。
1989年7月撤销平度县和即墨县,分别设立平度市和即墨市(均为县级)。1990年12月,
撤销胶南县,设立胶南市,撤销莱西县,设立莱西市,均为县级市。
​至此,青岛市所辖5个县全部撤县设市(县级),成为全国第一个市管市的城市群。
1994年4月青岛市区作了较大的调整: 1、市北区及四方区部分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新的市北区;崂山区一部分设立新崂山区,一部分设立城阳区,一部分与沧口区合并设立李沧区;2、撤销台东区,其行政区域并入市北区;3、撤销青岛市沧口区,设立李沧区。
2012年11月,撤销青岛市市北区、四方区,设立新的青岛市市北区;撤销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
2014年6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
2017年9月20日,国务院、山东省政府批复了青岛市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县级即墨市,设立青岛市即墨区
至此,青岛下辖7个市辖区,代管3个县级市[市南区、市北区、黄岛区、崂山区、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和胶州市、平度市、胶南市、莱西市]。 市政府驻市南区香港中路11号。


​  
聊城市

聊城市因古有聊河而得名。
   
    春秋时为齐、卫、邢国地。战国为齐国之西境,并有部分地域分属赵国、魏国。
秦属东郡。西汉大部属东郡,境内有聊城、观县、茌平、博平、东阿等县,以及属清
河郡之贝丘、厝等县。另有今冠县部分地属魏郡。东汉以后分属东郡、平原郡、济北
国和清河国。北魏泰常八年 (423年) 置济州于碻磝城(今茌平县城西) ,太和十一年
(487年) 由冀州析置平原郡,治聊城县(今东昌府区),今市境分属平原郡、济北郡、
南清河郡,均属济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 省平原郡,十六年以原平原郡地置博州,大业初废,其地属
武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 复置博州,仍治聊城县。另有部分县分属贝州、魏州。
北宋仍为博州,属河北东路,淳化三年(992年)因水患博州移治于孝武渡西(即今聊城
市市区),博州辖聊城、高唐、堂邑、博平4县;另有临清、清平、冠氏、观城、朝城、
阳谷、东阿等县分属大名府、开德府和东平府。金博州属山东西路,领聊城、堂邑、
博平、 茌平、高唐5县;另有大名府路大名府之冠氏、朝城、莘县,恩州之临清县,
开州之观城县均在今市境。
    元初属东平路,至元四年(1267年)析置博州路。十三年改为东昌路,辖聊城、堂
邑、莘县、博平、茌平、丘县六县;至元六年(1269年)冠氏县升为冠州。至元七年高
唐县升为高唐州。明洪武初改东昌路为东昌府,领聊城、堂邑、博平、茌平、丘县、
莘县、清平、冠县、临清、馆陶县及高唐州所辖恩县、夏津、武城,濮州所辖范县、
观城、朝城,共16县;东阿、阳谷别属兖州府。清顺治初东昌府领临清、高唐、濮州
3州, 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恩县、夏津、武城、范
县、观城、朝城等15县,雍正七年(1729年)高唐州、濮州升为直隶州,原属济南府之
平原、禹城、临邑、陵县划归高唐直隶州;朝城、观城、范县划归濮州直隶州,十二
年高唐直隶州降为高唐州,平原、临邑、禹城、陵县仍属济南府;十三年,濮州直隶
州降为濮州,范县、朝城、观城3县归属曹州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临清州升为
直隶州,丘县、夏津、武城划归临清直隶州。
    1913年废府州,地属济西道(1914年改称东临道)。1925年今大部分县市属东昌道,
唯临清属德临道, 东阿属泰安道。1928年废道制,各县直隶于山东省。1937年1月属
国民党山东省第六、第四行政督察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本地区曾并存过3个以上的专区
级政区。 1939年9月中国共产党鲁西军政委员会于冠县、馆陶、邱县、阳谷、莘县和
临清一带成立鲁西北行政委员会。1940年4月鲁西北和泰西2行政委员会合并成立鲁西
行政主任公署,下辖鲁西北、运(河) 西、运(河)东3个专区,今境内各市县分别属于
上述各专区。 1941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之决定,鲁西行政区与冀鲁豫边区合
并成立新的冀鲁豫边区, 运西、鲁西北、运东3个专区依次为冀鲁豫第二、三、四专
区, 同年9月又分别改为晋冀鲁豫第十七、十八、十九专区。1942年12月,运东专区
与泰西专区合并为冀鲁豫边区第一专区(亦称泰运专区) 。同年7月,鲁西北专区划归
冀南行政区,为第七专区(俗仍称鲁西北专区) 。1944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和第
十八集团军总部决定,冀南行政区与冀鲁豫边区合并成立冀鲁豫边区(俗称大冀鲁豫)。
今聊城地区东部属冀鲁豫第一(泰运)专区;西部属冀鲁豫第七专区(即鲁西北专区);
北部的高唐县属冀鲁豫第六专区。
    1945年10月,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撤销1944年5月建立的冀鲁豫边区,仍恢复冀鲁
豫和冀南两行政区,聊城地区西部的临清、冠县、莘县、堂邑、清平等县属冀南第一
专区(鲁西北),北部的高唐等属冀南第二专区,东和东南部的博平、茌平、阳谷、东
阿、聊城等属冀鲁豫第一(泰运)专区,南和西南部的观城、朝城和寿张等县属冀鲁豫
第二(运西) 专区。1946年11月,将原冀鲁豫第一专区(泰运专区)以黄河为界分置2个
专区:河东的泰(安)西地区为冀鲁豫第一专区;河西的运(河)东地区为冀鲁豫第六专
区,筑先(即聊城) 、博平、茌平、阳谷、寿张、徐翼(阳谷、东阿毗邻地带) 、聊阳
(筑先县西南部、阳谷县西北部毗连地带)和聊城城关区等县、区先后隶属于冀鲁豫第
六专区。 1947年9月冀鲁豫行政区于本区黄河以北置第九专区,寿张、阳谷、观城、
朝城等县属之。
    1949年8月,冀鲁豫、冀南2行政区撤销,恢复河北省、河南省建制,新置平原省。
设立聊城专区,隶属于平原省,下辖原冀鲁豫第六专区的聊城及城关区、东阿、博平、
茌平,第九专区的阳谷、寿张和冀南第一专区的冠县、堂邑、莘县、清平,第二专区
的高唐等共11县及城关区(县级)。7月,朝城、观城2县合并设置观朝县。
    1952年10月临清、馆陶及临清镇自河北省划归山东省,属聊城专区。同年11月,
平原省撤销,有3个专区、29个县划归山东省,其中有聊城专区及其所辖15县:聊城、
博平、清平、高唐、茌平、东阿、寿张、阳谷、范县、濮县、观城、朝城、莘县、冠
县和堂邑。因观城、朝城2县已于同年7月合并为观朝县,故这时聊城专区共辖16个县
和1个县级镇(1954年临清镇撤销,改设临清市)。
    1956年2月, 德州专区撤销,所辖之齐河、禹城、平原、德县、武城、夏津、恩
县和德州市等7县1市划归聊城专区。同年3月,撤销清平、博平、堂邑、观朝、濮县、
恩县6县,其中濮县划入范县,博平划入茌平;观朝县南部划归范县,北部划归莘县,
东北部划归寿张县;堂邑县东部划归聊城,西部划归冠县;清平县西部划入临清,东
部划入高唐;恩县东部归平原,西部归武城;西南部归夏津。此时,聊城专区共辖17
县2市。
    1958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撤销泰安专区,所辖之东平、平阴、肥城
等3县划归聊城专区; 同年同月29日国务院批准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
惠民专区所辖之乐陵、 临邑、商河、济阳4县划归聊城专区。与此同时,平阴撤销,
并入东平;乐陵撤销,并入商河;济阳撤销,并入临邑;临清县撤销,原辖区划归临
清市;馆陶县撤销,并入冠县;阳谷县撤销,并入寿张;莘县撤销,并入范县和冠县;
聊城县撤销, 以原聊城县辖区置聊城市。这时,聊城专区辖聊城、临清、德州等3市
和高唐、寿张、平原、夏津、冠县、临邑、商河、肥城、茌平、齐河、范县、东平等
12县。
    1960年4月,肥城县划归济南市,乐陵(同年1月4日商河县更名为乐陵县)、临邑2
县划归淄博专区。同年3月,撤销东平县,设置平阴县,初属济南市,旋属菏泽专区。
此时的聊城专区辖聊城、 临清、德州3市和高唐、夏津、范县、齐河、平原、冠县、
寿张、茌平等8县。1961年9月德州专区恢复,原划入聊城专区的德州市、夏津、齐河、
平原等县还属。同年10月复置莘县、馆陶、阳谷、东阿县,仍属聊城专区。此时该专
区辖2市9县。1963年3月,原聊城、临清2市撤市复县,隶属不变。
    1964年9月,范县建制划归河南省,同年10月为了有利于治理黄河,撤销寿张县,
分别划入阳谷县和河南省范县,省界随之变更:范县所属金堤河以北之范县县城及金
村、张夫2村和范县、寿张2县金堤河以南地区划归河南省;寿张县所属跨金堤河两侧
的斗虎店、子路堤、候李庄、明堤、临河、大寺、关门口、赵台、李堤、孟楼、同堤、
南台、刘海等13村仍属山东省。范县原辖之其他地区则划归山东省莘县。
    1965年3月, 为利于治理卫运河计,将馆陶县建制连同该县所属卫运河左岸之杨
革厂、邮寨、王二厢、西魏僧寨、滩上、陈路桥、房儿寨、东河寨、南留庄、王桥、
西芦里、寿山寺、南徐村、前市庄、柴庄、柴堡、浅口、陈范庄、东卜村、刘沿村、
西馆陶、 马头等22个公社共284个自然村划归河北省。馆陶县其他地区则分别划归临
清、 冠县2县。同时将临清县所属运河左岸的李庄、修子埠、下堡寺、张三寨、摇安
镇、窦庄、后张八庄、吕寨、姚楼、魏庄、大十二里庄、黑庄、老官寨、单屯、枣园、
北三里、南三里(不包括胡家湾村) 、东水坡、史洼、仓上、童村、刘庄、尖冢(不包
括冯圈、杨圈两个村) 、指挥墓、卢庄、黎博寨、秦白池、龙潭、东台庄等29个公社
和城关区卫运河左岸之河西南大队、 河西北大队、米市街、临卫街共299个自然村划
归河北省, 临清县建制仍留山东。为了利于解决豫鲁两省边界水利问题,1964年7月
河南省将南乐县杨寨、东节、寨节3个村划归山东省莘县;1966年8月,山东省莘县的
前任屯、后任屯两个村划归河南省南乐县。1967年聊城专区更名为聊城地区。
    1983年8月撤销聊城县,复置聊城市(县级) ;撤销临清县,复置临清市(县级)。
1997年8月撤销聊城地区,设立地级聊城市;撤销县级聊城市,设立东昌府区。

 聊城市人民政府驻东昌府区东昌西路24号,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

 


泰安市


   
    西周、春秋为鲁、齐、宿、成阝等国地,战国大部属鲁、小部属齐。秦属济北郡、
东郡。西汉置泰山郡,以境内泰山为名。至汉武帝元封初年分博县、嬴县地置奉高县,
泰山郡移治奉高(今岱岳区故县村),辖有奉高、博、茬、卢、肥成、虫也(蛇)丘、刚、
柴、盖、梁父、东平阳、南武阳、莱芜、钜平、嬴、牟、蒙阴、华、宁阳、乘丘、富
阳、桃山、桃乡、式24个县。北齐改泰山郡为东平郡。
    隋开皇初省东平郡,县属鲁郡。唐初改鲁郡为兖州,武德五年(622年) 由兖州分
置东泰州,辖博城、梁父、嬴、肥城、岱六个县,贞观元年(627年)省东泰州入兖州。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封泰山,改博城县为乾封县。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乾封县
移治岱岳镇(今泰安市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乾封县为奉符县。
    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以故泰山郡腹地置泰安军,“泰安”之名始此,取泰山安
四海之意。
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泰安军为泰安州,仍治奉符县。明初泰安州降为
三级政区,属济南府,州治奉符县省入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泰安州升为直隶州,
辖新泰、莱芜、长清3县。雍正二十年(1734年) 济南府肥城县来属,长清县还属济南
府,次年,泰安州升为泰安府,增置泰安县为府治,降东平直隶州为东平州,东平州
及其原所属之东阿、平阴2县属泰安府。
    1913年废府,今泰安市辖区分属于岱北、岱南、济西3道(1914年依次分别更名为
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 。1925年宁阳属兖济道,其他均属泰安道。1928年废道,
各县直属于省。1936年8月设立国民党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肥城、东平、宁阳3县
属之。1938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设立第十二行政督察区,泰安、新泰属之。
    1939年10月中共成立泰西行政委员会,宁阳、肥城、东平、泰安(西)等县属之。
同年底建立泰西专区,属鲁西行政区。1940年4月在1939年9月成立的泰(安)莱(芜)历
(城)章(丘)淄(川)博(山)新(泰)七县行政联合办事处的基础上设立泰山专区,泰安、
新泰等县属之。 1941年7月泰西专区属冀鲁豫行政区。 1941年9月于原泰山区南部泰
(安)莱(芜)公路以南、滋(阳)临(沂)公路以北、津浦铁路以东、沂蒙山区以西设立泰
南区行政联合办事处,1944年初以该办事处辖区建立泰南专区,泰安 (南部) 、新甫
(析莱南与新泰各一部所置的新县)、泰宁、新泰等县属之。泰山、泰南两专区均属鲁
中行政区。1945年10月泰南专区撤销,新泰、泰宁等县划归沂蒙专区,泰安(南部)、
新甫划归泰山专区。1948年7月成立鲁中南行政区,泰山、沂蒙、泰西3专区均属之,
依序分别为鲁中南第一、第二、第七专区。
    1950年5月泰西与泰山两专区合并为泰安专区,泰安、新泰、泰宁 (1952年8月更
名为徂阳县)、宁阳、肥城、东平等县均属之。1958年6月以泰安县城及其近郊地区设
立泰山市,同年12月泰安县撤销,其行政区域并入泰山市,泰山市同时更名为泰安市。
同年同月撤销泰安专区,其原属之东平、肥城等县划归聊城专区,泰安市及新泰、宁
阳等县划归济南市。1961年7月恢复泰安专区(1967年更名泰安地区)。
    1983年8月原济宁地区的汶上、泗水划归泰安地区。1985年3月撤销泰安地区,升
泰安市为省辖地级市, 下设泰山区、郊区;原泰安地区的宁阳、肥城、东平3县划归
泰安市管辖,莱芜、新泰2市由泰安市代管,平阴县划归济南市,汶上、泗水2县划归
济宁市。1992年10月肥城撤县设市;同年11月莱芜市升为省辖地级市。
​至此,泰安市共辖2区、2市、2县。泰安市辖2个市辖区:泰山区、岱岳区,2个县级市:新泰市、肥城市,2个县:宁阳县、东平县,泰安市政府驻泰山区升平街。



烟台市

    商属“夷方”。西周有莱、牟子等国。春秋属莱国。战国齐灵公十五年 (公元前
576年)齐伐莱,灭之,其地尽属齐国。秦属胶东郡,西汉初属齐国胶东郡,文帝十五
年(公元前164年)废齐国,胶东郡直属中央。次年置胶东国。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
胶东王因参与“七国之乱”被诛,国除为郡。次年分胶东郡置东莱郡,治掖县 (今莱
州市),属青州。东汉东莱郡移治黄县(今龙口市黄城镇)。西晋改郡为国,仍治掖县。
南朝宋复为郡。
    北魏皇兴四年(470年)分青州东部置光州,辖东莱、长广、东牟3郡,与东莱郡同
治于掖县。北齐天宝七年(556年)废东牟郡。隋开皇初废东莱郡,五年(585年)改光州
为莱州,辖有掖、胶水、卢乡、即墨、观阳、昌阳、黄、牟平、文登9县。
    大业初复改莱州为东莱郡。唐武德四年(621年) 以东莱郡置莱州,仍治掖县。如
意元年(692年)析今市境东部地区置登州,初治牟平。神龙三年(707年)移州治于蓬莱。
天宝元年(742年)改莱州为东莱郡,登州为东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莱州和登州。
北宋仍置登、莱2州,登州辖蓬莱、文登、黄、牟平4县,莱州辖掖县、莱阳、胶水、
即墨4县,金析登州置宁海州,治牟平。
    元因之,3州均属般阳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并登、莱、宁海3州为登州、莱州
2府, 登州府仍治蓬莱,莱州府仍治掖县。明于今市区沿海设烽火台,以防倭寇,名
曰狼烟台,简称烟台,为烟台名称之始,
清相沿无改。
    始入民国, 仍沿清道、府、州、县旧制,各州、县分属登莱青胶道登州、莱州2
府,宁海州(牟平)及蓬莱、黄县、招远、栖霞、莱阳、福山、海阳、文登、荣成等县
属登州府, 掖县属莱州府。1913年2月废除府州制,宁海州改为宁海县,1914年更名
为牟平县;同年划全省为4道,今市境各区县均属胶东道。1925年10月划全省为11道,
除掖县属莱胶道外, 其余均属东海道。1928年4月废道制,各县直属于省。1934年设
烟台特别行政区。1936年10月13日设第七行政督察区(1937年1月15日正式任命专员),
牟平、海阳、福山、栖霞、蓬莱、黄县、招远等县属之。
    1938年秋以沈鸿烈为省主席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一度设鲁东行辕,是省政府临
时派出机构,故其所辖区域,并非一级正式行政区划。同年又从第七行政督察区析出
栖霞、 招远、蓬莱、黄县4县设置第九行政督察区。1939年11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又
设置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今烟台市的莱阳、海阳属之;1943年后,招远亦属该区。1
947年10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解放区,10月占领烟台,设立烟台市,直属于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对包括今烟台市在内的胶
东地区的行政区划比较复杂多变。 1938年8月15日成立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
蓬莱、 黄县、掖县3县。这是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最早的专区级行政区。同年12月撤
销。1939年12月1日又成立蓬黄掖行政联合办事处(专区级),1940年4月23日撤销,同
时再度成立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蓬莱、黄县、掖县、招远、栖霞、福山等县。
1941年2月6日成立胶东区行政联合办事处 (介乎省与专区之间的过渡性的行政机构,
所辖区域自成一独立的战略区) 。成立大会就胶东地区行政区划作出专项决议:将全
区划为四个海区,即东海区,所辖区域除今威海市境外,海阳、牟平属之;北海区辖
蓬莱、黄县、栖霞、福山4县;西海区除昌邑、潍县外,掖县、掖南、招远、招北4县
属之;南海区除即墨、胶县、高密、平度外,莱阳等县属之。限于当时的战争条件,
这个决议的实现有一个过程, 各个海区成立的时间也有先有后:1940年4月成立北海
专区;9月成立东海专区;11月成立西海专区;1941年7月成立南海专区。1942年7月2
日成立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原胶东区行政联合办事处同时撤销。1944年4月1日胶东
区行政主任公署更名为山东省胶东区行政公署。这时除辖北、东、西、南海四个专区
外,还辖滨北专区和烟台行政联合办事处,威海卫行政办事处。今烟台市境是当时胶
东行政区的主体部分。1945年5月至9月还一度设立中海专区,辖牙前、海阳、五龙、
莱东、 即东等县。1945年8月24日抗日军民收复烟台,设烟台市,直属胶东行政区;
后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至1948年10月15日,烟台市再度解放,仍属胶东行政区。
    1950年5月胶东行政区及其所辖东海、 西海、北海、南海四个专区撤销,另置莱
阳专区、文登专区;烟台市改为省辖市。莱阳、招远、掖县、掖南、黄县、栖霞、栖
东、蓬莱等县和长山岛特区,属莱阳专区。牟平、福山、昆嵛、海阳等县属文登专区。
1956年2月撤销文登专区, 所属各县划归莱阳专区。1958年10月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
区,专署驻地由莱阳迁至烟台。同年12月专区级烟台市降为县级市,由烟台专区代管。
1967年烟台专区更名为烟台地区。
    1983年8月撤销烟台地区, 设立地区级烟台市;同时以原县级烟台市行政区域设
立烟台市芝罘区,以原福山县行政区域设立烟台市福山区;威海市仍为省辖(县级)市,
由烟台市代管。1987年6月威海市升为地级市,烟台市原辖之荣成、文登、乳山3县划
归威海市。
1988年2月24日,撤销掖县,设立莱州市。1991年11月30日,撤销蓬莱县,设立蓬莱市。
​1991年12月21日,撤销招远县,设立招远市。1995年11月30日,撤销栖霞县,设立栖霞市。
​1996年4月29日,撤销海阳县,设立海阳市。1994年7月2日,撤销牟平县,设立烟台市牟平区,莱山区。
2000年4月28日,民政部(民函[2000]54号)批复同意烟台市政府机关迁入莱山区芙蓉路6号区政府办公楼。
烟台辖芝罘区、福山区、牟平区、莱山区4个区,长岛县以及龙口、莱阳市、莱州、蓬莱、招远、栖霞和海阳7个县级市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曲阜市(县级)
    因古鲁城中有阜(土山),委曲长七八里,故名。传为黄帝轩辕氏出生之地。商为奄国都,又曾为商都,商王南庚都此。西周、春秋为鲁国都。秦置鲁县,为薛郡治。西汉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 改薛郡为鲁国,仍为国治。东汉、三国魏、晋、北魏为鲁国(郡) 治。隋开皇四年(584年)改鲁县为汶阳县,隋开皇十六年(598年),诏改县名为“曲阜”,“曲阜”一名,一直沿用至今,属兖州。大业二年(606年)仍改兖州为鲁郡。唐属兖州,贞观元年(627年)省曲阜县,地属博城县(一说地入泗水县) ,八年(634年)复置曲阜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曲阜县改
名为仙源县,徙治于寿丘(古鲁城东北八里,今旧县村),属兖州,政和八年(1118年)
兖州升为袭庆府,曲阜县随属。金天会七年(1129年)复名曲阜县,仍属兖州。元因之。
明属兖州府,正德、嘉靖间(1512年-1522年) ,兴建今曲阜城,并移县治于此。清沿
明制。
    1913年属岱南道(翌年改称济宁道)。1925年属兖济道。1928年废道制,直隶于省。
1936年属国民党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38年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1945年10月于
曲阜及泗水两县毗邻地区设立曲泗县, 属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1946年4月撤销曲泗
县,分别建立曲阜县和泗水县,隶属不变。1947年3月曲阜城为国民党军所占,同年8
月设立曲(阜)泗(水)邹县,同年11月曲泗邹县撤销,再度建立曲泗县,仍隶属于鲁南
行政区第一专区。 1948年6月曲阜解放,撤销曲泗县,恢复曲阜县建制,仍属鲁南行
政区第一专区 (同年8月改称鲁中南行政区第四专区,1949年8月改称为鲁中南行政区
尼山专区)。
    1950年5月属滕县专区。1953年7月属济宁专区(1967年改称济宁地区) 。1958年1
2月滋阳县撤销, 其行政区域并入曲阜县,县机关迁驻兖州。1961年10月析原滋阳县
行政区域, 设兖州县;曲阜县机关则从兖州迁驻曲阜城关。1983年8月曲阜县属济宁
市。1986年6月撤销曲阜县,设立曲阜市(县级),隶属不变。市人民政府驻鲁城街道办事处(春秋路1号)。曲阜市辖4个街道、8个镇:鲁城街道、书院街道、时庄街道、小雪街道、吴村镇、姚村镇、陵城镇、尼山镇、息陬镇、王庄镇、石门山镇、防山镇。

邹城市[县级]
    西周属邾国,邾都在今邹城东北。春秋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 邾都迁至绎(今邹城东南11公里峄山之阳纪王城),其北为鲁平阳邑(即今邹城镇)。战国“邾”音转为邹,战国末为楚国所灭。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在邾国故地设驺县,隶薛郡。县治在邾国故城。秦于故邾都置县,又于平阳邑地置平阳县,皆属薛郡。西汉驺县属鲁国,平阳县改名为南平阳,属山阳郡。莽
新一度改驺县为驺亭;东汉复名驺县,仍属鲁国。西晋南平阳县属高平郡。南朝宋复
名邹县
,属鲁郡,而南平阳改称平阳县,属高平郡。北齐废平阳县入邹县,徙邹县入
治平阳城,自此邹城之名与今地相合。隋邹县仍属鲁郡。唐因之。北宋熙宁五年 (10
72年) 邹县省为镇,其地并入仙源县,元丰七年(1084年)复置,属袭庆府。金、元属
滕州。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改属济宁府兖州。明属兖州府,清因之。
    1913年属岱南道(1914年改称济宁道)。1925年属兖济道。1928年道废,直隶于省。
1936年属国民党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39年8月中共邹(县) 西县委于邹县西境建
立邹县抗日民主政府,亦称兖济邹鱼(台)县政府。同年12月于邹县东境建立邹东办事
处(县级) 。1940年1月邹县(西)与邹东合并,仍称邹县,隶属于中共山东分局第一区
党委第三地委的政府工作部,同年7月隶属于中共鲁南区第一地委政府工作部。19 41
年1月于邹(县)西、滕(县)西一带设立湖东办事处(县级),中共鲁南第一地委,同年7
月撤销。同年8月属鲁南区第一行署(专区级) 。同年10月,因形势恶化,邹县抗日民
主政府撤销。1944年5月于邹县、滕县边区设邹滕边办事处,属鲁南第一行署。同年7
月重建邹县抗日民主政府,仍属鲁南区第一行署。同年秋鲁南区第一行署改称鲁南区
第一专署, 隶属关系不变。1944年8月在原湖东办事处辖区基础上设立凫山县,属鲁
南行政区第二专区。 1946年4月撤销凫山县,其原属邹县的四个区复归邹县。同年10
月恢复凫山县建制。 1947年8月于曲阜、泗水、邹县边区设立曲泗邹民主政府,属鲁
南行政区第一专区。 同年11月曲泗邹边区县撤销。1948年8月邹县属鲁中南行政区第
四专区(1949年8月邹县属鲁中南尼山专区)。
    1950年5月属滕县专区。1953年7月属济宁专区(1967年改称济宁地区) 。1956年3
月撤销凫山县, 其北部划归邹县。1983年8月属济宁市。1992年10月撤销邹县,设立邹城市(县级),由山东省直辖,济宁市代管。
 邹城市辖3个街道、13个镇。 [钢山、千泉、凫山3个街道,香城、城前、大束、中心店、太平、北宿、唐村、石墙、峄山、看庄、张庄、田黄、郭里13个镇]  市人民政府驻千泉街道平阳东路2699号。

 

 

临淄区

    因从西周至战国皆为齐国国都临淄而得名。秦置临淄县,治所在今临淄北,为临
淄郡治。西汉于东境置东安平县,属淄川国;分其西境置西安县,与临淄同属齐郡。
东汉、 三国魏、晋3县同属齐国。南朝宋改东安平县为安平县,侨置高阳郡、高阳县
于西安县。北齐废安平县,徙高阳郡出境,废西安县入高阳县,临淄县省入益都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临淄县,并由高阳县析置时水县。大业初2县并省入临淄县,
属北海郡。唐、宋属青州。金属益都府。元至元三年(1266年)省入益都县,至元十五
年(1278年)复置,属益都路。元末因故城倾圮,建新城于其南,即今临淄城。明、清
属青州府。
    1913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废道直属于省。抗日战争爆发后,中
国共产党于1938年10月在长(山)、桓(台)、临(淄)、益(都)毗连地区设立长桓临益四
边县, 临淄县西境属之。1939年7月建立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时该地区尚无专区级
抗日民主政权,故由中共清河地委管辖。同年10月设立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
边县, 临淄县第二区及第三区淄河以东区域属之;广饶县第三区同时划归临淄。194
0年4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所辖原临淄地仍归临淄。1942年益寿临广四边县再度建
立,属清河行政区清东专区,临淄县第二区及第三区之淄河以东地复属该四边县。同
年7月博兴县第五区划归临淄。1945年8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所辖原临淄地还属临
淄。 原广饶县第三区、博兴县第五区亦各归原属。1944年3月临淄属渤海行政区第五
专区。 1945年10月属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1949年7月该专区改称清河专区,临淄县
隶属关系不变。
    1950年5月清河专区撤销,临淄县改属淄博专区。1953年7月,淄博专区撤销,临
淄县划归昌潍专区。1958年12月临淄县撤销,并入益都县。1961年10月以原临淄县行
政区域复置临淄县,仍属昌潍专区(1967年更名昌潍地区)。1969年12月划归淄博市,
临淄县更名为临淄区。

 临淄区辖7个镇, 5个街道[辖辛店街道、闻韶街道、雪宫街道、稷下街道、齐陵街道
5个街道,凤凰镇、金山镇、敬仲镇、朱台镇、齐都镇、皇城镇、金岭镇7个镇]。区政府驻人民路1号临淄区行政办公中心。

蓬莱市[县级]

秦至隋为黄县、牟平县地。汉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东巡,“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唐贞观八年(634年) 置蓬莱镇,属黄县。如意元年(6
92年)由莱州析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龙三年(707年)改黄县为蓬莱县,治蓬莱镇,登
州亦治于蓬莱。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又由蓬莱县析置黄县,蓬莱县始成今境。宋、
金、元因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蓬莱县入州,九年(1376年)登州升为登州府,复
置蓬莱县为府治。清沿明制。
    1913年2月登州府撤销, 蓬莱县属胶东道。1925年属东海道。1928年废道,直辖
于省。 1929年冬析置长山岛行政区,为省直辖;1933年改为长山八岛特区。1935年3
月该特区复归蓬莱; 同年6月复置长山八岛特区,直属于省。1937年属国民党山东省
第七行政督察区。1938年3月26日成立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初受中共胶东特委领导,
同年8月至12月隶属于北海专区。 北海专区撤销后,仍受中共胶东特委领导。1939年
12月受蓬黄掖行政联合办事处领导。 1940年4月蓬黄掖行政联合办事处撤销,再度成
立北海专署,蓬莱县属之。1941年3月析为二县,东部称蓬东县,西部仍称蓬莱(习称
蓬西)县,均属北海专区。1942年5月,蓬东县并入蓬莱县。因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
同年7月,蓬莱县政府停止工作,由北海专署兼管。1943年3月,成立蓬东北、蓬西北
两个县级行署,翌年4月,撤销蓬东北、蓬西北二县,恢复蓬莱县,此后直到1950年5
月该专区撤销,蓬莱县均属北海专区。
    1950年5月改属新成立的莱阳专区。1958年12月撤销黄县、长岛二县,并入蓬莱;
1961年10月复置黄县; 1963年6月恢复长岛县。1958年10月莱阳专区改为烟台专区,
1967年改为烟台地区,1983年8日撤销烟台地区,改置烟台市(地区级) ,蓬莱县均属
之。1991年11月30日撤销蓬莱县,设立蓬莱市,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
蓬莱市辖5个街道、7个镇:登州街道、紫荆山街道、新港街道、蓬莱阁街道、南王街道、刘家沟镇、潮水镇、大柳行镇、小门家镇、大辛店镇、村里集镇、北沟镇。市人民政府驻登州街道。

青州市(县级)
青州之得名,按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其色为青,青州在古九州中居东,故
名。
周代境内有丰国,属齐。西汉置广县,属齐郡,汉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
立益都侯,与益县并据今寿光市境,同属北海郡。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为青
州刺史部治所。东汉广县属齐国,益县属乐安国。三国魏改益县为益都县。西晋永嘉
五年(311年) 青州刺史曹嶷于广县城西北筑广固城,作为青州刺史治所,广县遂废。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 青州刺史羊穆之于广固城东、阳水北岸置东阳城,为青州刺史
治所。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益都县由寿光县境徒于东阳城(今青州城),青州、齐郡
同治于此。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益都县为青州治所,大业初改置为北海郡,仍为郡治。
唐为青州治。北宋初仍为青州治。庆历二年(1042年)初置京东东路,与青州同治益都。
金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青州为益都府,同治益都县。元为益都路治。明、清均为
青州府治。
    1912年暂沿清制,属登莱青胶道青州府。1913年2月青州府废,益都县属胶东道。
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道废,直隶于省。1938年春,属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第八行政
督察专员区。
    抗日民主根据地时期(1939年10月至1945年8月) ,益都县胶济铁路南北两部分建
置沿革各不相同。1939年10月抗日民主政权于益都(北部) 、寿光、临淄、广饶4县毗
邻地区设益寿临广四边县(政权机构称行政办事处) ,1940年5月清河行政专员公署成
立前,隶属于中共清河地委。1940年4月撤销益寿临广四边县,建立益北行署(县级),
同年5月始,属清河行政专员公署。1942年2月撤销益北行署,重建益寿临广四边县行
政办事处(同年8月正式改称四边县政府),属清河行政区清东专区。
    1945年8月益寿临广四边县撤销,建立益寿县,属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1950年5
月属昌潍专区。胶济铁路以南部分于1939年10月建立益都县抗日民主政府 (称益都县
政委员会),初隶于中共淄博特委;1940年3月鲁中行政区第一专区(泰山专区)建立,
属之。1941年7月撤销益都县(铁路南),在益都西南境与临朐、淄川、博山3县毗连地
带建立益临淄博四县联合办事处, 1943年10月,“四县联办”改为淄河县,1944年7
月淄河县撤销,建立益都县人民政府。上述几个先后相继的县级建置均属鲁中行政区
泰山专区,1949年7月后属鲁中行政区鲁山专区 (1945年8月鲁山专区撤销,建立淄博
特区专署,隶属不变) 。抗日战争时期,还曾存在过两个县级行政机构:一个是1939
年7月在县西北境金鸡岭附近一带与临淄、长山、桓台3县毗连地区设置益临长桓四县
联防办事处,另一个是存在于1940年10月至1941年6月期间的益东行署(县东南境)。
    此外,1940年4月至1942年2月期间还设立过一个益寿县,但只有中共益寿县委和
县参议会,未成立行政机构。该县于1942年2月撤销,代之以重建的益寿临广四边县。
1945年8月益都城解放, 于城区置青州市,与胶济铁路以南的益都县、路北的益寿县
同时并立。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侵占益都县城,青州市暂予撤销,益都与益寿2县则
继续存在。1948年3月,益都县全境解放,7月以益都弥河以东地区(原第九、十两区)
和原临朐县东北部的第三、 六两区置益临县,属昌潍专区。8月重置青州市。12月,
撤销青州市, 并入益都县。同年,原益都县淄河以西地区南仇、南术等108个村庄划
归淄博市。 1948年3月中共华东中央局进驻益都县后,青州市和益都县曾一度直隶于
华东局。
    1952年5月撤销益寿县, 除三元孙、边线王、大李、宅科等23个村划归寿光外,
其余行政区域并入益都县。与此同时撤销益临县,郑母、香山、弥东、尧西等区并入
益都县,尧沟镇26个村庄划归昌乐县,其余尧山、柳山、龙冈、营子等区划归临朐县。
1958年12月撤销临淄县,并入益都县;1961年10月原临淄县析出复置,益都县仍恢复
原行政区域。1967年昌潍专区改称昌潍地区,1981年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撤销潍坊
地区, 改置地区级潍坊市,益都县隶属关系均不变。1986年3月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县级)由潍坊市代管。

    青州市行政区包括4个街道、8个镇:益都街道、王府街道、云门山街道、黄楼街道、高柳镇、何官镇、东夏镇、谭坊镇、弥河镇、王坟镇、庙子镇、邵庄镇。 市政府位于青州市王府街道范公亭西路1601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