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嵩山禅迹之嵩山寺

 雲泉 2018-05-18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在去往嵩山的路上,长途客车的车载电视里,滚动字幕一直重复着李白的《将进酒》。当时是一种莫名的欣喜,或许是一种暗示,望着车窗外远处云雾缭绕间连绵起伏的嵩山,忽想起一千二百五十六年前那个嵩山的午后,“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的李白来到了嵩山元丹丘隐居的地方,与好友岑勋一同三人登高宴饮,把酒纵歌,写下了超然豪迈的千古名篇《将进酒》,尽管今人对于三人聚会宴饮确切之所还存有争议,但是嵩山在李白,在元丹丘以及众多唐宋文人隐士心目中的地位却是毋容置疑的。无论是“游人忆到嵩山夜,叠阁连楼满太空。”“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还是“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比邻洛京的嵩山俨然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灵山、圣山、神山。

嵩山禅迹之嵩山寺

嵩岳寺山门

唐宋之际,儒、释、道三教合流,而“制临四方”的嵩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当时中国学术思想的万宗策源之地,儒、释、道三教在嵩山的群山峻岭间碰撞交融而撒播天下。其时在壁立千仞、峻极巍然、磅礴嵯峨、沟壑雄丽的嵩山深处,在曲径通幽的茂松清泉旁,佛寺、道观、茅庵、书院、皇帝行宫遍布其间,高僧、道士、隐者、大儒、王公贵胄云集其中,蔚为大观。而“抗迹幽远,凝情篆素;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云卧林壑,多历年载。”的嵩山隐士,还有山斋晓起、坐禅论道的高僧、道士,他们之间的相互唱和与往来却是嵩山最为独特的禀气所在。

嵩山禅迹之嵩山寺

嵩岳寺塔

嵩山是禅宗之源。东汉初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明帝为天竺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建造大法王寺于嵩山玉柱峰下,佛教自此时起落迹嵩山。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菩提达摩来少林寺首传大乘禅法,嵩山便从此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东汉开始直至明末,佛教在嵩山持续繁荣,但到了清中期以后,嵩山的各大寺院开始衰落。那日去了嵩岳寺、大法王寺、会善寺以及永泰寺,除了大法王寺跟永泰寺仍有香火之外,嵩岳寺跟会善寺却已经是空庭老树僧寥落,寺庙里都是些闲杂人等,昔日的禅宗古寺已经成了旅游观光的景点,无高僧驻锡,禅风不再,令人怅惘。但正如朋友所说,不显未必不在,万事万物皆有其消长的根由。

嵩山禅迹之嵩山寺

嵩岳寺旧址内出土的石磨盘

不过那日在云雾缭绕的嵩山,看到嵩岳寺塔、大法王寺塔、会善寺净藏禅师塔、永泰寺塔有如珍珠般撒落在嵩山的群山峻岭之间,你仍旧会为这些造型古朴端重,构建灵巧简洁,美轮美奂的古塔而震撼不已,落日夕照间,荒草荆棘丛中,斑驳的塔身,依旧默默不语的诉说着嵩山千年的沧桑变幻,然嵩山是灵地,禅宗择此福地而一脉承续千载,生生不息,自古嵩山天下奥,信有徵焉。

嵩山禅迹之嵩山寺

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所立的大唐东京大敬爱寺故大德大证禅师碑,碑文为王维之弟王缙所撰,徐浩书。

嵩山禅迹之嵩山寺

附:碑文

醴泉涌而蠲疾,宝炬然而破暗,莲花无染而独净,夜光不系而自得,其惟上智乎?夫上智之身,曲随世界;上智之心,密游圣境。或宿植德本,乘愿复来;或意生人间,用宏开示,非慧见孰,能知之?大德号昙真姓边,陈留开封人也。厥初为孩特异,亦既有识,用晦如愚。家有耕桑未尝问,乡有学校未尝顾,则曰:「处丰屋何如方丈?驰良马何如振锡?组耀世,不如被褐;金玉满堂,不如虚白。食珍者岂睹饭来香积?听乐者岂闻梵唱云何?战既胜矣,出门绝迹,潜嵩少间,专於读诵。年至二十,遂适太原,受声闻戒,习根本律。性甚聪敏,博涉经论,时同学者,仰之为师。久而叹曰:「大圣要道,存乎解脱。不入其门,非佛之子。」乃损落枝叶,澄清泉源,诣长老大照,醒迷解缚。开心地如毛头,扫意尘於色界。后此日益,唯师能知於四威仪之中,无一刹那有怠。不住以至於大寂,无作以至於恒用。我止无所,虚空未为广;我照能遍,日月未为明。震雷破山,闻不闻等;烈风拔树,见不见等。是身无主,与四大假合;方寸无生,於一切离相。犹以为未出心量,弥勤深入。大照既没,又寻广德大师,一见而拱手,再见而分座。问之於了,之以默,俱诣等妙,吻合自他。梵衲之行,楞伽之心,密契久矣。广德又谢,学徒嗷嗷,相顾靡依,来求於我,嗣续前教,皆以实归。出宅诸子,俾称所乘,渡河三兽,自止於分。天宝季年,禄山作逆,陷我洛阳,乱兵蜂螫。大德澹然,独在本处,天龙潜卫於左右,豺狼仰瞻而赞叹。施财献供,终朝盈门,於善恶等以慈,於苦厄人以忍。言说不寻,无畏故也;动静皆如,自在故也。度众无边,大愿力也;依报无量,迈种福也。夫修行之有宗旨,如水木之有本源。始自达摩,传付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宏忍,忍传大通,大通传大照,大照传广德,广德传大师。一一授香,一一摩顶,相承如嫡,密付法印,惟圣智所证,非思议能测也。大德既舍眷属,窃为沙弥,身不顾名,志在成道,声称浸远,归向如林。天宝八年,缁侣领袖举以上闻,乃蒙正度,初隶东都卫国寺,旋为敬爱寺请充大德。迁彼与住此,有缘非无因。地杂人天之会,法如雨之施,众有尘劳之悟,寺盈河润之福。今学与其进,当学起其信,善诱不倦,得师则喜,利往者导之以捷,睹奥者辨之以正;深在定者戒於贪,悟所觉者使之远。视彼来学,如摩勒果,冀其出世,如优昙钵花。齐我者稀,故我贵矣。宝应二年正月十四日,趺坐如生,薪尽火灭,年六十,夏四十。哀缠门人,悲及尘众,树为之变色,兽为之失声。栋折航沈,佛土萧索,其年九月,葬於嵩岳寺之北阜。大历二年,有司奏谥,上闻恻然,乃赐号曰大证禅师。缙尝官登封,因学於大照,又与广德素为知友。大德弟子正顺,即十哲之一也,视缙犹父,心用感焉。以诸因缘,为之强述。铭曰:

上德不德,兴慈运悲。现於浊界,俯为人师。以我无思,契彼尽思。尔方厌俗,我则随时。由多分别,妄生垢净。根不缘废,象岂染镜?法不可著,空即是病。无得之得,绝圣而圣。文字非文字,言语非言语。云何以解脱?云何而语汝?随宜说方便,究竟非我与。舍利依嵩山,寂寥松柏所。

嵩山禅迹之嵩山寺

嵩岳寺塔,位于太室山西南麓的山坳中,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为平面正十二角形十五层密檐式砖塔,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古的密檐楼阁式砖砌佛塔。塔身有用莲瓣作柱头(希腊风格)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狮子作主题的佛龛(波斯风格),有火焰形的券间(印度风格),高耸挺秀,造型独特。

嵩山禅迹之嵩山寺

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正光元年,榜闲居寺,广大佛刹,殚极国财。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逾一千间。藩戚近臣,逝将依止;硕德圆戒,作为宗师。及后周不祥,正法无绪。隋仁寿二年更名嵩岳寺,唐武则天时一度复改行宫,自唐以后,嵩岳寺日渐衰落,现存建筑均为清代所建。

嵩山禅迹之嵩山寺

寺内遗址出土的唐代大殿石柱础。其上纹饰雕刻繁缛,精美华贵,依稀能想象的到嵩岳寺当年“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逾一千间”的宏大规模。

嵩山禅迹之嵩山寺

唐故临坛大德乘如和尚灵塔铭残碑。据日本人内田诚一考证,碑文为王维所书,弥足珍贵。碑文中所说的这位乘如和尚,《宋高僧传》卷一五有载,他与礼佛好禅的王维、王缙两兄弟相从过密,王维曾有诗《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乘如禅师圆寂后的碑文为王维所书,也大有可能。

附:碑文

“大师号乘如。姓萧。梁武帝六代(下缺)皇朝太子洗马。大师神龙年中。七下缺以律藏为生□□□□□□子(下缺)学□大□长老人算得而知(下缺)故□□□馁实甚。□身有□。时服(下缺)门居临坛之□卌八年(下缺)恩诏追赴上都。□安□西明寺(下缺)代宗多可其奏。行年八十一。大历(下缺)巳□夏六十有一。门人哀(下缺)于嵩岳寺中□□□兄曰时和(下缺)矣。叹曰。大师舍我而(下缺)秉律大师。□达(下缺)法忍之资。大师(下缺)。”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

“无著天亲弟与兄,嵩丘兰若一峰晴。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迸水定侵香案湿,雨花应共石床平。深洞长松何所有?俨然天竺古先生。”

嵩山禅迹之嵩山寺

青溪访道凌烟曙,王子仙成已飞去。更值空山雷雨时,云林薄暮归何处。

——— 唐 崔曙 《嵩山寻冯炼师不遇》

文/风吹四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