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有哪些学派?

 昵称55691053 2018-05-17

【伤寒派】创立于东汉之际因张仲景的《伤寒论》而问世,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以研究、阐发“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机、论、治为主,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并同时进行着医疗临床实践的过程。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 

【滋阴派】由朱丹溪创立。该派治疗以滋阴为主。他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他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这个平衡向阴虚的方面倾斜。一个人的阴精随年龄的增长而衰竭。人至年老,疾病多由阴虚形成。而经常进食一些热性食品、经常加班出差以及长时间过量服用壮阳药物,最容易引起心血肝肾阴虚,从而引起虚火上冲。这些“上火”主要表现为眼睛红赤、口腔溃烂、口臭、唇舌肿胀、咽喉不适、疼痛、牙龈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便秘、长青春痘、身体疲惫、心烦意乱、失眠等等。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也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温病学派】叶天士为代表。该派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崇尚阴柔,恣用寒凉,治病喜欢补而害怕攻下,喜轻避重,讲究平和。用药大都是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丝瓜络,豆豉,薄荷等所谓轻灵之药。畏麻黄,附子,大黄,干姜,硫磺等如畏虎。该派对现代中医的影响极深。

温病学派的特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治疗外感病方面逐步摆脱伤寒学说的羁绊而形成的一大学派。

2、温病家有强烈的崇实创新精神。通常被称为"时医", 处方用药以"轻、清、灵、巧"见长。

3、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典型的温病。以逆传心包、湿温、伏气温病理论治疗非典型温病。

4、重视预防及潜伏期和初期治疗,病程中注意存津救液、保护元神。

5、验齿察舌、辨斑疹白瘖等阳性体证检查被普遍采用,提高了中医诊断水平。

【寒凉派】由刘完素 (刘河间) 为主。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研究五运六气,为“寒凉派”的创始人。提倡火热论,并重视针灸治法,临床施治重视井穴、原穴。并喜用五□穴,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他还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

【温补派】指由张景岳,薛己主导的温补阴阳的流派。他初创了“温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他认为人的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的为阳,既失而难复的也是为阳。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轻率地使用寒凉药和攻伐方药,而以温补为宗。他治疗虚病,也多以补肾为主,极力推崇薛立斋常用的八味丸即肾气丸。《金匮要略》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等炼成蜜丸补火,六味丸补水的办法,认为能独得其妙,并在以上方剂的基础上,化裁出左归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炼成蜜丸和左归饮、右归饮等名方,以作治疗命门(肾)元阴和无阳衰微的主方。

【脾胃派】该派由李东垣创立。也叫作补土派。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

脾胃派开创了中医脾胃学说之先河,在老年病论述上主要有以下三点,

1、元气强弱,胃气为本。2、调理脾胃,老年当先。3、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火神派】该派脱胎与伤寒派,但更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和扶阳派。重视阳气,强调扶阳,是火神派的理论核心。因此,重视阳气,强调扶阳,是火神派的理论核心。代表人物是郑钦安。

【学院派】这里仅指的是那些按照中医教材所学的中医知识行医的医生,指符合传统标准,通常被认为是保守的风格。

小编总结:

不管是怎样的学派,但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为治疗好病人为最终目标。都不愿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的誓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