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篆刻三题(文/庄天明)

 红旗飘飘军号响 2018-05-18


鬼神恨我(马世达刻)


马士达先生评介


笔者作为与马士达先生交游既久且深的老友被邀参加了这次盛会,同时还参加了马士达艺术学术研讨会。笔者为此提前准备了一个发言提纲,题目为“时间老人如何评介马士达的印艺”。主要想讲述马先生的篆刻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他终将是进入篆刻历史名人堂的人物。从这次研讨会的发言来看,似乎大家对这一点不存任何怀疑。其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刘彦湖先生的发言,颇具代表性。刘先生在会上检讨早年撰文评论当代八位优秀的篆刻家,没有将马先生列入其中。之所以当时没有考虑到他,一是因为当时对他了解不够深入之缘故,看到的作品亦有限;二是认为他其时所发表的作品还过于传统,没有跳出吴昌硕的藩篱,也缺乏个性的风采。但从现在所见马先生的作品来论,无疑当时便会考虑将其列入八家的。所以,要对马先生说一声对不起!马啸先生在后面的发言中接此话题而言之,认为当代如果要选出四位最优秀的篆刻家,马士达先生无疑会是四分之一。这一点当场得到了刘彦湖先生的认可。刘墨先生在发言中更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对马士达先生篆刻的评介会比今天充分,甚至会更好!此所以陈洪武先生在最后的发言中称马士达先生为“当代篆刻史当中的一位了不起的真正的篆刻大家,也是我们研究当代篆刻绕不过去的一位人物”。作为这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李刚田先生在最后的总结中称马士达先生为“具有深刻思想的书法篆刻家”,称赞“他是盯着艺术、盯着历史的人,他也坚信自己的作品将来别人会传承—他做到了,大家给予他高度的评价。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我们今天在喧闹的环境中如何对待艺术,如何对待人生,值得我们思考与作出回答。”


道乃大(马世达刻)


马士达先生其人


我大概十八九岁的时候就跟马先生认识了,且友情愈来愈笃,直至其去世,故对马先生知之也颇深。常言大凡事业有成之人,必有非常之意志或品德。马先生是一个非常内向与倔强的人,又是一个特别诚恳与勤奋的人。由于内向,故能忍得住气,积而久之,渐趋深沉。由于倔强,故成内心强悍、而欲出人头地之士。他先不服乡人,后不服今人,最后又敢于跟古人争一口气。由于其人诚恳,故能内外一致,身心合一,待人事艺皆真诚不二。由于勤奋,故能上下求索,精进不已,终得难能可贵之成果。他交游颇广,内陆外地宾客不绝。其结交知心朋友则挑剔谨慎,特别重视对方的素质与品格。得真正佳友如获至宝,如获异珍。其对门人弟子及上门求教者,一律真心相待,费心费力助其上进,真可谓师恩浩荡者也。因此之故,对其深心感念与怀恩者不期而得遇之。马先生之驾西,南京痛失此一道风景,一番风情。


华夏之光(马世达刻)


马士达先生其印


马士达先生一辈子倾心的便是篆刻与书法,他将一生主要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这一庄严且神圣的事业。马先生从艺,前阶段下功夫较多的不是篆刻,而是书法。随着篆刻意外夺魁,便对之愈加倾心,用力甚至超过书法。也正因为他书法与篆刻交叉并进,以及书法功力不凡,促使他在篆刻上费心追求书法与刀法的兼融与统一,而成为他篆刻的一大特色。所以他治印特别重视印稿的书写,往往数数易稿,必至笔情墨趣如得神助始心安。于是奏刀成象,遂多佳构。其次他特别注重做印,或刀刻、或铜敲、或沙磨、或手抚,极尽做印之能事。此如傅抱石作画,先整体挥洒,然后细心收拾,故其印章不但存先声夺人之观感,且又富细微欣赏之品质。加之他所治印章,必将整个外形通盘加以处理,或打磨至极精微,或易形重新再加工,务使观感与手感皆合心意方歇手。是故观其原印,石质虽不尽贵,然皆整洁美观可人,令人生爱意。马先生治边款,既注重与印体之配合,更注重文字之质量。内容则随机生发,乘兴发挥,往往自成佳句。兼之刀随文情而走,富于变化,而成其篆刻之最佳配角,与印面相映成趣。此所以其边款每令观者生起多看尽读而后快之感想,且愈读愈重其印艺与人品。


气贯长虹(马世达刻)


笔者曾有书法作品参加马先生生前诸友为助其康复所倡办的“老马给力”展览,其中便有“印坛称国手”之赞语。现应约撰此短文,更存盖棺定论之意想,复移此语作标题。不知有识之士以为私心抑或公论欤?


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2016 .12  总295期《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篆刻三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