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26 晴 他:“你说过一句话,感觉好的时候,事就是顺,事顺的时候,就是感觉好,我也想有感觉,可就是找不到感觉。” 我:“你什么时候有感觉?” 他:“做自己喜欢做得事的时候。” 我:“你是瞎想的时候有感觉,还是立即行动的时候有感觉?” 他:“行动。” 我:“你是思考一个问题有感觉,还是思考多个问题有感觉?” 他:“当然是一个,思考多个问题就混沌了。” 我:“你平时用什么思考?” 他:“以前是用脑,自从跟你对接后,我就随时携带纸和笔,不过还是会有一些困惑。” 我:“你知道为什么大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的时候竟然连个工作都找不到的根源吗?” 他:“学的东西没用。” 我:“这是由他们学习经历的闭环决定的。” 他:“学习经历还有闭环?” 我:“当然有,思想——语言——感觉——行动,这就是普通人学习经历的闭环。” 他:“有点不太明白。” 我:“我们到学校读书,第一件事是学习知识,还是去经历,去行动,去实践,去体验?” 他:“当然是学习知识。” 我:“这是无数人沦为普通平庸的开端,当一个人没任何经历就去学习知识,他所学一切是不是只是一种概念?” 他:“是的。” 我:“就如我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都说,你无需去理解,背会就行,以后到了年龄段,你自然就会懂。” 他:“一直都是这样,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 我:“没有对错,但这个过程,会让我们思想形成惯性——不是立即行动,而是去把知识先装进我们大脑。” 他:“就是这样。” 我:“当我们学完某个知识后,老师会让我们做什么?” 他:“如果是读书的时候,那就是复习巩固,如果毕业后外出参加学习,老师会让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分享感受。” 我:“是不是将所学一切变成自己的语言?” 他:“是的。” 我:“你读书读了多少年?” 他:“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合计16年。” 我:“你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对某个科目产生过深入研究的兴趣?” 他:“当然有,以前我喜欢数学,曾经废寝忘食的去琢磨。” 我:“毕业后还有这钟热情吗?” 他:“早就没有了,老师说不用研究那么深,够考试就行,我也就没继续深入了。” 我:“你过去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 他:“老师是这么说的。” 我:“你发现没有,自从你有了这种功利性的目的后,当你毕业工作了,你是很系统的学习,还是只是看哪里不行,随意的学习一下?曾经那个深入探究的本能已经被掩盖了。” 他:“随意的时候多一点。” 我:“你经过16年的学习,当你准备去工作的时候,你做事是很有感觉,还是感觉不敏锐了?” 他:“不知道为什么,以前我做事雷厉风行,想到啥就会立即行动,等我学了这么多知识后,做什么都会事前思虑周全,不再那么有冲劲了。” 我:“当你考虑的时候,你是越想越有感觉,还是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纠结,越想越恐惧?” 他:“后者多一些。” 我:“当你感觉不好,或者没有感觉的时候,你是会立即行动,还是会有所迟疑?” 他:“行动前会想很多,一想就会有所犹豫,正如你说的那句,优柔寡断是大部分人一生悲剧的根源,回看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样本。” 我:“一旦迟疑,除非迫不得已,你会不会立即行动?” 他:“不会,都会本能的拖延,我终于明白,我这么多年的拖延症形成的原因了。” 我:“一切结果的获得,它靠的是,在时间维次上一分一秒累积而成的,在空间维次上一点一滴叠加而成的,如果你没立即采取行动,人生任何美好的东西会跟你有关吗?” 他:“没有。” 我:“现在知道为什么今天结果不理想了吧?” 他:“没有立即行动。” 我:“这是普通平庸人学习经历的闭环,给你留个作业,由这个内容去琢磨高手成功人学习经历的闭环。” 他:“我这就去琢磨。” ——转载分享就是传播爱和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