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凯旋!“向阳红01”航行38600海里,完成环球海洋综合科考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5-18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5月18日,我国新一代具有无限航区及全天候观测能力的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船,圆满完成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顺利返回青岛。



这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组织的第一个融合资源、环境、气候等多学科交叉的环球综合考察航次,也是“向阳红01”船交付使用以来首次执行的跨洋区、至极区的综合远洋考察航次。


该航次由大洋46航次(第一、二、三、五、六航段)和南极34航次(第四航段)两个部分组成,参航单位25个,参航船队员183人。


2017年8月28日从青岛出发,“向阳红01”船跨越印度洋、南大西洋、整个太平洋,历时263天,行程38600海里(71000余公里),圆满完成了大洋、极地多项科考任务,实现了资源、环境、气候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开启了我国深远海科考的历史新篇章。


相关人士表示,“向阳红01”船此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主要集中在人类认知比较薄弱的南半球,填补了多个海域调查的空白,取得了多项“首次”的累累硕果,超额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科考任务。通过本次系统的多学科综合科考,实现了资源、环境、气候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为进一步探索海洋奥秘、拓展海底资源的探查空间、深入开展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最新全球海洋环境热点问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快速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和活力。



较精密估算中印度洋海盆远景区稀土的资源潜力



我国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在印度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的国家。本航次第一航段,在恶劣的海况下,科考队员对中印度洋海盆区开展了深海稀土加密调查,在我国前期发现的稀土超常富集区内,进一步圈划出稀土超常富集核心区域,较精密估算了中印度洋海盆远景区稀土的资源潜力,深化了对中印度洋海盆远景区稀土分布范围及成矿规律的认识,使我国成为目前对印度洋深海稀土调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国家。


在调查区和走航途中,科考队员开展了水文气象、地球物理、生物生态、微塑料等多学科综合调查,布放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白龙浮标”,收集了宝贵的样品和资料,为评估印度洋的海洋环境、生物生态和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



南大西洋热液硫化物考察获得重大突破



迄今为止,南大西洋中脊绝大多数的热液区和热液异常点都是我国发现和命名的。



在第二、三航段,科考队员在南大西洋700公里长的洋中脊海域开展了热液硫化物精细调查,发现多处矿化异常,获取了大量热液硫化物样品,包括大型热液烟囱体及重达3吨的块状硫化物。这使我国成为目前对南大西洋中脊热液硫化物调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国家。在南大西洋开普海盆,科考队员发现了多金属结核,取样和摄像拖体资料显示开普海盆具有一定的多金属结核资源潜力。


在南大西洋中脊,科考队员系统开展了水文气象、海水化学、生物生态等立体化、多学科的综合环境调查。



大洋与极地科考“打捆”,开创南极科考新纪录



在南极海域,“向阳红01”船与“雪龙”船联合执行中国第34 次南极科学考察。


这是我国首次将大洋与极地科考“打捆”,对我国南极科考相对薄弱的大西洋扇区进行了大范围“体检”,开创了多项“首次”:首次将我国南极科考由传统的西经45度向东扩展到了西经37度海域;在穿越德雷克海峡期间,在海峡中部顺利完成了2个站位的综合海洋环境要素观测;成功在南极鲍威尔海布放了2套深水潜标,开创了我国利用潜标对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实施长期观测的历史;首次对南极大西洋扇区海底进行了大范围全覆盖的海底地形测量;首次在南极大西洋扇区开展了480道海洋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首次在南极海域对海底热液和冷泉活动等特殊地质构造单元开展海底原位热流测量等。



首次在东南太平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



第五、六航段,科考队员在东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初步选划出了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这是国际上首次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发现大范围富稀土沉积,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的新纪录,使我国成为目前对东南太平洋深海稀土调查研究成度最高的国家。在东南太平洋海盆还采集到了高丰度的深海多金属结核样品。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本航次在国内首次应用视频浮游生物记录仪(VPR)高清全息摄影摄像技术,采集了海区浮游生物信息;成功地进行了国产水下滑翔机(装配湍流仪)的布放和回收作业,这是我国首次在大洋中利用国产水下滑翔机开展湍流调查。在航次调查作业过程中,创新性开展了地质取样和水文调查(CTD)协同作业,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来源:科技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