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多汗症中醫診治 | |||||||||||||||||||||||||||||||||||||||||||||||||||||||||
![]() | |||||||||||||||||||||||||||||||||||||||||||||||||||||||||
![]() | |||||||||||||||||||||||||||||||||||||||||||||||||||||||||
![]() | |||||||||||||||||||||||||||||||||||||||||||||||||||||||||
手足多汗症中醫診治
手掌和足底的汗腺分佈較身體其他地方密集。多汗症表現以手掌多汗最常見,往往伴有足底多汗。嚴重者無論寒暑,手足均濕漉漉,造成學習、工作、社交困擾。 手足多汗症又名「掌蹠多汗症」,有家族遺傳性,大多數始於兒童或青春期,男女均可發病,持續數年,在25歲以後可能會自然減輕。手足長期浸漬汗水,容易併發脫皮、乾裂、皮炎、凍瘡、病毒疣或生癬等。 手足多汗是臨床的一種疑難病症,其治療取決於患者汗症輕重以及對個別療法的效果反應。一般來說,輕、中度手足多汗症,適合外用止汗產品,市面上有散、膏、液劑可供選擇,主要含10~35%的鋁鹽。正確使用方法是,每天睡前塗抹,用保鮮紙蓋上固定,早上起來洗掉。當出汗情況改善後,維持每週塗1次來控制。離子透入法(iontophoresis )亦適合手足多汗症,利用微弱電流刺激,短暫抑制汗腺分泌,每星期進行數天。用肉毒素 (Botox)在局部微量注射,雖然很痛,但有效控制嚴重手汗症,可維持6個月。最後,各種保守方法不理想時,可進行手術治療。一般來說,綜合性治療要比單一治療方法有更佳效果。 除此之外,精神情緒波動、某些食物刺激是明顯發作誘因。患者必須改善生活習慣,充足睡眠,常運動,學習放鬆技巧,同時少食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辛辣味等。
根據中醫理論,脾主四肢,負責化生水谷精微並散佈四肢。脾胃有病,運化失常,津液旁溢四肢,致手足心汗出。手足多汗症主要責於脾胃,同時亦與其他臟腑有關。臨床表現有助了解病機:
中醫辨証手足多汗症,除注意局部出汗輕重,亦全面了解伴隨症候。並常用固澀斂汗藥如酸棗仁、麻黃根、龍骨、牡蠣等,來加強止汗效果。 脾胃濕熱 心腎陰虛 脾胃虛寒 心陽不足 手足多汗症,中藥治療配合針灸輔助,可加強神經穩定性,調節內分泌,達到抑制汗腺分泌的目的。 中醫認為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有病,或者肝經鬱熱累及於脾,脾不主津,致津液泄於四肢末端。針灸選穴:脾俞(Bl 20)、胃俞(Bl 21)、中脘(Cv 12)、章門(Lr 13)、曲池(Li 11)、合谷(Li 4)、足三里(St 36)、三陰交(Sp 6)、陰郄(Ht 6)等。 另外,局部出汗常與經絡有關。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循行於手足心,針刺手法應疏通有關經絡,調暢經氣。如屬心腎陰虛,宜在復溜(Ki 7 )和陰郄(Ht 6) 針刺補法,另加合谷(Li 4)針刺瀉法,以滋心腎,調營衛,固表止汗;屬心腎陽虛,宜在復溜(Ki 7 )和氣海(Cv 6)針刺補法,以補心腎,助衛氣。手汗多者,針刺兩側內關(Pc 6),合谷(Li 4)透勞宮(Pc 8),並留針20分鐘。 情緒波動往往誘發汗出,患者的心情愈焦急,出汗就愈多,造成惡性循環。在中醫屬於心神不安,心火動的表現,在心經(Ht)、心包經(Pc)或腎經(Ki)上,按揉適當穴位有助平穩心神,舒緩出汗情況。
方法1:在內關(Pc 6)與神門(Ht 7),用力按揉5秒停2秒,各按摩5分鐘,有寧心安神作用。 中藥外洗直接抑制汗腺分泌,又可一併防治其他手足毛病,如脫皮、爆裂、汗皰疹、手足癬等。這些中藥外用方法適合在家進行,作為日常美容護理一部份。
上述組方可以用作浸洗或者磨砂敷料。浸洗時,最好保持藥液溫度在50-60°C 之間,浸泡20分鐘,同時均勻地來回搓擦,以磨除死皮。之後用清水洗淨,毛巾擦乾,塗抹乳液或抗真菌藥膏(如需要)。 足汗多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衛生習慣。雙腳長時間穿著鞋襪,潮濕不透氣的環境促使細菌、黴菌滋生,它們分解汗腺分泌物、堆積的死皮等等,產生穢臭異味。足汗症常與腳臭伴發。對付腳臭的根本就是改正不良衛生習慣。
手足多汗者宜多吃清熱健脾的食物,如蓮藕、茭白、白菜、菠菜、蕹菜、苦瓜、青瓜、葫蘆、蕃茄、冬瓜、芹菜、銀耳、綠豆、扁豆、豆腐、薏苡仁、山楂、香蕉、蓮子、酸奶等,有助清除體內濕熱。多飲水有助穩定神經系統,少食刺激發汗食品。經常伴疲倦或其他不適者,可參考「自汗」食譜調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