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化科常用的中医治疗法——中药保留灌肠

 金坛区 2018-05-19

1

中药灌肠法指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直肠结肠,使药物直达病所,药液保留肠道内,通过肠粘膜吸收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其历史悠久,是祖国传统医学治疗方法之一。早在汉代《伤寒论》中即载有:“阳明病,若发汗,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

灌肠法是除口服以外的另一种给药方法,不仅能够起到通便的作用,还能清除体内堆积的废物,是祛邪外出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泄浊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在此小编向大家介绍一下中药灌肠法可适用于消化科哪些疾病。

上图来源于:www.baike.baidu.com


便秘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ipation,FC)指缺乏器质性病因,没有结构异常或代谢障碍,又除外肠易激综合征的慢性便秘。《景岳全书·秘结》提出便秘的辨证论治:“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向肠腔内注入药液可软化干硬的粪便,同时刺激直肠上的牵张感受器,通过反复刺激可产生积极的生物反馈作用,用以恢复正常的排便反射。灌肠治疗FC是运用水曰润下的特性,助大肠通降,祛大肠之燥结,达到理气通腑,润肠通便的作用,同时发挥中药的优势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IBD),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可导致严重并发症,为临床治疗的难题。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避开肝脏的首过效应,在肠系膜、门静脉系统使血药浓度稳定,不仅达到了局部治疗的效果,而且避免了全身性毒副作用的发生。研究发现改良中药灌肠法能改善患者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

肠梗阻

中医认为,肠梗阻是由于“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临床可根据患者疼痛特点进行辨证治疗,如“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结合近代医家总结出的“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方选大承气汤以攻积导滞,泻热通便。大承气汤灌肠能够行气、祛瘀、散结,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大承气汤可增加内脏血流,使梗阻肠管缺氧低灌流状态得到改善,改善微循环保护肠黏膜屏障,促进肠蠕动,减少对水、钠吸收,清除、抑制肠道细菌,拮抗炎症介质,减轻内毒素血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是肠道表面隆起性病变,主要见于大肠(结肠和直肠)。我国医学对于结肠类病变早有记载,认为本病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正气内虚,先天禀赋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七情不和、饮食不节、感受外邪,从而使脾胃损伤所致。该病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大便性质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因结肠息肉具有一定的恶变率,若治疗不及时,则会成为身体健康的隐患。目前临床上手术疗法是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但术后病情复发率较高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而手术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病情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近年来,人们对直肠在营养吸收功能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代医学发现,直肠周围有丰富的动静脉、淋巴丛,中药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粘膜吸收,能够避免酸、碱、酶的影响,大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此外,由于中药灌肠法的不断改进,使其操作更加简易,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腹腔感染

腹腔感染的发生可由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中医素有“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思想, 因腹腔感染而出现的腹痛、腹胀,肠功能障碍、腹腔脓肿以及微循环、凝血异常等都属于“腑实”和“血瘀 ”的病理范畴。中药学研究表明,葛根、黄芩、黄连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从 “促进吸收 ”角度来说,中药灌肠可加快腹腔感染灶的清除,促进细菌、蛋白性渗液、腐败组织分解产物、内毒素等物质的吸收,有利于致病物质从腹腔向循环系统排出。


肺部感染

根据中医的藏象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肃降,“行气于腑”则六腑之气皆通,传化糟粕,实现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的功能;同理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两者生理病理密切相关。临床治疗肺炎高热兼有便秘的患者,可采用宣上通下的治法宣通肺气有助于腑气下行,腑气通畅又利于肺气宣发,使肺部实热从大便而下,有釜底抽薪之效,能够改善大肠功能及肺部气血瘀滞,有利于肺部感染的控制和损伤的修复。


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操作前要排空二便。

(2)灌肠过程中可能会有胀、满、轻微疼痛。

(3)灌肠液保留1小时以上为宜,时间长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4)灌肠药汁温度要适中,一般39~41°C,液面距离肛门不超过30cm。

(5)灌肠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必要时根据病情选择右侧卧位),充分暴露肛门,垫单于臀下,置垫枕以抬高臀部10cm,将肛管涂些石蜡油,插肛管时,可嘱患者张口呼吸以使肛门松弛,便于肛管顺利进入,插入约10~15厘米缓慢滴入药液(滴注速度应视病情而定),滴注时间15~20分钟,过程中随时观察询问患者耐受情况,如有不适或便意,及时调节滴注速度,必要时终止滴注。中药灌肠药量不宜超过200ml。灌完后患者俯卧一会儿,然后向右侧卧,尽可能不要解出药汁,以便使药汁在肠内吸收而起效用。

(6)肛门、直肠、结肠术后、大便失禁、孕妇急腹症和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用。

(7)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深度15~20cm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18~25cm;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取右侧卧位

(8)当患者出现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聪一.中药灌肠法的临床应用体会[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03):78-79.

[2]张青,章燕珍,张琳.中药灌肠法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8(05):206-207.


公众号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