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书连载 █马士达先生《篆刻直解》_001

 耽读斋 2015-12-10


篆刻是什么?


文/马士达


篆刻是什么呢?


最简明的解答有两种:其一,因名称而解,即“以篆书入印,用刀刻锲”,这里最关健的两个字,一是“篆”,一是“刻”。其二,因缘起而解,即“印章艺术”或“艺术化的印章”,既是“印章”,又是“艺术”。


前一种解答,缘于篆刻创作过程及其手段的特征。在我们的经验中,篆刻创作离不开“篆”与“刻”,写印的技巧与刻印的技巧确实是篆刻的主要内容,它们既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篆刻创作过程必须运用的物质手段。



后一种解答,则缘于篆刻形式的历史规定和性质规定。只要我们对篆刻史略知一二,便会确认,兴起于元、明时期的篆刻艺术,脱胎于古代实用印章;篆刻采取了印章的形式,而篆刻形式则是艺术的形式。


故,这两种解答都是合理的,但又都是不全面的。统此二说,则篆刻是“藉印章的形式,以篆书入印,用刀刻锲”的艺术。



然而,篆刻的“篆”,未必专指“篆书”。印章之初,印文采用当时流行的篆体文字;篆刻之初,亦竭力仿效篆体印文的印章,所以说,“篆即篆书”。而后期印章,也有采用隶体、真体文字入印者;后世之篆刻,则真、草、隶、篆各体书无不可以入印,所以说,“篆即书写”。


考虑到这一层意思,我以为,篆刻的“篆”,其实是广义的;虽名之曰“篆”,其意却更在于“书”。唯有“书法”的优劣,可以直接决定篆刻的好坏。因而,篆刻之定名,只是延用印章之初以篆书入印的既有之名而已,以此标示篆刻形式之滥觞。其确实含义,应当为“书法刻锲”。今人以书法为“属”,以篆刻为“种”,将篆刻视为书法的一部分,附庸于书法,大概就是出于这样的缘由吧。




这便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篆刻之为“书法刻锲”,与摩崖、碑志、匾牌之类的刻锲书法,其区别何在?我以为,归根结底,其差别在于篆刻发端于印章。印章特殊的形制,决定了篆刻中印文书写并不简单等同于书法的书写,也决定了篆刻之刻锲并不简单等同于书法之刻锲。(金石印坊微信公众号:godseal)


篆刻中印文之书写,尽管与书法相通,并且必须以书法为基础,但印章规定了篆刻的书写只在方寸之间,绝无书法尺幅之宽余,印形及边、界、格与印文之关系,也比书法之章法要精微得多。




篆刻之刻锲,更有别于摩崖、碑牌之类的书法刻锲:一般的书法刻锲以刻锲“存”其书,篆期则是以刻锲“成”其书。若说书法刻与不刻均无关其为书法,则篆刻唯施以刻锲方才成其为篆刻;一般的书法刻锲唯以书丹为准绳,而篆刻之刻锲则往往因势制宜。今人多不辨此理,而失篆刻之风神。


故说,印章对篆刻形式的规定,使得篆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印章艺术”。


又,篆刻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它区别于一般的实用印章。其关键在于:篆刻以审美为目的,而非以实用为目的;篆刻家以艺术的态度,着力发挥印章中的“装饰性”,着力发挥印章在熔铸和表现历史文化方面特有之功能,印章制作者则必须遵从实用的原则,满足当时的印章制度。因此,篆刻虽然渊源于印章,而其一旦形成,则又依照自身之艺术规律而发展,使之与一般的实用印章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以为,篆刻艺术之发展,当归功于书法艺术之影响和渗透;换言之,篆刻家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篆刻中印文书写水平之提高,乃是篆刻艺术发展之根本动力。




说篆刻是印章,即是说篆刻以印章为艺术原型,即是说篆刻脱胎于实用印章。


说篆刻是书法,即是说篆刻的存在和发展得力于书法,即是说书法艺术成就了篆刻与实用印章之分离。




说篆刻是艺术,即是说篆刻既缘起于印章又不是印章,既离不开书法又不是书法,而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即是说篆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对篆刻家、对篆刻创作、对篆刻批评,均有独特之要求。


这还只是对篆刻的一种笼统的考察。进而言之,则说“篆刻是印章”、“篆刻是书法”、“篆刻是艺术”,其中已经包含了多种更为具体的审视角度。比如,创作的角度,批评的角度,教学的角度,等等。而将篆刻是印章、是书法、是艺术三题联系起来,作为过程加以考察,则是对篆刻艺术实践的历史划分。这样的考察最为重要。我以为,对篆刻史之发展阶段的划分,所谓“印中求印”,所谓“印从书出”,以及今人对篆刻艺术之理解,既是上述三题的历史印证,也是上述三题之阐释的历史贯通。



如此说,将“篆刻是印章”、“篆刻是书法”、“篆刻是艺术”三题并列,即是对篆刻艺术原理的历史阐释,即是对篆刻艺术史的理论阐释。我以为,从史的角度阐释篆刻原理,有益于系统总结前贤之研究成果,论有坚实之基础;从论的角度阐释篆刻史,则有益于检验反省既往之得失,史有俯瞰之高度。而基于史、论结合,则作品分析、篆刻批评、技法讲解诸方面,统汇其中,以作佐证,更可以避免重蹈零散琐碎而不得其要、盲从古人而不知有我的覆辙,重新建立适合于当今的篆刻学。(金石印坊微信公众号:godseal)



当今篆刻,其路颇窄。究其缘由,一则篆刻脱胎于实用印章,今人不辨篆刻与实用印章之别,唯古印是从,则印章之形制遂成为篆刻“天然”的“桎梏”。再则篆刻流派代代承袭,今人不明篆刻模式之历史蜕变与进化,又使模式成为“模具”,禁锢了篆刻家的艺术创造力。以至于今人在既往之篆刻模式中兜圈子,懵懂然不自知。这确是需要“解”一下的。


解篆刻之理,即是解今人之迷;知古人之已步,则可识今人之当务。以史、论结合来解篆刻,道理即在于此。




作者简介:马士达(1943--2012),别署玄庐骥者老马,一九四三年生于江苏省涟水县,江苏省太仓市人,生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协理事、沧浪书社社员,西泠印社社员,为南京印社副社长、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此文转载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篆刻直解》,由金石印坊整理编辑,供印友们参考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