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始末

 大爱无边ey7utf 2018-05-18


赵康民,阎良关山人,研究馆员,曾任临潼博物馆馆长。时为临潼县文化馆文物干部


  作为一个基层考古工作者,1974年,我有幸率先科学地鉴定、修复、命名和试掘了现已被公认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拉开了发掘这个庞大的地下军阵的序幕。


  几十年来,随着兵马俑闻名遐迩,报导兵马俑发现的文章连篇累牍,其与事实或多或少有所出入。鉴此,不少同行和有识之士要我撰文介绍发现经过,均被我婉言谢绝。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为了尊重事实,因撰此拙文,以作余考古生涯重大发现回忆,借之以正视听。

农民打井挖出'瓦盆爷',经我鉴定确认是秦俑


  出土秦兵马俑的原临潼县晏寨公社西杨生产队,又名石滩杨,位于骊山北麓山前洪积扇台塬,西距秦始皇帝陵1500米。这里土瘠民贫,地多砂石,尤缺水分,种植稼禾,年获不足以糊口,虽宜石榴、火晶柿树生长,但经济效益甚差。19743月下旬,按照公社的统一部署,西杨村决定在春耕的同时抽出几人打井灌溉。是谋既出,以时竟举,一个清一色的'杨家将'打井队随之组成。杨全义为打井队长,杨志发、杨彦信、杨新满、杨学彦、杨高健为队员。


324日:生产队长杨培彦、副队长杨文学沿村西小路南上,察看地形,选择井位。走着,杨培彦顺手拣起一块石头,向空中扔去,这石头不偏不倚,正好掉落在蛇形山洪道中。他自信地说:'好,就在这打,这儿正对王硷山口,地下水肯定从这流过,保证水汪,'说着就以石头为中心,画了一个直径约4米的大圆。杨文学把圆向西移了约4米,说:'有了这眼井,保证咱这西崖畔五谷丰登。'

325日:杨全义带领打井队向地下掘进。


327日:碰上坚硬的红烧土和夯土,只挖不进。杨志发说:'这可能是老早里的烧瓦窑。'杨彦信说:'我看像个古庙底底子。'


329日:杨志发在井筒西壁发现一个圆形瓦器,'唉,一个瓦罐!'杨彦信应声凑了过来'啊,真的,你慢慢刨,听老年人说,地下挖出来的瓦罐放鸡蛋不坏',谁知挖出来的不是瓦罐,而是一个陶俑的上半身残躯。有的说是井龙王显身,有的说是十八罗汉,有的说是'瓦盆爷'


331日:红烧土挖完,深及4米余,露出整齐的墁地砖,这期间先后从中取出七八个陶俑的残身断肢、铜镞等文物。


425日:陶俑问世28天,残身断肢一直弃置荒野,无人识之。这天,偶然被来西杨村检查打井的公社水保员房树民看见,他愣住了,但也说不上个什么来,当他在井下看到铺地砖和秦陵出土的砖一样时,就对杨培彦说:'这井先别打了。'杨培彦问:'为啥?'房树民说:'你看这铺地砖和秦陵出土的'铅砖'一模一样,一定与秦始皇陵有关系。'



民国时期的秦始皇帝陵,也是有关秦始皇帝陵的第一张照片


  房树民回到公社,把在西杨井边所见,如实地向公社领导汇报。书记傅永仁极为重视,即托在公社蹲点的饮食服务公司钱经理给我捎信,一面叫文书李淑芳打电话给我。李淑芳在电话里说:'老赵,你赶快来,西杨打井打出了好多瓦人,头比真人头还大。还有铜箭头、铅砖。'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使我又惊又喜,凭着铜镞和秦砖,当即武断为秦武士俑陪葬坑。于是我立即找副馆长王进成和丁耀祖,对他俩说:快走,李淑芳打电话说西杨村打井打出好多武士俑,头比真人头还大。他俩一听,也很激动。丁耀祖世居秦陵旁,主管过文化文物,参加过文物普查,具有一定的文物知识。他激动地说:'走,秦陵的宝贝真多,简直想不到有这么大的陶俑,还离得这么远。'


  由于心情过分激动,我们骑自行车一路如飞,很快就到西杨村。队长杨培彦给我们介绍了打井全过程。我问都出了些啥文物。杨培彦说:'大概有七八个瓦人的半截身子和头,个别瓦人头有人拿回家去,说是放在红苕窖里能吓老鼠,其余的还在井边,瓦人的手和头发卷,小孩打着玩,扔到麦地里去了。铜箭头大概有200多个,还有两个象匣子枪的铜家伙,全卖到了山任废品收购站。铅砖200来块,全都堆在队部院子里,井打成后准备箍井下盘,个别老人说铅砖能泻头火,拿了几块作枕头。'


  看完砖后,杨培彦领我们到打井现场,井周残俑横七竖八,其中一个被立在红烧土上,安着头,俑前香烟袅袅,蜡烛未尽。再看井口,明显的是一座陪葬坑,南壁保存较好,东壁两行通缝砖尚存,井下铺地砖仍在,井筒北、西两壁残俑半露。我说:'杨队长你这井打得真准,正好打在坑东南角'。杨培彦笑着说:'不是文学向西移,你们可就看不到瓦人了。'跟到井上的人问,这是不是瓦盆爷。我说:'什么瓦盆爷?很可能是国宝!'


  通过现场观察,从各方面都证实了我的武断准确无误。此时正处'文革'后期,'批林批孔'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极左思潮依然甚嚣尘上,唯恐象'四清''文革'前期一样被扣上'搞封资修,立四旧'的帽子,又挨批斗,于是我们三人商定暂时保密,先抢救文物,等待时机上报。


  夜幕降临了,我们径直向东南上山任废品收购站调拨被卖铜镞和铜弩机。



赵康民在县文化馆工作室修复秦俑



临潼博物馆现存的赵康民修复的秦俑



早期秦俑坑考古修复


426日:东方刚吐鱼肚白,我们又去西杨村,与杨培彦商谈清理现场和收集流散文物。早餐后,杨培彦派杨志发、杨彦信和四名妇女同我们一起清理现场。首先把井周的残俑陶片集中到一块,用麻纸包好。然后分头进行,一部分人去麦田拣拾被小孩扔掉的残手断指和发髻,另几人把井周红烧土全部过筛。16时左右,现场清理完毕,把全部文物装上三辆架子车,由原班人送县文化馆。回县的路上,杨志发问:'这些瓦人是不是秦代的?'我说:'如果是秦代的,那就千金难买。'杨志发说:'真的。'丁耀祖说:'要真是秦代的,你们就功德无量。'到文化馆后,我付给生产队30元钱交杨志发带回。


当晚,我就把全部残片分类排队,清洗茬口。


427日:开始用环氧树脂胶粘接,残缺处用石膏填补,连续三天,终于粘起两个武士俑。身高1.78米,身穿战袍,腰间束带,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齐头履,两臂下垂,左手五指并拢,右手半握,拇指上翘。


蔺安稳写内参汇报秦俑发现,中央领导批示正式发掘


蔺安稳,临潼北田人高级编辑。历任中新社副总编辑、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等职。1964年大学毕业后到新华社工作,1969年末到新华社多外部新组,即合并到新华社的中国新闻。时为新华社记者。


  我的修复工作,立时进入来馆休探亲假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的视线,可能是出自于职业性的敏感,他总是唠唠叨叨问个不休。说实话,对于记者,我既尊重而又警惕,但我还是如实地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我指着已经修复好的陶俑对他说:'这是秦代的武士陶俑。'他问:'史书上有没有记载?'我说:'史书没有记载,从现场看,是属于秦始皇陵的武士俑陪葬坑,坑上原来有棚木,棚木上铺席子,席子上封土,后因火焚而塌陷,这可能与项羽火烧陵园有关。'他说:'这么重大的发现,为什么不上报?'我说:'连我还没弄清情况,怎么上报,你千万可别给我捅出去。'


53日:我暂时停止修复,去西杨村试掘,开东西8米探方,沿东壁由南向北推进,历时17天,挖掘深度225米,陶俑断续露出,将行清理,夏收在即,暂时停工,工地由王普智老人日夜看守。



1974年6月27日,《人民日报》编印的《情况汇编》上刊登蔺安稳撰写的《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



624日:蔺安稳假满回京,写了一篇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情况反映,交给《人民日报》内参。反映这样写道:


  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批武士陶俑。陶俑身高1.68米(应是1.78米)。身穿军服,手执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实形象塑造的。


  秦始皇陵周围以前曾出过陶俑,但都是一些体积不大的跪俑,象这种真人一样的立俑,还是第一次发现。特别珍贵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批武士,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而秦代士兵的形象,史书上没有记载。这批武士陶俑是今年三、四月间,当地公社社员打井时无意发现的。从出土情况推测,当时陶俑上面盖有房屋,后来被项羽焚烧,房屋倒塌埋藏了2000多年。这批文物由临潼县文化馆负责清理发掘,至今只清理了一部分,因为夏收,发掘工作中途停止了。


  这份情况反映印发后,中央领导非常重视,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亲自批示给国家文物局:'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


  国家文物局接到李先念副总理的指示,立即用电话询问陕西省文化局,文化局回说不知。


76日: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志(兹)德带着李副总理的批示乘班机直飞西安。一下飞机就与省委领导商谈保护措施。


77日:天刚亮,省文化局延文舟主任来临潼通知我说:'中央来人了,你快去把工地收拾一下,看你挖的还象个样子不象。'我说:'不用去,我的工地经得起检查。'延文舟转身又回西安。


  当日10时左右,延文舟陪陈志(兹)德来到临潼县文化馆,一面听着我的汇报,一面仔细观看已经修复好的武士俑。之后,由县革委会副主任杨蔚林和我陪同,前去西杨村试掘现场。面对试掘坑,他大为惊讶,激动不己,拍照不停。高兴地对杨蔚林说:'你们县上立了大功,老赵把工地搞得很好,南边、东边的坑壁都作出来了,还是按他的办法,正式发掘。先组织一个省、县、公社联合发掘领导小组,你担任组长(指杨蔚林)。'


715日:秦俑考古队冒着酷暑正式进驻工地,杭德州任队长,柴忠元任副队长。成员有袁仲一、赵康民、程学华、屈鸿钧、崔汉林,后来又增加了王玉清。经过两天的准备,于17日开始正式发掘。



早期秦俑坑考古发掘现场


  在发掘的同时,对坑的周围进行全面普探,始知该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27米,深4.5-4.65米,总面积14,269平米,四面各有五个门道。


1976423日,在一号坑东端北侧发现二号坑,东西长96米,加上两端坡道,总长124米,南北最宽处98米,深5米,总面积6000平米,平面呈曲尺形。同年511日,在一号坑西端北侧发现三号坑,东西宽17.60米,南北长27米,面积520平米,平面呈凹字形。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现发掘,弥补了这个断裂文明的缺佚,对于研究封建帝王的埋葬制度,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雕塑艺术,青铜铸造技术等方面特别珍贵。


19758月,国务院批准在一号坑修建保护大厅,拨专款150万元,后来在谷牧副总理的支持下,陆续追加数百万元。1979年大厅落成,边发掘边开放,并正式定名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叶剑英元帅亲书馆名。


1989101日,三号坑大厅建成,全面发掘修复。19931231日,二号坑大厅落成,全面进行发掘。


李光耀是第一位参观秦俑的外国领导人


秦兵马俑出土后引起了世界轰动,曾先后迎接了100多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参观。其中,迎来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就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当时,秦俑馆的建馆工程正处在紧张时期,李光耀很想一睹这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接待人员告诉他,陶俑正在试掘之中,四周都是土堆泥坑,连落脚处都难找,无法接待。李光耀回答:“要什么接待呢,让我的双脚落在挖掘兵马俑的黄土之上,让我亲眼看一看兵马俑,就是最好的接待了。”为了满足他的愿望,奉上级指示,将已回填的一号坑前端试掘出来的陶俑重新清理出来,并修了道路和临时停车场,还整理了一片平整的参观场地。


1976514下午330分,秦俑馆基建工地热闹非凡,由40多辆车组成的国宾车队载着新加坡贵宾,缓缓进入了参观场地,周围的群众闻风而至,路旁筑起了“人墙”。李光耀总理兴致勃勃地在试掘土坑中仔细观看了整整40分钟,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第二天,报纸纷纷登载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参观秦俑馆工地的消息和照片,并引用了他对兵马俑的评价:“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这一消息的报道,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原来没有外宾参观,也以此开了先例,之后国外友人接踵而至。



李光耀参观秦俑后的留言


1985年,李光耀总理二访秦俑博物馆,题字留言:“这一伟大的历史文物,寓意着伟大的未来。”


来源:人文临潼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