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瓷泛轻花 品茗有文化

 孟溪ProbeT连山 2018-05-20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两个“茶”字,两种不同境界,而与之相关的茶器也随之有了不同层面的意义。日前,“茶香古器——茶盏展”在长沙举行

湘瓷泛轻花 品茗有文化

  •   不倒翁茶盏 宋 建窑 11.8cm×6.3cm  均为大涤艺术供图   不倒翁茶盏 宋 建窑 11.8cm×6.3cm  均为大涤艺术供图
  •   盏托 唐   长沙窑    8cm ×5cm   盏托 唐   长沙窑   8cm ×5cm
  •   粉青茶盏 宋   龙泉窑   11.7cm ×4cm   粉青茶盏 宋   龙泉窑   11.7cm ×4cm
  •   窑变茶盏 宋  洞口窑   12cm ×5cm   窑变茶盏 宋  洞口窑   12cm ×5cm
  •   斗笠盏 宋   湖田窑  10.5cm×5cm   斗笠盏 宋   湖田窑  10.5cm×5cm

  

  夏芮 徐萌轩

  成语“推杯换盏”,讲述的是知己好友间相谈甚欢的场面。“杯”我们是知道的,那“盏”是什么?三国时魏人张揖作《博雅》说:“盏杯子。”我们喝茶的器具现在叫茶杯,古代叫茶盏,就是饮茶用的小杯子。茶盏不仅是饮茶之器,也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它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品位与审美观,也是那个时代文化的见证。

  那么,饮茶用器的茶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历代茶盏有什么特点?日前,长沙盛世收藏古玩城大涤艺术空间举办了一场“茶香古器——茶盏展”,展示了以唐、宋、元、明时期为主的,建窑、建窑系遇林亭窑、吉州窑、湖田窑、越窑、龙泉窑、耀州窑、长沙窑、岳州窑、衡山窑、洞口窑等各南方窑口制作的部分茶盏精品,其中湖南地区窑口茶盏备受关注。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23日。

  茶盏在唐代以前便已出现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这里两个“茶”字,是两种不同境界,一为生活需要,一为精神追求,那么,与之相关的茶器也随之有了不同层面的意义。

  在大涤艺术空间,每个小茶盏都被独立安放在一个高高的柜子里。仔细观看,茶盏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比饭碗小。

  说起这次茶盏展,策展人、画家董博为说,前段时间他和几位画家去云南南糯山写生、寻茶,萌生了做一个茶器展的想法。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征集、筛选,便有了这次展览,尽管展品不多,但都各具特色,他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让艺术品走进人们的生活。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湖南瓷器史编委、瓷器文物鉴定专家田申介绍,茶盏是从日常食器、酒器中分离出来的,茶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到唐代,用来盛茶的碗叫“茶榶”,白居易《闲眼诗》中说:“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韩愈《孟郊会合联句》中有“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的诗句,纤纤形容细,可见唐代茶碗不大。

  宋代茶盏的形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口沿较直,另一种则是撇口,像喇叭,有的还以描金装饰。宋代很讲究茶道,盛行“斗茶”,有不少斗茶诗作传世,因而茶具的精美得到重视。据记载,当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平均。斗茶所用茶盏最著名的是宋代建安(现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即“建盏”,已精制到“纹路兔毫”“久热难冷”的高度。北宋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书法家蔡襄在《茶录》里都曾提到建盏是最适合点茶和斗茶的茶器。北宋晚期,建窑还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盏”字样。这种瓷器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它胎体厚实、含铁量高,有“铁胎”之称,常见的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等不同釉面风格。

  宋代以前,茶盏没有单独的茶托,为防止茶水太烫,古人脑洞设计出带托的连体茶盏。此次就展出了两款盏和托连在一起的“脱胎夹纻带托漆器盏”和“长沙窑盏托”。

  到宋代,盏和托逐渐分离开来。明清以后,茶盏又配上了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现在称为“盖碗”。

  茶与茶盏相生相融。茶,因为茶盏有了形,茶盏因为茶文化而不断精进,从日常用品转化成了可以传世的艺术品。

  “湖南造”茶盏异彩纷呈

  唐代诗人刘言史《与孟郊北野泉上煎茶》中有“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诗句,可见湖南制造的茶器在唐代的影响力之大。

  此次茶盏展,湖湘地区窑口特色突出,其中长沙窑、岳州窑、衡山窑、洞口窑都有藏品展出。

  一只晋时岳州窑的青瓷茶盏,是此次展品中年代最早的。据展览总监阿萌介绍,岳州窑位于湘阴县内,始烧于东汉,中经西晋、南朝、隋,一直延续到唐代。岳州窑茶盏胎质细腻,造型古朴厚重,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唐代茶圣陆羽曾赞叹:“岳州瓷青、青则益茶。”

  长沙窑是中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它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时间延续300多年。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实用性强。展品“长沙窑盏托”,通高8cm,盏径5cm,茶盏内口为黑褐色,茶托为青黄色,均为圆口,这种连体盏托较为少见。

  宋、元时期,衡山窑是湖南境内继唐代长沙窑之后具有独特风格的彩瓷窑口。衡山窑茶盏胎质坚硬,瓷土一般不带砂。衡山窑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窑,在于它第一次实行以彩釉绘花工艺,直接将化妆粉调成绿和赭色彩釉,绘于器物素胎之上,绘完后不再施釉,一次烧成。

  2010年被发现的南宋洞口窑,窑厂位于资江边,据查是南宋海上陶瓷之路陶瓷的主产地。展出的一只宋代“窑变茶盏”,很好地体现了洞口窑“以窑变见长,釉面清澈,冰裂纹写意”的特色。

  对于茶器爱好者和观赏者来说,如何判断茶器的年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田申告诉大家,可以从茶盏底部判断年代。他举例说,唐代以前茶盏的平底到宋代的高足底历经了凹底、玉璧底等几个变化过程。展示柜里有件宋代湖田窑青白釉“斗笠盏”,属于高足底。这只“斗笠盏” 釉水明亮温润,胎质细腻,线条流畅灵活。

  苏轼曾以“人间有味是清欢”来形容茶的妙处,这一只只精美茶盏或许能带你体悟到茶中禅意的人间清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