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源、巨然怎样成为画界的“圣人”?

 冷泉阁主人 2018-05-18

提起山水画,首先想起的是“四王”——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王翚-草堂碧泉图

“四王”的绘画,间接或直接的受到明末大书画家董其昌的影响,由此再上溯至宋元诸家。

董其昌-仿北苑山水-18.5X54

在他们学习的对象中, 五代至宋时期的董源和巨然,最受推崇。

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云:“画中有董、巨,犹吾儒之有孔颜也。

王原祁-设色山中早春图

王鉴《染香庵跋画》云:“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

王鉴-山水清音图册

董源是巨然的老师。按照王原祁和王鉴的说法,董、巨的关系及其在绘画上的成就,好比 “孔子”和“颜回”。

这是一个极为殊胜的荣誉。

在他们眼里,除了董、巨,任何人不能担此殊荣。

可是在北宋时期,董源和巨然的影响力并没有这么大。

巨然 溪山兰若图 绢本185.4X57.6

鉴赏家、绘画史家郭若虚的评价说明了这一点。

郭若虚延续唐代张彦远的志向,著作了《图画见闻志》,认为董源“善画山水,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 ,“林木非其所长”。

在郭若虚看来,董源擅长山水画,但是没有自己的风格,只是水墨类似于王维,着色画类似于李思训而已。而且,董源还不怎么会画树······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绢本 101.9X54.7台北

这个评价和后世相去甚远。

而且,我们从来没见过董源的“金碧山水”,在大家的印象中,董源只是水墨画的大师。 但是,没见过并不等于不存在。

《宣和画谱》记载“画家止以著色山水誉之 ,谓景物富丽 ,苑然有李思训风格。今考元所画信然 。盖当时着色山水未多 , 能效思训者亦少也 ,故特以此得名于时 。”从字面意思看,作者的记载都是亲眼所见的。

从上面的文字里我们可以了解到:

董源出名首先是因为着色山水画的好,其次是因为当时能画李思训风格的着色山水的人并不多。董源之所以名重当代,正是具备了以上两点。

董源-溪岸图

赵孟頫亲眼见过董源的着色山水,并写下了自己的观后感“近见双幅董源大青绿, 真神品也。若以人拟之, 是一个无拘管放泼李思训也。上际幅, 细描浪纹, 中作小江文, 何可当也。”

好一个“无拘管放泼李思训”!

《宣和画谱》也记载了董源的绘画风格:

“大抵元所画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

这明显是北方山水的风格,而我们在美术史上学的,是董源“善画江南真山”。

又“至其出自胸臆,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其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其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

董源 潇湘图卷 五代

看董源的画,仿佛亲见真山真水,胜过假日出游!

作为著名的“文艺皇帝”,宋徽宗一定很关注《宣和画谱》对皇家藏画的记载和阐述,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怀疑《宣和画谱》记载的准确性。

可是从现存的董源作品来看,他的画风更贴近于沈括的描述。

沈括《梦溪笔谈》:“江南中主时, 有北苑使董源善画, 尤工秋岚远景, 多写江南真山, 不为奇峭之笔。”

米芾也这样认为。

米芾书法

《画史》:“董源平淡天真多, 唐无此品, 在毕宏上。 近世神品, 格高无比也。峰峦出汲, 云雾显晦, 不装巧作, 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拔, 咸有生意;溪桥渔浦, 洲渚掩映, 一片江南也。”

对此种情况,有学者分析认为,可能是董源由南唐投降北宋时,为迎合当时皇亲贵族的喜好,就随便学了点青绿山水的本事,借以养家糊口。因此北宋之后便出现了如《宣和画谱》中所记载的情况。

元汤垕《画鉴》说: “宋画山水, 超绝唐世者, 李成、董源、范宽三人而已。尝评之: 董元得山之神气, 李成得山之体貌, 范宽得山之骨法, 故三家照耀古今, 为百代师法。”

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局部

这让我想起苏东坡的诗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临”。汤垕对董源的评价,已经高于李成、范宽之上。

随着名家的竞相追捧,董、巨越来越有名,学习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对师徒最终演变成了 “完美”的化身。

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 必以董、巨为师, 如咏诗之学杜也。”( 见张子政画山水跋)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轴 元  

山水画大师黄公望尚且如此谦卑,又何况后世学生呢?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对董源的评价更高,“ 几于十三科全备, 可谓画林中天纵多姿, 千古无二。”

我们不清楚张丑有没有亲眼见过董源“十三科全备”的真实作品,

但董、巨最终还是成为了山水画界的“鼻祖”式人物。

纵观历代名家,受过董、巨影响的人不在少数。

北宋米氏父子 , 南宋的江参 , 元代的高克恭、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 吴镇 , 明代的沈周、文征明, 清代的龚贤、石涛、石溪等人, 都从董、巨作的品中汲取过营养 。

王蒙-青卡隐居图-141x42.3

所以,王原祁、王鉴对于董、巨的评价,看起来也就没有这么夸张了。

哪怕是今天的学院派教学中,董、巨的经典传世作品,也一直是学习传统的首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