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安于形在安于清静

 winriman 2018-05-20


中国道医


安于形在安于清静

编辑/中国道医



什么是清静?在《碧苑坛经》中对清静做了一个比较详尽的阐说,如其说:“心无二念谓之清,念无驳杂谓之静。心不着相谓之清,念不停滞谓之静。念念圆明谓之清,光明无碍谓之静。一尘不染谓之清,万虑皆空谓之静。万物不能遁其形谓之清,鬼神不能测其机谓之静。心如流水谓之清,性如皓月谓之静。无始以来罪消灭谓之清,多劫之前因尽澈谓之静。内观其心心无其心谓之清,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谓之静。三者既悟谓之清,惟见于空谓之静。观空亦空谓之清,空无所空谓之静。所空既无,无无亦无谓之清,湛然常寂,寂无所寂谓之静。真常应物谓之清,常应常静谓之静。洞然不昧谓之清,人众妙门谓之静。超出三界谓之清,解脱五行谓之静。虚空粉碎谓之清,粉碎虚空谓之静。光摄诸天谓之清,普渡众生谓之静。”其又说,“性情涵养和平,手足端庄整肃,眼耳不可偏邪,意念不可散乱,心不可存思著想,口不可高唤扬声。收两目之神光,内照不昧灵台;返两耳之精窍,内听常闻天籁。稀言启默,归乎自然不动。期无悔吝,思不浮游,神无烦躁,天机清畅,玄理圆通。口断荤腥,暗消多生之杀劫。身遵戒律.密行四大之威仪。足不乱步者心不慌,手不妄举者心不躁。

  

坐则中正,不许偏歪;协则灵惺,戒多昏睡;食则茹谈破味,而五胜清平;语则谨慎从容,而声音和畅。这唤作粗行身清静。”  

  

对于清静的理解,《丹用修真语承》中的理解比较深刻,其说:“清静者,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上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故澄心如澄水,万物自鉴;养气如护婴儿,莫令有损。气透则神灵,神灵则气变,此请静所到也。”清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不论是精神还是形体,道教都要求炼家尽可能做到请静。当然清静也不见得是一味地死寂,而应是动静相合。但动一定不是躁动,而是自然的动。就以心脏的动而言,我们平静时的动,与烦躁时的动是不一样的。

  

在《黄帝中经》中说:“夫禀五常之气,有静有躁,刚柔之性,不可易也。静者不可令躁,躁者不可令躁。静者躁者,各有其性,违之则失其分,恣之则害其生。故静之弊在不开通,躁之弊在不精密。治生之道,慎其性分。因使抑引随宜,损益以渐,则各得适矣。然静者寿,躁者天,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然静易御,躁难持,尽慎养之宜者,静亦可养,躁宜可养也。'①其实,当静则必静,当躁则应躁。也就是说静不能躁,躁不能静。前者易解,而后者难明。其实,后者也很容易明白,那就是当一个人该躁而不躁,压抑的久了就会生病,所以当躁则需要躁。躁也就是把心中压抻过久的不快发泄出,来其根本还是为了静。

  

善于养生的人往往能够除去躁动之因而变得清静。这需要养生者应时时安于清静,或善于闹中取静,不使自己产生一些躁动的理由。在《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中说:“十二时辰常要清静,灵台无物谓之清,一念不起为之静。”②清静对养生的益处是肯定的。这种肯定在很多道书中都有展示,如《河上公章句》韬光第七中说:“天地所以独能长且久者,以其安静自然,施不求报,不如世人居处汲汲求自饶之利,夺人以自与矣”。天地的长久是与安静分不开的。当然这种安静里面具有另一层思想,那就是对名利的不过分奢望。只要不奢望,也就达到一种静的效用。若不具有静的条件,一定要创造那种条件,因为人的本根是静的。

  

在《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是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河上公认为“人捐情去欲,五藏清静,至于虚极也。守清静,行笃厚。万物并生。万物无不皆归其本也,人当重其本。万物无不枯落,及复其根而更生。静谓根也。根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言能安静者是谓复还性命,便不死。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能知道之所常行者,则为明也。不知道之所常行而妄作巧诈,则失神明凶。”这其中不仅谈到行动上应有所安静,同时也谈到要使五脏安于清静。


人不能安于清静多是因为其想法太多.或者说不能循道而行。在《通玄真经》中说:“以道为循,有待而然,原然而虚,清静而无。以千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宗。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守太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其智不萌,其动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人无间,役使鬼神,精神之所能登假于道者也。”一个人不有太多的念想,其夜寝便不会做梦,而做梦者多是因为日有所思,便夜有所梦。然而生活于当下,要一个人无梦确实太难。不过,无梦实际上是要人能有一种安静的心态,重要的是不要有恶梦。有恶梦多是因为有恶想或恶行,有恶想或恶行而致恶梦,不仅说明精神不能登遐于仙道,就是身体也可能受恶梦的干扰而难以宁定。所以,一个人行为上的清静是相当重要的。

  

古德李道纯说:“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至道与神气混混沧沦,周乎三才,万物应变而无穷,至广大而尽精微矣。苟以欲制道,失道者也。失道之士,欲心一萌,无所不至。权利牵于外,念虑煎于内。心为物转,神为心役,心神既不清静,道安在哉!常能制欲,则归心不动。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绝点翳纯清复其本然,清静之大矣。”开门见山地说,人不能清静的根本原因多是对欲望的渴求过甚,或对外物的不知满足。设若“能守清静者,贪欲不能移,险阻不能危。不以禄位感其志,不以贫贱改其心,不以毁誉度其色,不以荣华乱其神。”只要能发自内心地排除外物,外在的一切诱惑都是微 不足道的。不同的是,“君子以清静洗其心,小人以贪爱移其心。是以圣人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只要能排除外物与自心的干扰,清静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