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加松、徐鸣老师公开课教案

 江山携手 2018-05-20

 

韩愈

 

  执教: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鲁加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道”等实词的含义;掌握虚词“之、其、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识别特殊句式。

2.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3.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4.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诵读文本 (读准字音,读懂文句,读清句读)

一、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1.了解题旨

2.了解作者

3.了解背景

三、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投影仪显现文中的生字词和部分多音字,指导学生在正确发音的基础上初读课文)

2.读懂文句(检查学生对课文中重要字词和文句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1)检查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投影仪显现)

2)检查文中的重要文句的翻译(投影仪显现)

3.读准句读(引导学生讨论第一段文句的句读停顿,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中部分文句诵读的停顿示例:

①惑/而不从师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⑤吾从/而师之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听诵读录音,体会经典诵读的优美

四、作业

课后习题第一二三题

 

 

第二、三课时

研读文本 (读懂文意,读通思路,读出思考)

一、读懂文意(指导学生通过研读,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并加以理解)

1.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2.教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择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5.“师道”的现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老师和弟子的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二、读通思路(指导学生理解作者说理论证的思路、方法)

(一)、分析第一段

1.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段中,作者从正面立论阐述了几层意思?

2.结合这几层意思,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论述,作者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2.针对这种现象,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3.面对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于笔端包含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一二。

4.结合本段的三层对比论证,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三)、分析第三段

1.本段的分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2.以孔子为例和引用孔子的话在论证效果上更有说服力,为什么?

(四)、梳理第一二三段的论述思路

 

三、读出思考(指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思想感情来研读课文,从而引发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深层思考)

1.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作者认为哪一项是主要的?

2.韩愈为什么给他的学生写这篇文章?(李蟠有什么地方值得他写这篇文章?)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四、课文总结

五、作业

 1.《语文练习册》“阅读能力训练”第三四五题

六、板书:

                        正面立论,提出论题

                        分类对比,反面论述

                        举例论证,正面分析

 

 

一曲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千古绝唱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时间:6月2日    地点:皖江职教中心学校    执教人:徐鸣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鉴赏《雨霖铃》一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探究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诗人王维送别友人时的情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简析词牌,走进词人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据《明皇杂录》记载,安史之乱时,帝幸西逃入蜀,途径马嵬坡,杨贵妃被逼自尽。后来玄宗悼念贵妃,夜间闻铃声很感凄然,于是采声制作[雨霖铃]以寄离愁别恨,此曲极为哀怨。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间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晚年离开都城汴京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学生诵读,感知文本

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 教师指导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聆听录音。

四、教师引导,整体感知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凄凉、伤感、忧伤、痛苦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五、师生合作,鉴赏词句

(一)根据问题,自行研读。

1.概括词的上下阕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主要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词人和他的爱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词的下阕则写的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

2.找找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描写了寒蝉(凄切)、长亭(晚)、都门(帐饮)、烟波(千里)、暮霭(沉沉)、楚天(阔)、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从总体上看,这些景物给人以悲凉、萧瑟的气息,这正是冷落清秋的环境描写,当然也是为了渲染出作者与爱人离别时的气氛。

3.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 “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突出表现了词人离别时悲凉的感情。这句诗表面写景,实是写情,这是景中见情的写法。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船夫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似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黯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4.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将所储备的感情传染给学生。

5.学生深情诵读上阕。

(二)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会让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呢?

(1)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的感慨。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2)关于月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古人用“杨柳”作为赠别的信物,它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是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别离,“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离别之意。词人选取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三种象征离别的典型景物,描绘了想像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景色。

六、总结本课,布置练习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假期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以“别离”为题,写一篇文章。七、板书:

雨霖铃

柳永

感情基调:凄凉  伤感  忧伤  痛苦

中心内容:      离别                  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典型意象: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