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过关演练专题

 江山携手 2018-05-20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南宋时,金兵曾一再侵占淮河地区,给那里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诗题为“淮村兵后”,通篇虽无一个“兵”字,但全部与“兵”有关,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大丈夫虽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一颗进取向上的心不可沉沦。

(2)整首诗扣题叙事,因事抒怀,叙事有感,移情于景:诗中描绘了援箭引弓、饮酒高歌的形象,借助大雁哀鸣、北风呼啸的意境为诗人的高歌作渲染,借助情景抒发虽遭遇困窘却不甘沉沦的壮志,又将内心表白借助于艺术遐思融入憧憬之情与想象之境之中。

2.2009江西余江一中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用得好,一个“笑”字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满怀无奈、辛酸与不平之气。

(2)满腹愁绪,日渐衰老,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让作者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

3.2009河南新郑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蛩:蟋蟀。②坐欲驰:神驰。谓身形不动而心驰于外。

(1)诗歌的前四句重在写景绘色,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前四句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2)尾联化用了什么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运用近景远景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景色,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把秋夜的景色描写得非常真切;还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半江秋水,清寒秋气是静景的描写,而宿雁成群与四壁的蟋蟀声是动景的描写,相映成趣,进一步描写秋夜的沉寂。

(2)尾联化用了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重在写诗人秋夜独坐的内心活动,抒发了诗人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及习武不辍的思想感情。

4.2009广东梅州揭阳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

(2)①这两句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②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5.(2009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注:六丁:道教中的火神。

(1)有人说,“偷”字在词中最为传神,试加以分析。

(2)作者观赏鹅湖山时的心情怎样?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鹅湖山本来是被云遮住的,作者却说是被神“偷”去,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幽默而有情趣,照应题目中的“藏”,运用了拟人手法。

(2)喜悦、轻松、悠闲。作者本来冒着“春寒”来观赏鹅湖山,却因云遮雾罩,而暂未见到,但作者把这看做是有人将高山“偷”去了。刚刚设想是“六丁”神将它搬离人间,却又觉得是“晓云闲”来无事,顽皮地来“遮拦”;转眼间风吹云散,作者高兴地认为是风又为自己把山追了回来。透露出诗人轻松、悠闲、喜悦的心情。

6.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②梦,凫雁满回塘。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征铎:挂在车马上的铃铛。②杜陵:在长安南,这里指长安。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2)这两位诗人为表现“行”之“早”各有其法,温诗的颔联是表现“早行”的名句,陈与义的两句诗“星斗阑干分外明”“稻田深处草虫鸣”也颇具特色,请分别予以分析。

参考答案:(1)都表现羁旅之愁。前者表现漂泊之中的思乡之情,后者表现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2)温诗中,鸡声唤醒茅店中的旅人,残月未落,就匆匆起身赶路,可谓“早行”;路经板桥,却发现霜上已有人迹,可知“更有早行人”,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陈诗中,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对温诗的分析抓住“鸡声”“月”“霜上人迹”,对陈诗的分析抓住“星斗”“草虫鸣”,言之有理即可)

7.读下面两首唐朝李益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李益(748~829):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②回乐烽:回乐县(现在宁夏灵武县西南)附近的烽火台。③受降城:唐代筑有三处受降城,在这里是泛指西域,即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1)两首诗中同样写了“闻笛”,前诗“闻笛”在首句,引领全篇。这笛声,这情景,使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后面的描写与抒情都为笛声所诱发。诗人还运用比喻与象征手法,颇有新意。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后诗                

(2)两诗都写了思归之情,而主人公的身份、心境却各不相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后诗在第三句才写出笛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烘托、铺垫。由视觉到听觉进而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

(2)前诗写南谪迁客的怨望。以虚写实,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北方的家乡而不得的遭遇和急切盼望返乡之情。后诗是抒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作。他们远在西域,时时思念着故土,“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8.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题。

江边柳

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咏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同为咏柳诗,两位诗人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分别作简要说明。

(2)两诗各具特色,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一首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雍诗借咏柳寄托男女离别之情,抒发女主人公的依恋、缠绵之情。曾诗以柳喻人,表达了对得志便猖狂的小人的憎恶或讽刺之情。

(2)示例:《江边柳》一、二两句用叠字突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三、四句想象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用谐音双关“丝”字,写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9.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浓,相结很深。

一、二两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两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参考答案:(1)诗眼是“静”,因为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10.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3)历代咏风的诗很多,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1)有情。

(2)拟人,诗人用“驱”“卷”“寻”“出”等字眼,把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形象生动地写出风驱散了涧谷飘浮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缠绕的雾霭,犹精灵般使山间人家重现,将明朗清爽带给人间的情态。

(3)作者以风喻人,托物言志,赞美了那些不遗余力、慷慨惠施、高尚而有情有义的人。

11.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 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

参考答案:(1)前三句写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景物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弥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句作铺垫(或引出下文,意思对即可)。

(2)最后一联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此联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的自伤怅惘之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念友之情(或因友人归去逢新年的欣慰之情)。

12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堂五首(之五)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纵笔三首(之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注:①苏轼被贬至黄州时作,时年42岁。②簟:竹席。③苏轼被贬至儋州(今属海南省)时作,时年64岁。④乌角巾:隐士们喜戴的黑色头巾。

这两首诗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请结合画线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不同。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表现出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后诗“溪边”二句写热闹过后,路人稀少,斜阳下诗人只身独处,在方向不明的三叉路口,百无聊赖地数过往行人,蕴蓄着诗人晚年被贬,对不幸身世与不平社会的感叹,表现出落寞与不平的情怀。

(2)相同。前诗“客来”二句写诗人从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诗人不被贬谪所困,仍能悠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清静壮美,表现出一种闲逸洒脱的情怀。后诗“溪边”二句写诗人悠闲地独自站在溪边的三叉路口,在斜阳余晖下,数着一个个的过路行人,表现出诗人摆脱了被贬的痛苦,心中满是闲逸洒脱的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