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西山有座碧螺峰

 苏迷 2018-05-18

洞庭西山,是太湖里的第一大岛,岛上有座碧螺峰,现名徐宅山,现高67.2米。古即出茶、太湖石(旱石),宋代大兴“花石纲”时曾遭重创,后来数代人肆意私采,整个山头基本被毁,整座山峰面目全非。

  碧螺峰坐落在宋淳化、嘉定间(990-1224)形成的古村落东墅境内。

  东墅,就是今日吴中区金庭镇东河社区的前身,在梅梁里之西,属吴县姑苏乡三十二都。因村落处在东向太湖与湖中鼋山、禹期山、渡渚山对峙的湖滨,故俗名崦里。村北曰崦北,又名崦上、崦边;村南称崦南,碧螺峰即在此地。清代吴江人沈彤在《游包山记》里记述了它昔日之风貌:“碧螺峰,自林屋山东北,水行数里,见有峰拔层峦之中,色苍翠而旋上者,碧螺峰也。稍近而峰巅,众石若翔、若集、若昂、若俯、若蹲、若跳,皆争出奇势来效目。前登陆至其趾,多方石,相倚壁立,中有罅,可往复周玩。西北面无石,石皆在东南,周不及二里,高可三十丈。升巅以瞻,则高殿缨冈,曲涧带阜,松柏竹木交荫其上,绵延数里,荟蔚蓊郁,湖风恬静,波伏不兴,扁舟数叶,若凫浮鸥眠夷,犹自如旷然以乐!将返乎舟,忽有白云、红霞来游峰巅,丹素、青碧下上相映,仰瞩流连,不能遂去。”

  碧螺峰的改名,与洞庭西山的徐氏望族有关。

  南宋建炎元年(1127),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称帝,建立南宋,是为宋高宗。翌年,为保存实力,继续维持南宋王朝,宋高宗南渡,时任河北永清府教授的徐汴河(浙江衢州人)“义不居伪邦,随帝南渡”(宋·范成大《徐谱序》),12岁的孙子徐元吉随其先居于杭州小湖州墅五年,再避乱于吴县光福梓里村。淳熙年间(1174-1189),因时局不稳,慕洞庭山水之胜和湖山之安宁,徐元吉移居西山姑苏乡三十四都绿石山麓的梅梁里(即今后埠村)。尔后,徐氏衍分为三支:一支居东墅之崦北,即北徐支。明代时,徐氏家族在其住宅区之东开河通航,取“东泽”为河名,又名“东宅河”,这就是东河地名的由来。另一

  支西迁东墅之崦南,定居碧螺峰下,

  取南徐(即今南徐村)为村落名。明嘉靖七年(1528)的《故东篱徐公墓志铭》所载“徐氏来包山,居碧螺峰下”,指的就是南徐这一支。又一支为徐汴河七世孙万一公,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迁居栖贤山麓之东园里(即今东村),为徐氏东园支始祖。

  明成化、弘治年间,北徐支出了个徐缙(1482-1548),字子容,号崦西,徐潮第八子。他自少姿干瑰玮,警敏异常,生有异禀,天才出众。幼即可日记数千言,出语惊人,闻名于乡里。有一年,时任右侍郎的王鏊回家乡吴县东山省亲,听闻徐缙,试以联偈,果然才识出众,于是将长女许配给徐缙,并携他至京师,悉心培植,且委教于大学士靳贵,得其真传。弘治十八年(1505)三月,徐缙高中二甲第16名赐进士出身,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并经筵日讲,北徐支由此多了个“徐天官”的新称呼,碧螺峰亦改称徐宅山,东墅村因此名声大振,姑苏乡治所迁入此地,自此这里就成了历朝的乡一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洞庭西山碧螺峰,自从徐缙中进士而改名徐宅山后,其本名逐渐被人淡忘。但徐缙的岳父、大名鼎鼎的“山中宰相”王鏊却难以忘怀,以赋记之:“俨双峰兮亭亭,忽雾绕兮云横。冈峦纷兮离合,涧壑黯兮峥嵘。望夫人兮不远,路杳杳兮难征。”然而,因王鏊是东山人,他留下的这首《咏碧螺峰》,后人却错以为是在赞美东山的碧螺峰呢。

  东山有碧螺峰,这是真的,一点也不假,位于东山后山白豸岭南,海拔120米,亦出茶。清道光《苏州府志》曰:“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那么,是否“自林屋山东北,水行数里”就是东山的碧螺峰呢?但凡稍微懂点地理知识的人,必定会从地图上察觉到,东山的碧螺峰是处在西山的林屋山之东南,中间隔着太湖,若水行则远远不止数里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沈彤《游包山记》中所述的“碧螺峰”,绝对不是指东山的碧螺峰!

  诸家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