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业务连续性

 昵称37291428 2018-05-17
银监发[2011]104号)是我国在“业务连续性”管理领域的第一份监管指引,旨在“强化事前监管要求、建立事中处理流程、明确事后报告路径”,我们主要关注业务连续性组织架构、业务影响分析、业务连续性计划与资源建设、演练及持续改进、运营中断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
1.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法及建议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目标是将业务连续性计划通过风险评估、业务影响分析、演练等流程与业务活动充分融合,提供一个可自我治理和自我维护的业务连续管理体系。采用基于业务流程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方法,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关键环节风险识别、业务影响分析等方法,制定覆盖银行全部重要业务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同时有针对性的为不同风险场景制定应急预案,对于关键资源开展备份建设等与业务连续性相关的建设工作,条件完备的情况下开展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测试和演练,识别和分析业务连续性计划的不足,并进行优化和完善,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持续开展业务连续性计划的维护工作。
2.组建合适的业务连续性组织架构
业务连续性管理项目的有效实施开展,首先必须取得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所以业务连续性管理必然是自上而下的产物,是管理层意志的体现。在筹备伊始,银行管理层便应指定分管行长,主导发起及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提升银行内部对于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外部要求和内部需求上的理解认同度,打破部门之间的藩篱,奠定协同协作的基调。
无论从外部监管要求来看,还是从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性质来说,业务连续性管理建设属于银行全面风险体系项下,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作为全面风险主管部门应全程参与工作的指导、开展、评估、监督等环节,统筹进度和节点要求,协调项目团队内外部工作事项。
项目团队中还应包含信息技术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由其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在业务影响分析过程中对关键信息系统、系统恢复能力及系统重要程度提出观点;对信息系统RTO及RPO目标进行设定;提供信息系统支持,协助业务条线部门完成业务连续性管理要求。
此外,银行业务种类繁多,各业务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银行的相关业务部门人员也应被纳入项目团队作为主要团队成员。业务部门人员的加入将有助于在重要业务流程的梳理、业务影响分析的评定、风险分析、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更高效地开展工作。
3.开展业务影响分析
在明确业务连续性管理模式后,由业务连续性管理主管部门牵头进行卡中心全部业务的业务影响分析,识别出卡中心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重点业务,识别业务的关键性资源,识别资源的面临的风险敞口并制定缓释、转移、接受等风险策略。
每个业务在开展过程中都有所需依赖的关键资源,关键资源主要包括人员、场所、系统三类,如信用卡制卡业务,其依赖于主机系统提供制卡文件、卡务管理人员进行制卡数据核对和制卡管理、制卡外包公司在特定制卡场所进行制卡作业,以及卡本身,这些都是制卡业务所依赖的关键资源。
同时确定业务的恢复优先级别,作为未来业务连续性资源分配的依据和基础。综合参考业务发展的要求、业务中断影响分析的结果、业务恢复成本、管理层的要求和关注,确定业务RTO、RPO。
4.完善业务连续性计划及资源建设
业务连续性计划应包括重要业务及关联关系、业务恢复优先次序、重要业务运营所需关键资源、应急指挥和危机通讯程序、运营中断事件应急处置要求、各类预案以及预案维护管理要求、残余风险等内容。将应急预案覆盖面与风险分析的结果进行匹配,补充相关高风险应急预案。对各类应急预案的层次进行整理,并对不同应急预案之间的衔接进行优化。通过ISO20000 框架内各流程之间的互动关系,打破了职能部门之间的技术壁垒,实现减少服务可用的时间或者最小化业务活动中断影响的流程目标。
对重要业务运营所需的关键资源,建立备用资源计划。对备用业务和办公场所资源、备用信息系统运行场所资源、备用信息技术资源、备用人力资源等,以及电力、通讯、消防、安保等资源缺口进行建设与落实,明确备用资源归口部门。
5.持续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及持续改进
制定业务连续性演练工作计划和工作指引,对经识别的纳入业务连续性管理范畴的重要业务制定演练计划,确保可以覆盖全部重要业务。按照演练计划安排,提前进行人员安排和任务分工、编写演练方案和手册,按期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详细记录演练过程,尤其关注演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过程,演练完成后进行总结,并根据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文档优化。
6.运营中断事件应急处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自动化的IT运维工具力争出错率趋近于零,可以有效减轻人工控制流程的负担,商业银行需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的监测手段,应从单纯信息系统监测向业务监测发展,从被动监控到主动监控,加强关键业务时点的系统压力监测,建立科技与业务部门间、银行与监管机构、外部单位间的风险信息提示与共享。对事件实施分级分类处置,按照业务应急预案,通过减少服务功能、缩小服务范围,保障关键、紧急的业务处理,利用替代系统、手工记账、分支机构或其他行支付渠道等手段进行业务应急处置,加强对外沟通,最大程度降低负面影响,而非一味等待信息系统的恢复。
近年来国外一些银行在发生重大事件后,不是因为中断造成的损失而难以为继,而是丢掉了客户的信任、丧失信誉而逐步走向衰落的。因此加强危机管理尤显重要,应设置专职部门负责危机处理,加强舆情监测、信息沟通和发布,以消除或降低负面影响。
二、技术方面
当前银行运营高度依赖信息科技,信息科技在有力支撑银行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同时,也导致用户信息和业务处理的高度集中,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因为突发灾难造成关键业务数据丢失或信息系统故障,将严重影响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营。
1. 通过冗余技术构建高可用系统
高可用技术主要是通过冗余技术来提高IT设备的可用性。服务器的高可用性,不仅取决于硬件的可靠性,还可通过结构冗余来实现开放平台应用服务器的高可用。应用系统的高可用性技术主要包括提高应用可靠性的多点接入架构、业务处理的负载均衡模式以及数据库的高可用技术。例如网络银行业务,适合应用多点接入架构、负载均衡模式,在多个地点冗余地部署相对独立的多套应用系统来提供多个访问接入点,多个业务处理节点同时处理相同类型的业务,并自动实现负载均衡,当其中一个节点的应用系统异常,访问请求能够被自动路由到正常节点处理,实现无缝地接管系统应用。
数据库的高可用可通过数据冗余和结构冗余来实现,数据冗余一般通过磁盘复制和数据备份来完成,结构冗余可通过集群、热备份等技术来实现,在一些大型Web应用的发展,相应的数据处理需求在增加,横向扩展集群以提升性能成为企业的共同策略。
2. 加强灾备系统建设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均已采用“两地三中心”的高可用体系,建设了同城和异地灾备中心,大大提高了抵御灾难的能力。按照生产和灾备系统的运行关系划分,灾备模式可以分为主备模式和双活模式:
(1)主备模式
灾备系统处于热备份状态,当生产环境发生灾难后才启用灾备系统,而通常在主备切换时,业务的连续性会受到影响;
(2)双活模式
灾备系统与生产环境处于“双活”状态,同时负载部分生产交易,任何一地发生灾难后,另一处系统可实现业务的无缝切换,对核心业务影响较小。由于“双活”模式在确保灾难备份和恢复功能的前提下,将日常运营和应急备份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灾备资源,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的青睐。
在“双活”模式下,灾备机房和生产机房各自承担部分的银行柜面业务,当生产机房发生灾难性事件无法工作后,灾备机房仍能确保主要部分的柜面业务不受影响,在此我们建议首选“双活”模式。
商业银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是一个长期、全面、持续完善的过程,应结合自身整体业务规划目标,统筹整合技术和业务力量,确保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