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宇光教授:关注临床“小问题”,何时不见低体温!

 BOSS_TZ 2018-05-18


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易被忽视的临床“小问题”?


我们先来看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在中国的临床实践中,大家普遍认为其发生率很低。那么,到底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是高还是低,我们先来看组数据。


 2014年,在北京地区24家医院、共计830例患者中进行的调研发现,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发生率高达39.9%;


 2016年进行的全国28家医院、共计3,126例患者中进行的调研结果发现,围手术期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的发生率更是高达44.5%;


 全国横断面调研报告显示,围术期接受主动体温保护措施的患者仅为14.1%。


面对这样的现实,你还会觉得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出现是小概率事件吗?我们已经对围手术期低体温足够重视了吗?



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一个影响临床患者结局的“小问题”?


我们再来看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导致的不良结局,部分临床医生认为,低体温只是个小问题,并不会对患者的术中情况和术后恢复造成太大的影响。那么,到底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组数据。


 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在体温正常患者的发生率约为1.4%,而在低体温患者却高达6.3%,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术后心肌梗死并发症在体温正常和低体温患者中的发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2.4%比7.9%,13.0%比36.0%,1.5%比18.0%,P值<0.05);


● 外科伤口感染率在低体温患者中可高达19%,而在体温正常患者中仅为6%,伤口拆线时间在低体温患者中延长1天,住院时间在低体温患者中延长2.6天;


 低体温患者容易发生凝血/纤溶功能障碍;


 低体温患者输血需求增加;


 低体温患者麻醉药物效能和代谢改变;


 低体温患者术后苏醒延迟;


 低体温患者留观时间延长和寒战不适增加等。


以上不良结局的出现是否会为临床工作造成麻烦?肯定相当麻烦!每一条都足够让麻醉科和手术医生工作加量,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达成共识、落实临床

——努力不见低体温


那么,正视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问题,大家应该怎么做呢?这就是今天要探讨的,由黄宇光教授牵头的《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已经正式发表,这部共识可以为中国麻醉同道提供哪些重要的操作指南?


整个专家共识简单概括下来,由影响因素、不良后果、体温监测、防治原则四部分内容组成,其中最关键的防治原则又分为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因为这部共识依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牵头开展的为期六年的流调数据之上,因此其内容更多关注的是围手术期低体温防治的实用性与操作性。


五大因素=影响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

首先我们来看看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五大影响因素(表)


表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点击查看大图)

 患者自身因素;

 手术因素;
 麻醉因素(包括药物因素);
 环境因素;
 是否干预等。



部位+方法+时机=围手术期的体温监测

 核心体温监测的重点:由于机体不同部位温度并不一致,相比外周和皮肤温度,核心体温更均匀一致,可反映机体的热量状态,因此围手术期应重点关注患者的核心体温,并将其列为术中常规监测指标。


 常用的核心体温监测部位:包括肺动脉、食管下段、鼻咽部、鼓膜等,其中因鼻咽部和鼓膜温度较易获取而更为常用。


 新型体温监测方法:电子体温计和红外线体温计等技术已逐渐将传统的水银体温计淘汰。新的体温监测方法可实现连续监测和数据联网传输,使得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监测简便易行。


 体温监测的时机:手术患者的体温监测应具动态连续性,涵盖整个围手术期,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恢复期。建议术前即开始体温监测,作为患者基础体温值,为实施预保温提供参考;术后体温监测亦非常重要,不仅可评估术中体温保护措施的效果,还可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压力暖风毯+核心体温监测=体温管理的黄金法则

围手术期患者体温评估和低体温防治的具体流程应贯穿手术的每个阶段——术前、术中、术后——这也是专家共识最为核心的内容。

术前开展预保温,积极主动预防低体温出现。


 患者术前体温<36℃,应尽快实施主动加温(除非病情紧急需立刻进行手术,如大出血或其他急诊手术);


 即使患者术前体温≥36℃,也应于麻醉诱导前实施至少20分钟的主动体温保护措施;


 维持环境温度(包括手术室或患者等候区等)不低于23℃;


 保持患者良好的热舒适感主诉,麻醉前核心体温不低于36℃;


 积极采取体温保护措施并贯穿整个围手术期。


术中主动保温,患者温暖需要持续关注。


 全麻诱导前测量和记录患者体温,随后每15~30分钟测量并记录一次,直至手术结束。术中做好被动隔离以保存热量;


 维持环境温度不低于21℃,建立主动加温后方可下调环境温度;


 患者核心体温≥36℃ 方可进行麻醉诱导,除非病情紧急需立刻手术(如大出血或其他急诊手术);


 即使手术时间<30分钟,对于围手术期高危低体温患者,同样建议在麻醉诱导前使用压力暖风毯等加温设备进行体温保护;


 对于手术时间≥30分钟的患者,均建议在麻醉诱导前使用压力暖风毯等加温设备进行体温保护;


 输注超过500ml的液体以及冷藏血制品需使用输液加温仪加温至37℃再输注;


 所有腹腔冲洗液建议加热至38~40℃后再使用。


术后维持体温保护,防止功亏一篑。


 每隔15~30分钟测量一次患者体温,在进入和离开麻醉恢复室时必须记录体温数据;


 如患者体温正常,可采用被动温度保护措施如覆盖棉毯等,维持麻醉恢复室室温不低于23℃;


 如患者体温<36℃,应立即启用主动保温措施,建议采用压力暖风毯。其他措施包括使用输液加温设备,吸入暖湿氧气等,直到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动态评估患者的热舒适度,警惕可能出现的低体温症状如寒战、竖毛反应等;


 在患者离开麻醉恢复室时,告知患者及其主管医生术后体温保护的相关注意事项,如使用输液加温设备、覆盖保温毯等以避免术后出现低体温;


 如患者从手术间直接回病房或进入重症监护室,同样需按上述原则处理。



行文至此,我以一张逻辑思维图来为大家总结《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的逻辑结构及重点。

第一,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现象仍较为常见,积极干预并达成共识已刻不容缓;


第二,随着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临床普及,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管理已成为ERAS临床路径中的重要环节;


第三,作为国家政策的日间手术在各家医院展开,围术期患者体温管理将成为影响日间手术的效率及效果的重要因素;


第四,荟萃分析及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避免患者术中低体温,围手术期全程保持患者核心体温正常可显著减少手术相关感染和并发症,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量及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等;


建议: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是增加术后诸多并发症的原因之一,值得重视。临床品质的提升重在细节改进,贵在耐心、专心和温馨。有意识地避免患者围术期低体温,是实现加速术后康复总体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



医师简介


黄宇光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麻醉科主任



转载需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麻醉·眼界》杂志官网:

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