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出炉!3条线路起止点公布

 麻雀695 2018-05-20

宜昌市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2018~2024年)及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已基本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现将该工程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环境影响和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等内容进行公示。

一、规划名称及规划内容变更

规划名称:本项目原名称为'宜昌市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及线网规划',现变更为 '宜昌市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2018~2024年)及线网规划'。

规划内容:宜昌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3条线路组成,其中1号线、3号线为城市干线,2号线为市域快线。

全网线路总长124.7km,共设车站57座,换乘站9座。全网设置车辆段2处,停车场3处;原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用B型车,变更为1号线、3号线B型车,2号线为单轨制式。

宜昌市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项目共包含3条线:1号线一期、2号线一期和3号线一期。一期建设规划原线路总长57.2km,共设车站33座;线路长度变更为67.1km,车站调整为38座。一期建设规划全线设车辆段2座,为伍家岗车辆段和岜峪坪车辆段;设控制中心1处;新建主变4座。

一期建设规划3条线路概况如下:1号线一期,工程起于葛洲坝站终于花艳站,原线路长约15.8km,变更为16.2km,全为地下线设地下车站14座;

2号线一期工程,起于宜昌东站终于猇亭站,原线路长约24.7km(地下线4.9km,高架线19.8km),共设站8座(其中高架站5座、地下站3座);线路长变更为34.2km(地下线变更为5.2km,高架线变更为29km),车站变更为13座(其中高架站变更为11座、地下站变更为2座);

3号线一期起于夷陵广场站终于岜峪坪站,原线路长约16.7km(地下线长约7km,高架线长约9.7km),共设站11座(地下车站4座,高架车站7座);地下线长度变更为13.8km,高架线长度变更为2.9km,地下车站变更为9座,高架车站变更为2座。

一期建设规划工程投资估算总金额约为376亿元,施工总工期为6年。

二、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主要影响

施工期:施工期的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及扬尘和固体废物等对施工场地邻近区域的环境质量影响。

运营期:列车运行时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项目各车站、车辆段和停车场会排放生活污水、生产废水。

三、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施工期: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不具备城市排水系统的施工场地内设置厕所应配套建设临时化粪池,对粪便污水进行初步处理。

运营期:通过优化线路走向、采取降噪减振措施等减轻噪声、振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定期维护、保养轨道交通车辆、车轮及轨道。对于能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车站生活污水,车站排放的粪便污水及厕所冲洗水等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不能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车站,其排放的粪便污水及厕所冲洗水等生活污水经埋地式生物处理一体化装置处理后,排入附近水体。车辆段、停车场废水经混凝沉淀、隔油、气浮处理,再与其他废(污)水混合进行生化深度处理后予以回用。

四、主要评价结论

本次评价认为,宜昌市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及线网规划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现,对优化城市布局结构、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以及推动城市'公交优先'战略实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规划实施过程中主要产生噪声、振动、水环境和电磁影响,在落实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后,规划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本次宜昌市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建设规划及线网整体可行。

(来源:三峡晚报)

记得点赞喜欢就收藏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