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的世界观

 鑫黄金屋鑫 2018-05-19

这是2018年第1篇原创内容

当今社会,西医的发展越来越快,医院里的仪器也越来越先进,但是我们身边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状态,罹患癌症的比例不断上升,心理疾病也越来越低龄化。强调日常保健,“治未病”的中医在近几年掀起了热潮。我发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艾灸,扎针、按摩等中医传统手段进行保健和治疗。甚至还形成了一群“中医粉”,自学或从师学习中医。我自己也是最近几年经历了一些身体和心理上刻骨铭心的病痛,所以开始学习中医,希望能保健强身。可是“一入中医门”才知道“深似海”,古文看不懂,经络穴位记不住,药物属性背不出,真不是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粉丝随便能学会的。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学习了半天可能也只是学习了一堆碎片化的知识点。很幸运遇到了徐文兵和梁冬解读的《黄帝内经》,让我有机会学习体悟这部最经典的先贤智慧。从这里走入中医的大门,让人感觉中医不再是玄妙高深的学问,而是一种接地气的生活方式,它涉及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不禁让人感叹,原来中医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细细体会,其中蕴含的睿智的世界观和优雅的生活哲学,又让人感叹中医太美。

今天,就来谈谈我感悟的《黄帝内经》中蕴含的思想,作为开篇。接下来我还将写一系列《黄帝内经》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少一点偏见,多一些理解。

中医思维中包含了古人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世界观,这和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强调实证和逻辑推理的西方科学思维的教育有些差异。为了便于理解,我总结了我认为最重要的三点世界观。

1、“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系统观

我认为系统观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融合,不割裂,是一个整体

从大的方面来看,是把人放在天地之间,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万物之灵。就像花有花期,每年到什么时间开什么花都是有规律的。又比如农耕,农作物如果错过了播种的季节,那么再怎么努力可能也没有收获。所以人作为天地的产物,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的生存。

从小的方面来看,是人的身心融合,身体和心理是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身体也会影响情绪。比如,一般情况下,心情郁闷的时候吃不下东西,长期情绪压抑容易引发胃病(暴食症除外啊,这是病态),这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而身体健康的时候一般情绪也比较积极平稳,这是身体对情绪的影响。

第二层含义,在整体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西医的思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不舒服就治哪里。而中医更相信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自身的协同力量。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感冒了,西医的目标是查处致病菌,再集中打击消灭病菌。但过段时间,病菌可能会变异,那么就再研究能够打败它的方法。总之是以病菌为研究对象,在不断与病菌的斗争中进步。

同样是治疗感冒,中医的目标不是病菌,而是患者本身。通过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让患者的体内环境不再适合病菌的生长,从而就能达到治愈的效果。打个比方,青苔喜欢长在潮湿的环境中,而在干燥的环境无法生存。侵入人体的病菌就像青苔,如果人体是潮湿的环境,那么青苔就会生根生长;如果人体是个干燥的环境,那么青苔根本就不会去那里生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在流行性感冒时期,环境一样,有些人得病有些人却没有得病,这与各人的自身抵抗力有很大关系。所以,中医把着眼点落在人体本身,人体不是由各种身体器官简单组合而成的,而是组合后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

2、阴阳的共生与转化

什么是阴?有形的,北面,女人,夜晚,月亮……

什么是阳?无形的,南面,男人,白天、太阳……

阴阳的关系是什么呢?相生、相克、共存、转化

天是阳,地是阴,没有天也没有地——这就叫你存在,我存在。

天是阳,天上的月亮却是阴;地是阴,地上的山峦却是阳——这就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山的北面是阴,南面是阳,不可能只有北面没有南面或者只有南面没有北面——这就是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共存。

白天变成晚上,就是阳变成了阴;晚上变成白天,就是阴变成了阳——这就是你变成我,我变成你,转化。

“一阴一阳谓之道”。世界的变化归根到底是“阴阳关系”的变化。我们生活中说的“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都蕴含着阴阳的思想。

3、取类比象,关注事物背后的“神韵”

取类比象是中医认识事物,并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思维方式,它抓住不同事物之间背后的共性,注意,是背后而不是表面,从而把它们联系起来。举个例子,五行中的“木”对应“青色”,对应“春天”,对应的五谷是“麦”,那为什么这些分属于颜色、季节、五谷的东西都能归类到“木”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理解下“木”的本质——它是Tree,而不是Wood。它代表了生机,生长,因此所有具有生机、生发之气的事物都可以和“木”联系起来。春天,万物生长,生机盎然,生机勃勃,“一年之计在于春”,它体现了“木”的生发之气;春天小草是绿油油的,树木也是绿绿的,满眼的绿色,那么这就可以理解“青色”;在五谷中,小麦是最具生发之气的,有句话叫“针尖对麦芒”,体会一下那咄咄逼人的生发之气。这样说来,春天、青、麦这些分属于现代归类中不同类别的东西都和“木”建立了联系,这就是因为古人体会到了它们背后相似的神韵和能量。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对中医思维有新的认识呢?这是我的理解,欢迎交流哈。

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只是“术”,而理解、体悟其中所包含的整体观、阴阳共生与转化的关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领悟古人的思想精华,更好地实践中医生活。

——The End——

巧荷和你一起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靠近自己的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