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代史上真正做到人格独立并且思想深邃的大家是谁?

 Wdjljjfj 2018-05-17

这个很难说,因为“思想深邃”和“人格独立”同在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如果硬要勉强,那么胡适、鲁迅我觉得应当在列,有人在这里提到顾颉刚,那么正好可以说上一说。


思想深邃,其实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如果把我们初中高中学习的那些西方批判资本主义的文章和胡适、鲁迅放在一起,就启蒙而言,确实可以看作思想深邃。

而我们把胡适的哲学贡献和鲁迅后来师从章太炎后的考证,以及顾颉刚参与的古史辨放在一起,这就是学术上的思想深邃。那么这里面,钱穆、钱钟书、王国维、牟宗三、熊十力、唐君毅、张东荪、冯友兰、郭沫若、谭戒甫、梁漱溟,这些人都可称作思想深邃的人。

胡适和冯友兰都曾师从杜威,但胡适在哲学史上的贡献不及冯友兰。现在写小说的人爱说“太监”,其实就是从胡适这里来的,因为胡适的哲学史只有上部没有下部,梁漱溟说这是因为胡适的方法研究不了佛教,这话不错,杜威的实验主义乃现代哲学中的一个流派,确实不太适合研究佛教思想。

胡适治学里面有一个污点,就是老学公案,跟他起冲突的正是他学生顾颉刚。胡适在写哲学史的时候可能没留意到老学公案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老子放在孔子以前,相信历史上的孔老相会,但顾颉刚发现有很大问题,就提出了异议,后来顾颉刚回忆此事,说自从提了这个观点反对胡适后,“老师就不怎么待见我了”。历史证明胡适确实是错的,冯友兰、钱穆、郭沫若、高亨,西方人葛瑞汉都指出了《老子》晚出的事实,因此,胡适此事也成了一桩悬而未决的公案。为什么呢?因为胡适自称“徽州佬”,而徽州佬是很擅长考辨古籍真伪及文字的,当时许多证据都能证明《老子》一定很晚才出现,譬如里面有一些反对墨家的东西,这说明老子绝不可能是孔子时候的人,但只有胡适坚持自己的哲学史没错。

顾颉刚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乃是他提出的文化上的层累说,层累是个考古学概念,这里被用来比喻文化。后来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就贡献而言,王国维是远远超过顾颉刚的,因为大家现在使用的主要是王国维的方法,而顾颉刚的方法在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献证据面前经受了诸多挑战,我们不能说这个方法是错的,但确实漏洞很多,论证薄弱、线性思维是最大的缺点。不过,顾颉刚仍旧是一位很有分量的人物。尤其是当时参与到“古史辨”中的诸多学者,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论证上的财富,有些合于出土文献,不合的则被推翻,两方都加深了文化上的探讨。

很多人对鲁迅的记忆都停留在他早年的几篇文章里,就是我们选入课文的几篇,但实际上,鲁迅成熟期的诸多学术考证也很值得我们留意。就人格而言,他在法租界内的事情和后来当左联的笔杆子算是污点吧。

梁漱溟这个人,他不喜欢书斋式的研究,而是喜欢实践,所以即使到了当代,乡村派还是很多。当年混乱的时候,他跟毛对着干,气得毛发动全员在大会上批梁,反反复复,但是没人敢动梁,梁也是依旧不服,俩人常常狂怼不止。后来梁在九十年代作了一个评价,引发很多人不满,但就那个年代而言,梁的人格真是很独立,骨头硬过鲁迅。

另一个人是钱钟书,关于钱钟书,这些年有个说法甚嚣尘上,说《管锥编》是个人就能写出来,在现代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写起来很容易。之前我见过一个大叔,他是工科的,是当年恢复高考后没多久考上大学的人,我很佩服,但他说这话时我觉得他是纯属放P。杨逢彬是“现代杨家将”中的新一辈,他自言借助现代软件,弄了整整十一年才大致上完成一本《论语》作品,这还只是语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部分成果,若是把逻辑和语义全部加上去,十一年是完全不够的。学术不是剪刀加浆糊,也不是你用软件把文献都找齐全就完了,你还得理解它们,考察词性,考察语境,而且找文献也绝不是一件轻松的活,目录、版本、训诂、校勘、注疏、语义、逻辑,这是一整套的工作,但凡说“是个人就能完成的”都是门外汉在装比而已,因为专业人士从来不会这样装比。

还有一点,就是钱钟书的沉默。我高中的时候也觉得沉默不好,应该学胡适提倡的“宁鸣而死”,但我们知道,胡适最后跑路了,他儿子很惨,可以说父子二人都没有做到“宁鸣而死”——当然,这种死是没什么意义的。我不喜欢南怀瑾,但他有句话我觉得很不错,说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高中以后,我又看了不少历史学方面的近代史,这时候我只能说,钱钟书的沉默便是最伟大的独立人格,完全达到了“宁鸣而死”的境界,在网上吹嘘自己在那个年代如何如何,谁不会呢?是个人都能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