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类器官的前世今生

 太行森林 2018-05-18


演讲者: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罗振革研究组孙新尧


各位老师同学,各位科学爱好者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孙新尧,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题目是“类器官的前世今生”。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哲学的终极三问被万物之灵的人类问了上千年,却始终没有答案。《道德经》有云: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今天不论道,我们从一个受精卵开始讲起。

 

一个受精卵也是通过一分二,二分四的方式进行分裂,而这颗小小的受精卵在诞生之初就已写好了伴随你一生的遗传程序,与你一同绽放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在受精卵分化过程中,每个细胞的基因活动模式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和最终身份,直至发育形成皮肤、肝脏、大脑等不同人体器官。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类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攻克各种疾病,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动物模型上试验,复制和重建人类器官成为科学家们想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于是,类器官诞生了。所谓类器官就是有组织结构的3D器官模型,它培育自人胚胎干细胞,或诱导多潜能性干细胞,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人类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目前,科学家们已培育出人类肺部类器官、肝脏类器官、肠类器官、心脏早期发育模型等。



神经生物学家cajar曾说,只要大脑的奥秘不解,宇宙将永远是一个谜。那么,作为人类最引以为豪,又是最复杂最神秘的大脑,是否也能被重建呢?


 

21世纪初,剑桥大学神经科学家Lancaster尝试从胚胎干细胞中创建2D模型的脑细胞时意外发现,这些细胞不贴壁,反而形成球形,漂浮在培养液中。她意识到这些细胞自发组成微型大脑,形成不同的大脑区域。



随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Guo-LiMing实验室构建了仅包含前脑部分的、源于胚胎干细胞的类器官,其具有部分皮层分层结构。


2017年5月,Arlotta实验室在nature发文,运用单细胞测序方法识别出种类繁多的神经元和祖细胞,并发现可响应光刺激的具有自发活动的神经元网络。


然而分化的大脑类器官由于缺少血管细胞分布在脑室的内侧,所以处于中间位置的神经元会因为缺少氧气和营养物质而很快死亡。我们实验室对此开展了研究,目前已初步构建了血管化的类脑模型,我们将人多能干细胞分别向中胚层方向诱导形成血管,向外胚层方向诱导形成脑,并在培养至12天时融合在一起,使血管包围类脑器官,这或许将为我们解决脑部疾病等问题提供新的模型。


类器官的培养使人类在推动医学发展、认识自己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需要社会伦理进步的紧紧相随。这不由使我们联想起著名的思想实验“缸中之脑”,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庄子就有过“梦为蝴蝶,翩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思考。庄周与蝴蝶,不知谁是前世,谁是今生。如今脑类器官发展越来越成熟,缸中之脑或许将不再仅仅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近日已有多位科学家联名提出要为类器官培养建立伦理约束,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科学有序发展的前提。让科学与文明并存,是我们每个科研人员应有的责任。


来源: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