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镌刻:我这都经历了什么?

 苏家酒窖 2020-04-15

篆刻,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秦观赞其“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夹气上云空”,美国学者威廉·罗肯特称其为“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认为篆刻“代表了世界美学的最高成就”。篆刻,意指精心书写或装饰文字及雕刻印章,古时含义包括了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最初出于杨雄语:“童子雕虫篆刻是也。”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篆刻与其他中国所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剪纸等22个项目一起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篆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汉书 祭祀志》记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这便是篆刻的雏形。在这一时期,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虽然尚还简陋,但是篆刻之上的文字遒劲沉稳,刀锋锐利。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这以后,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另外秦始皇还将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规定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

▲中国传统玉玺

汉时篆刻艺术发展到了第一次巅峰。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当时篆刻艺术水平之高,可见一斑。后来王莽定六书,正式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镌刻艺术进行了一次规范。至于唐宋之际,印章的体制虽有所改变,但仍以篆书作印。就在这一时期,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又加之朝廷官印和民间私印相互独立,导致了篆刻艺术式微局面。

直到元末,篆刻式微之势才出现了转机,一次偶然的机会,画家王冕创用花乳石刻印章,开启了石材治印的先河,同时也阻止了镌刻颓势,诸多镌刻家开始寻求镌刻作品的更多可能。一直到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并且顺势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此时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之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雕刻精致的印章

篆刻艺术的第二次高潮、流派篆刻艺术的欣欣向荣,文彭、何震二人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彭,字寿承,系文征明之子,在推动镌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他丰富了治印材料,如发现了“灯光冻石”——一种透明或半透明肉冻状的块状石头,价值极高。在他的倡导下,石材被广泛应用于治印,据明代著名篆刻家朱简描述当时“自三桥下,无不从斯、籀,字字秦汉,猗欤盛哉!”

 

▲印中珍品——灯光冻

何震,字主臣、长卿,是明代中叶有很高成就的篆刻家。何震的篆刻成就,在于创新,能"法古而不泥古",一变当时篆刻风貌,异军突起,称雄印坛,影响深远。当时书画篆刻家李流芳评价何震的篆刻作品,"各体无所不备,而各有所本复能标韵于刀笔之外,称卓然矣"。

▲何震镌刻作品

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得以不断进步,不断变化,形态上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因此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艺术从三皇五帝始,一直至近现代,依旧在不断发展中。到了近代,又涌现出篆刻大师如吴昌硕、齐白石等,为他悠久的历史画卷又增添几分颜色。

▲吴昌硕镌刻作品——鲜鲜菊中霜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在小小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舒心悦目的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中国汉字文化在历史长河的汩汩流动中,浸润了历史书卷之中的文雅厚重,氤氲了诗词歌句间的浓浓情致,当这些汉字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虽几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仍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诱人把玩,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