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刊·洞见】新常态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研究

 CA_SanJose 2018-05-18

文丨黄明福   张景瑞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自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至今,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37年历程,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需求导向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新常态。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是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师生关系和谐与否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刻不容缓。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导师;研究生;新常态;师生关系 


'

一、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

1. 我国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的类型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硕士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研究生。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50份,其中男生390名,女生260名。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研究生师生关系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如表1,师生类型的比重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严格师生型所占的比重最大,为37%,良师益友型占25%,老板员工型为24%,散漫疏远型也占14%的比重。也就是说,能够达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比重在1/4左右,其他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严格师生型、老板员工型、散漫疏远型都暴露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不少缺陷。

严格师生型所占的比重最大,师生交流最多的内容是学术问题,甚至奉行“虎师”政策,给研究生施加过多压力。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术指导,更应该包括对学生生活和人格的培养。

老板员工型所占的比例较大,学生和导师基本上是雇佣关系,很多时间都要参与到导师的课题或者其他营利性的研发活动中去,导师给予一定的报酬。研究生参与的课题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差甚远,重复劳动,严重浪费了本职研究时间和精力,不利于研究生在本领域深入研究。此外,学校对导师的考核,往往强调课题数量、项目完成情况、论文发表情况等,导师要完成这些任务,可能让学生大量参与,逐渐忽略了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2. 国外有关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现状

从研究生教育制度看,英国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首先,在牛津大学,导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随时提出不同意见。选择餐厅和咖啡馆这样的辅导场所,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是亲密的朋友[2]。其次,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最后,导师对学生的关心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关心,在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向导师寻求帮助。

从导师选择上看,在英国,选择导师拥有充分的平等性和灵活性。一般招收的新生到所属学院报到以后,学院会安排一位导师对该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觉得导师的研究方向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可以向学院申请更换导师。这种灵活、平等的师生互选方式,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为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从导师队伍的构建上来看,研究生导师多为小组,一般由2-3位导师共同对一个学生负责,区分“大”导师和“小”导师[3]。大小导师有不同方面的兴趣点,可能也分属于不同的专业,这就很容易对学生进行交叉指导,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交叉指导、小组负责,可以减轻每个导师的负担,效率更高[4]。

二、研究生教育新常态下师生关系形成的原因

第一,缺乏沟通是最主要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单一,在学术交流之外的沟通过少,师生不能够充分接触和理解[5]。另外,部分导师完全不与学生进行沟通,导致师生关系更加疏远。

第二,导师的指导不足。大部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通过让硕士生参与课题来实现的。部分课题的针对性不强,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效果很差[6]。另外,导师和学生有时候会存在观念上的差异,师生之间就会存在矛盾。一些学生认为,导师的眼光应该放长远,关注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况,帮助学生进行人生和职业规划。

第三,师生之间权利的不平等。导师权力过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毕业,还有部分导师不允许实习,不允许做科研之外的事情,对学生的自由进行干预和制约[7]。另外,一些导师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中去,让学生打杂,出现“雇员和老板”的现象。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做课题项目,却不能从导师那里得到相应的报酬,并且浪费了真正提升自己的宝贵时间。

三、对改善新常态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问题建议和对策

1、导师方面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师生关系的主要线索。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学科,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8]。另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应该仅限于学术指导,对学生学习之外的指导更能拉近师生关系,增进师生相互间的了解和默契。

(1)提高学术指导的有效性

根据上一部分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我们知道,大部分的研究生都或多或少的参与过或者正在参与导师的课题,这部分学生中有半数认为自己从课题中得到一定的收获,另外半数则认为并没有从课题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这主要是因为导师的课题对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培养学生的有效性就有待提高。导师在通过课题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科研的能力[9]。在生活指导上的有效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导师不能过多的带学生,国外在学生数量上有严格控制,以6个人为上限,这一点是值得借鉴的。

(2)增加导师指导的频率

根据我们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没有接受过导师的指导,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还有部分学生虽然接受指导,但是频率很低。导师接收学生应该对学生负责,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10]。还有部分导师,虽然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中,但是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从未接受过导师的指导,从课题的设计、实施全靠自己摸索,由于缺乏导师的指导,学生走了很多不必要的弯路,浪费了宝贵的科研时间。

(3)导师应给与参与课题学生适当的经济资助

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除了获得知识和提升学术能力之外,还应该从导师那里获得相应的报酬。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人文社科类的学生从导师那里获得的报酬较少,理工科多一些。另外,从制度上进行规定可以保障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

(4)导师应该以身作则

研究生导师往往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榜样和引路人。导师掌握着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内容,最新颖的科研方法,开展着最具创造性的研究[11]。同样,在道德方面更应该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导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师生之间进行着频繁的学术和生活交流,导师的言行会逐渐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影响。导师应该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研究生。

2. 研究生方面

研究生作为师生关系的主体,对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至关重要。研究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学术研究人员。在师生关系方面,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1) 学生应该努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师生关系不和谐,一方面的原因是导师对学生的学术能力不满意,恨铁不成钢。一般来说,勤奋好学,学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往往和导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12]。研究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以提升科研能力为主要目标,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科研学术水平。

(2)学生应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

有时候导师对学生引导不足,是因为导师工作繁忙,或者研究生数量多,分不出过多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交流。但师生之间交流与沟通是相互的,学生完全可以主动与导师进行沟通,被动等待将会使师生关系日益僵化[13]。多数研究生自身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不足,性格过于内向,或者对导师只有敬畏,没有真正把自己与导师平等对待,无法正常交流。导师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与自己交流,传授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相互理解与尊重,当学生对导师行为产生异义的时候应该主动去与导师交流,阐明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将不满囿于心中,形成块垒。

3. 制度方面

仅靠师生双方的努力也是不够的,制度上还应当予以保障。我们现在对导师选择是终身制的,这种制度存在很多弊端。部分导师多年没有进步,不进行知识更新,对学生的指导有限,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这样的导师浪费了很多优秀人才。应该将导师业绩与导师资格和待遇挂钩,提高导师的忧患意识,这也是改良师生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部分研究生导师侵占学生研究成果,以一己之见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问题不在少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弱势地位,给研究生维权以制度上的保障,让研究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并运用制度维护自己的应有权利。学生有权利站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减少利益和权利的冲突,研究生师生关系才能逐渐缓和,和谐师生关系才能构建起来。

        参考文献略。

'


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员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