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露马脚了,你们这帮玩公号的坏人

 昵称535749 2018-05-18
2018-05-17




导读

不就是骗粉丝吗?除了骗还有买。当然也有部分心甘情愿就喜欢口水的。然后拿粉丝去圈钱再变现。这就是被形容得特别高大上的互联网思维,所谓流量为王,对不对?

玩公号的家伙们终于让人抓着把柄了。这次可不是胡说八道突破道德底线那么简单,也不是被告抄袭然后巧言令色过关。这次是涉及上市公司。感觉玩大了。

事情很有戏剧性。一个叫浙江瀚叶的上市公司(原来是做农药兽药的)表示,花了38亿收购了量子云公司,主要业务是981个公号(平均一个小四百万,快赶上彩票中奖了)。证监会一看,拥有这些公号的公司,编辑部才50个人。50个人经营981个公号,平均一个人快管20个了。估计觉得含糊,5月14日就发了问询函,大概就是怎么持续盈利啊?会不会有法律风险啊?要求21日回话。挺正常这么一问,结果呢?

这事被传统媒体的记者抓住了(当然人家现在也在转型,也做互联网媒体)。扒出这些公号的内容标题,那是相当难看。涉嫌低俗了,涉嫌标题党了。

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确实有个人情绪,那就是“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的暗爽。因为我就是做传统媒体的。传统媒体现在惨到什么地步啊?上个月我去工体看了场球,体育场外好多小摊,卖杯装饮料(入场不能带瓶装。杯装的比较轻,费尽力气也扔不到场子里去,有助于赛场文明),为了促销,买一杯饮料,送一张报纸。那报纸不是让人看的,而是垫屁股的。场内座椅都是露天,难免有灰尘,有张报纸垫屁股安心。球赛结束,带走报纸,扔进垃圾箱,它的使命就结束了。

截至去年10月,中国内陆和香港地区倒闭的媒体有13家,其中12家是纸媒。我觉得这个数字保守。要是算上半死不活勉力维持的纸媒,可能是天文数字。

看看,我们传统媒体被这帮头条啊公号啊祸祸成啥样儿了。你们害死我们,倒是拿点正经玩意儿出来啊,结果就是这些。比烂也就算了,还到处扎钱融资,还琢磨要找渠道上市。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2017年营运类微信公众号行业刷量行为调查中,86.2%微信公众号运营者曾有过刷量行为,占比超过八成。还有点职业道德、商业道德和其他道德的血液没有?满脑子都是钱。坏人。

当然,传统媒体江河日下,不能全赖新媒体,自己也有毛病。时代潮流么,只能适应,不可逆转。可是,你们这帮人把场子占了,却不好好干正经营生,这就让人气不过了。内容内容内容,整天吹牛扯骚洗洗涮涮那叫什么内容啊?那天曼城拿了英超冠军,庆祝的时候不小心把奖杯掉地上了。手机给我推送信息,打开一瞧,文章就是奖杯掉了,谁谁一脸惊讶,谁谁满不在乎,谁谁还不知道……和着就是照着照片写的稿子,那张照片之外的信息,一句没有。害得我害得重新搜。整天都是这些烂信息,还好意思说自己代表新时代?

不就是骗粉丝吗?除了骗还有买。当然也有部分心甘情愿就喜欢口水的。然后拿粉丝去圈钱再变现。这就是被形容得特别高大上的互联网思维,所谓流量为王,对不对?

从一开始,和互联网沾边的企业都喜欢大,用的词儿也都是这个路数,什么海量信息啦,什么大数据啦,什么云计算啦,之类的。门户网站呢,喜欢什么都往里装。后来好多公司,都折在这个贪多求大上,比如前几天爆出的,顺风车有司机对乘客的评价。不能说一开始就有坏心眼儿,但这就是贪多,试图把个运营软件加进社交功能,约么。结果一出事,这个东西就让人当把柄抓住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我见过一个传媒公司,做各种视频节目,内容提供。乍一看年轻人多干劲足,个个朝气蓬勃的,一问才发现,他们一共三十多人,做着差不多二十个节目,有访谈有脱口秀有直播有短视频,每个人都在疲于奔命,累觉不爱。至于节目什么特点,怎么改进和推广,是卖广告挣钱还是靠点击量打赏挣钱或者是做火了卖给别人,都没有特别清晰的想法。差不多两年了,依旧不盈利,也看不见盈利的指望。甚至,也没见到投资方对他们感兴趣。

指不定哪个就能火呢。他们这么想。但总是火不起来。这就是我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新媒体为啥这么贪多啊,全面开火,四处出击,人人觉得自己能改变乾坤。可折在战线过长上的企业还少吗?别的不说,最近的,乐视就是个例子。

可能是我岁数大了。但我就是觉得,这个新时代,在台面上唱戏的人,真的缺少一种把一件事情做好做精的耐心。都想着快钱,都想着迅速致富呢,而且还特别喜欢嘲笑别人跟不上时代。

另外再说一件事情,和以上不是一个领域,但也有着不少的关系。那就是,纸媒不行,但纸质书活过来了。

发现这件事情,是因为我媳妇,她是做纸书的编辑。早几年刚工作的那阵,纸书和纸媒都属被网络新贵们判定活不了几年了。我的意思,就别上班了,反正也挣不了几个钱,不如在家做做理财,当当包租婆啥的。我对她说:“你那个班,上不上那么回事,挣的钱还没我交的税多呢。”

媳妇不听劝,依旧当她的编辑。几年之后就把局面反转过来了。有次叫外卖,她说:“我来叫吧,你挣的那点钱还没我交的税多。”哎,一直记得这个梗,憋着还给我呢。

这两年,每到五一、十一这样的假期,她总是出差,给作者做活动,据说书店里总是人山人海,作者在酒店住的房间,放满了粉丝送的礼物。一个人带不走那么多,还会分给工作人员一些。双十一之类的日子,基本通宵不睡,开着电脑和手机,不停地在和同事沟通,哪个店要冲码洋,哪个平台要做推广什么的,时刻盯着网上的动态。我都能感到家里充满了战时的气氛。

无独有偶,我还真认识几个做书的朋友,还都挣钱。比如我以前一个同事,五十岁出头人家辞职了,开了家书店,还专门卖诗歌和纯文学书,特别小众。我是带着敬佩和同情的心情去和他见面的,觉得这种行为就是为了情怀去飞蛾扑火。去了一问才知道,完全不用操心,人家是赚钱的。因为他不单是卖书,也控制着书的选题、编辑、设计、排版,说白了前店后厂。书店开张小半年,规模不大,但几乎每个月现金流都是正的。我买了三本书回家,立刻感觉到了力量。书是真漂亮,纸是真好,价格也是真贵,一百多块。

还有一位就是老六了。事迹就不多说,《读库》十几年,加上那些精美的衍生品和系列书,也盈利了。其实盈利以外,人家真是为文化做了贡献。身边这几个例子响当当,认真分析了一下,得出以下结论:

纸质书活下来,内容、品相一定要好,甚至是必须精。以前书摊、火车站上卖的杂七杂八,现在都上网了。上网也就够了。留下来看纸质书的人,大多讲究,你得给人好货色。就好比,有人满足在家看看雷人电视剧,看看综艺,觉得业余生活就相当丰富了,可也有人还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去剧场看歌剧,几百块钱一张票也不在乎。因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啥叫高级啊?纸质书是给那些讲究人准备的。

另外一个,就是和互联网谁给谁当孙子的问题。当初网上书店刚兴起来的时候,把纸质书的折扣压得那叫一个低,还老不结账。现在做书的人学会了反着玩,自己开网店控制价格和渠道,利用互联网做宣传,冲榜单。这是找着窍门儿了。我觉得,先扛不住的是那些以卖书为生的网站,当年怎么压低人家折扣的,现在怎么给人家当工具,为他人做上了嫁衣裳。

看数据,纸质书这口气缓过来,应该是在2014年前后。此前,纸质书的总体销售一直是负增长,但从2014年开始,实体书店的纸质书销售开始正增长,并且之后每年都是这样。2017年10月29日《北京晨报》的报道是:中国纸质书已经实现销售册数连续三年8%至10%的增长。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也有同样的现象。瞧,不仅是码洋,册数也上去了。除了部分体制内的出版社还在稀里糊涂混吃等死外,这个行业大多数企业都在复苏之中。

电子书开始扛不住了,因为看着眼花,而且,也要花钱,而且,没范儿。电子阅读还在拼命烧钱扎蛤蟆(融资)拿前景说事儿的时候,出版机构正踏实地往兜里揣真金白银呢。这是摸着脉了。

我觉得,那些还有些新闻理想,打算认真做媒体的人,可能也快找着脉了。最近活得比较辛苦,但也都没闲着。这条路也许是传统的媒体人先找到,也许是新媒体人先找到,很可能是某一种新载体出现,然后进行付费阅读,内容是踏实、新鲜和有用的资讯,以及好看的、耐人寻味的分析评论。

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企业要活下来,一定要有核心产品,还要有点精神。光靠吹牛造假维持不了多久,会露马脚。一句话,做好,做精,并且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客户端啊平台啊作为工具。那些虚张声势的、空洞无物的东西太多太滥了,已经足以达到让人疲倦、恶心、反感的地步,它们只代表骗子,不代表新媒体,没有生命力。混世三五年,慢慢被人识破了,就该没市场了。当然,这也需要一些像样的投资人,眼光长远点,老想着头一天投资,天亮前就挣钱,那属于用钱逼着人做贼。

其实呢,38亿用在正经地方,能干不少大事呢。别说做公号了,做几个实在的媒体都绰绰有余,而且还能挣钱。真不明白董事长这脑子是怎么想的,还觉得合理,便宜,每个粉丝才不到20块钱。真想买粉丝,去网上找啊,价钱低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