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小”规矩

 昵称41082923 2018-05-18

微信号:shijinsem

关注

家庭教育|生活百科|人生感悟

正文开始

GIF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1

养成规矩,越小越好

我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坐着,腰杆都会挺得很直。这个习惯的养成要感谢我的爷爷。我至今记得,小时候爷爷屋子里的那套老式桌椅,都是木制的,椅子背高且直,坐上去只能直直地挺着腰,如果弯腰驼背就会硌得很疼。另外,如果我坐的不够正、不够直,爷爷马上就会训斥我。所以,从小我就养成了坐正行端的习惯。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感到有点不自在,但是长大后却受益无穷。有几次,我外出去做演讲时,有观众对我说:“您的坐姿看起来特别精神。”这真的要感谢爷爷当年的管教。

事实上,人生中很多事情的成败往往都在很小的一点上,就像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说,幼儿园里教会的习惯最可贵。试想,如果我从小没有养成好的坐立习惯,那么演讲起来可能就会显得“东倒西歪”,听众们看了也很不舒服,演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我个人也不会被大家所接受了。

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好规范吧!

当然,这里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也需要进行不断修炼,才会真正化为行动性的习惯。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在小时候就像一个空箱子,而那些规矩就是进入其中的驱动程序,会形成固定记忆模块被保留在“空箱子”里。这样形成的规范保留在潜意识中,以后即使长大成人,也可以随时调用,并不会觉得累。但是,如果你在孩子的“空箱子”里装进了不好的习惯,那么以后他长大了想要更改,自然就要多一步程序—拿出旧东西,然后才能装入新的。所以,长大以后再培养规矩就会显得特别难,孩子也会觉得特别累。

2

那些让我们终生受益的好规矩

在孩子小的时候,祖父母第一次为他们建立规矩,应该让他们觉得遵守规矩是快乐的,要给他鼓励和赞扬。因为一旦这个规矩形成,跟它绑定在一起的就是这些赞扬所带来的快乐,以后他也会很乐意去遵守这些规矩。

那么,有哪些规矩应该从小就为孩子建立起来呢?下面我们会分别从衣、食、住、行、学、玩、交往分别谈起。

GIF

1. 衣之规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再也不用节衣缩食,那种一件衣服哥哥穿完弟弟穿的情形也不会再出现。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名牌衣服,光鲜亮丽。但是,祖父母们是否意识到,在自己省钱为孩子买名牌衣服的同时,也让他们养成了奢侈浪费、追求名牌的心理呢?

所以,建议祖父母们要为孩子制定以下穿衣规则。

1)不能只穿名牌衣服,要有勤俭节约的意识。

2)要保持衣服整齐干净,随便弄脏衣服要受到惩罚。

3)培养孩子从小自己穿衣服的习惯,不让他们做衣来伸手放来张口的小皇帝。事实上,孩子3岁开始就可以自己穿衣服了,祖父母可以通过“给布娃娃穿衣服”之类的游戏培养孩子自己穿衣的能力。

4)培养孩子自己叠衣服的习惯。同样可以在游戏中训练孩子,比如一家人来玩“叠衣服大赛”,祖父母只能用一只手叠,而孩子可以用两只手叠。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胜利的快乐,让他们喜欢上叠衣服。

5)10岁开始,孩子要学会自己洗衣服,这样能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GIF

2. 食之规

很多人觉得吃饭就是个本能行为,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其实不然,吃饭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事情,如果你能够慢慢品尝,静下心来吃饭,那么就可以享受到饭菜的醇香,感受到生命的乐趣,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所以,孩子在吃饭方面也要有一些规矩:

1)吃饭时要少说话,尽量不说话;

2)不能剩饭,如果吃不完那么多要提前说,吃多少盛多少;

3)吃饭要细嚼慢咽,细细品味饭菜的滋味,体会农民耕种的辛苦;

4)过时不食,必须在规定时间跟大家一起吃饭;

5)不能偏食,各种食物都要吃;

6)孩子要尽早学用筷子,不能用手抓代替,也尽量不要养成用勺子的习惯;

7)学会用筷子之后,孩子要自己吃饭,而不能靠祖父母喂;

8)吃饭时要夹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将筷子伸到别人面前乱翻;

9)要等所有长辈都就座之后,才可以开饭;

10)吃饭尽量不要发出很大的声音。

GIF

3. 住之规

我曾经见过一个小男孩,11岁了还不会自己擦屁股。爸爸妈妈决心纠正他让别人代劳的恶习,勒令他必须自己擦屁股。但是奶奶却护着孙子,说道:他不会擦是有原因的,你看他多胖呀,根本够不着。而这个连基本生活能力都不具备的男孩,在学校经常受人欺负,因为同学都嘲笑他什么都不会做。最后,爷爷奶奶痛定思痛,发现自己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保护好他,于是决定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起来。

为孩子建立了一系列的生活规矩,培养他逐渐遵守。例如: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洗脸、刷牙、擦屁股等;

2)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位,始终保持家里的干净整洁;

3)不能一回家就躺在沙发或床上,要坐卧有姿、坐卧有时;

4)早睡早起,早晨尽量有运动时间;

5)孩子上小学之后,应该跟家长分房睡(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至少应该分床睡)。

GIF

4. 行之规

所谓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说的就是人的起卧立行都要有一定的姿态,也代表着一定的精神状态。

现在有很多孩子,受到动漫或电影的影响,喜欢弯腰驼背低头地走路,觉得这样显得酷。我甚至见过一个男孩,为了摆出“蹭地式”的酷酷步伐,每两个月都要磨坏一双鞋子。

由此可见,在行走上也要为孩子树立一些行为规范:

1)走路姿势要端正,身体要直,不能低头弯腰脚蹭地地走;

2)要遵守交通规则,这一点应该从家长就以身作则;

3)走路时不要东张西望,更不要看到热闹就凑上去不走;

4)走路时不要玩游戏、发短信,尽量不要一边走路一边戴耳机听音乐。

GIF

5. 学之规

刚才已经说到,是否形成规矩会影响孩子的学习。那么,在学习中应该为孩子树立哪些行为规范呢?建立以下规矩:

1)书包要勤整理,保持书包面干净,书包内整齐;

2)发了新书要包书皮,对书本的爱护就是对学习的态度;

3)写字姿势要端正,不要趴着写作业;

4)不要边听音乐边学习;

5)每天晚上都有一个自我温习的过程,时间不用太长,可以利用睡前十分钟想想一天学到的内容;

6)写完作业再玩耍。

GIF

6. 玩之规

对于孩子来说,玩耍是一项必要的活动,同时,因为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往往会降低逆反性,愿意合作、服从,所以,玩耍也是家长为孩子立规的好时机。建立以下规矩:

1)玩游戏时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家长可以拒绝跟他玩下去;

2)玩具玩完了之后要自己放回原处;

3)不能想什么时候玩就什么时候玩,每天要定好玩游戏的时间,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和考虑他人;

4)跟小朋友一起玩时,要学会分享自己的玩具和游戏。

GIF

7. 交往规矩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儿子从来不跟别人打招呼,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客人要走,小家伙都是置若罔闻。有一次我去他家玩,跟这个小男孩玩得很开心。后来,我要走的时候跟他说:“Steven,我走了。孩子探头来看我,只见他抬起手来刚想说话,他爸爸突然在旁边插话道:这个家伙从来不跟人打招呼。”结果,那个孩子马上又缩了回去,什么也不说了。

事实上,家长的这种做法等于暗示孩子“你不用打招呼,因为大家都知道你有这个坏习惯”,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恶习。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为孩子树立与人交往的规矩,并且在他遵守规矩时鼓励他赞扬他,强化他的正性行为。

1)见到长辈或朋友要问好,主动打招呼;

2)别人给予馈赠,要说“谢谢”;

3)做错了事情要主动承认,并且对别人说“对不起”;

4)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如果想要可以在征得别人同意之后拿东西交换;

5)对于不当要求,即使孩子无赖地大哭,也不能满足他,否则等于强化他通过哭闹达到目的的行为。

练习:

塑造孩子的好习惯

塑造是一种行为学手段,它是对目标行为的一系列连续趋近动作不断进行强化,直至个体最终经常做出目标行为。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步骤帮助孩子形成一个行为规范。

举例:塑造一个3岁孩子叠衣服的好习惯

定义目标行为:孩子可以独立叠单衣。

确认起始行为:孩子只会叠手绢。

选择塑造步骤:

1)让孩子将自己的小T恤铺平,就像铺平一块手绢那样;

2)让孩子认识到衣袖、领口等不易折叠的部位;

3)先教孩子叠好衣袖,如果孩子学会了可以奖励他一块糖(糖在这里只是举例,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选定奖品,奖品应该是能引起孩子兴趣但不过于丰盛的);

4)教孩子折叠衣领部位,但是这里要注意,即使叠好了也不要马上奖励;

5)把衣服放开,让孩子一次性折好袖子和衣领,如果做到则给予奖励;

6)给孩子演示叠整件衣服的过程,让孩子模仿;

7)第一次模仿后给予指导;

8)第二次模仿后给予指导,如果孩子有进步则可以给予奖励;

9)如此类推,直到孩子彻底学会叠单衣。

编辑 | 文进

图 | 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