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而知之谓之圣”,其实我们的鼻子和耳朵从来没有停止过工作 第二是闻诊。闻诊包括听和嗅,是医生利用听觉和嗅觉诊察疾病的方法,“闻而知之谓之圣”,可见闻诊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听觉和嗅觉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人在睡觉或休息的时候,眼睛可以闭着休息,但鼻子和耳朵从来没有停止工作,所以,几乎所有的叫醒服务如闹钟、电话等,都是通过声音来实现的;煤气没有气味,但为了怕煤气泄漏引起中毒,需要在煤气里面加上一些有特殊气味的气体,目的是在别的器官没有发现的时候,鼻子可以首先嗅到这种特殊气味,这是什么?就是闻诊。但是,现代中医临床把它们忽略了。久而久之,有些医生连闻诊的基本意识都没有了。 例如:门诊时,听到有些患者在一旁叹气,可是医生并没有意识到到这就是“太息”。有一次,我参加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有一考生抽到的是一位“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的住院患者,因为事先她已经打听到这位患者的西医病名诊断,所以她觉得患者应有咳嗽的症状,于是先后问了三次:“你有没有咳嗽?”患者都回答:“没有咳嗽。”实际上这位患者在说话的时候不时伴有轻微的“咳、咳”的声音,可惜我们这位学生始终没有意识到这种“咳、咳”的声音就是咳嗽。这样采集的信息必然是不全面的,对诊断来说就可能产生误诊。 原因出在哪儿呢?一是作为常年咳嗽的患者,入院治疗几天后咳嗽已经缓解,所以他并不知道到这种偶尔的“咳、咳”是不是医生想问的咳嗽。而这位学生没有养成闻诊的习惯、掌握闻诊的技巧,似乎只有患者告诉她的才算是“症状”。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就告诫我们“观今世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有的医生一提到闻诊的时候,总觉得“闻诊不准确”、没有意义。事实上,闻诊可以为诊断提供十分重要的依据,有时还可能是诊断的关键。比如听觉,当有人给你打电话的时候,即使是陌生人,但通过电话你仍然可以大致知道对方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没什么急事,他现在说话有没有底气,甚至是不是生病等等。这些问题即便一个没有学过中医的人尚且能够作出判断,何况我们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难道不应该从中得到一些信息吗? 现在的人有时候过多依赖仪器设备,但有很多信息实际上并不需要通过仪器检查,例如,在没有条件检测肺活量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通过听病人的说话和呼吸声音初步判断患者的肺功能情况。患者的咳嗽、呕吐、嗳气的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对辨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咳嗽声音洪亮的一般是实证,声音低微的一般是虚证,咳嗽音调高亢的一般是热证,音调低沉的一般是寒证,这些通过闻诊我们大致上也可以判断出来,为辨证提供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