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全管理第一步:推进全员参与式隐患排查

 CBYQ 2018-05-20

作者:Josh Xie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隐患排查为什么要全员参与?

在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有效快速的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降低企业安全风险是许多企业管理人员日夜思考的问题。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让员工直接参与到安全工作中来。 


通过推进全员参与式隐患排查,可以使员工在行动中养成习惯,在习惯中增强意愿,逐步提高风险辨识能力,并将这种能力直接运用到为企业降低风险的行动中去,最终既达成了企业员工安全意识的整体提升,同时也降低管控了企业的内部风险。


1

如何推进全员参与式隐患排查工作?


建立隐患汇总统计系统


开展全员参与式隐患排查,就意味着企业将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处理员工发现的大量“问题”,这与以往主要由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及少部分积极员工排查出数量有限的隐患的管理模式大有不同。如何将员工排查出的大量问题进行分类,分级,以至于区别处理、动态跟踪,首先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全面统一、有利于隐患的上报与追踪、方便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标准化的隐患记录工具。 


下图为杜邦帮助某企业建立的《隐患动态跟踪表》,表中规定了一线员工、基层干部分别负责识别、填写、跟踪的内容,例如:隐患的位置、描述、整改措施、完成时间及整改完成前对隐患的动态跟踪内容。同时也包括了对该隐患进行未来数据管理所需要的的深度挖掘,例如:隐患所属的专业、产生隐患的环节、隐患的来源等等。 


形成标准化、格式化的隐患统计工具有利于企业对隐患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以便知道企业根据实时情况调整管理、引导思路。 

该表的内容多寡,可根据企业的管理需要进行调整,但调整的中心应围绕两点:

  • 有利于干部、员工对隐患的管理;

  • 有利于公司利用隐患数据对基层工作状态的把控。


风险评估矩阵

对员工排查出的大量隐患,企业必须进行分级管控,对评判出的高、中、低等不同风险级别的隐患进行区别管理。分类分级是管理隐患大数据必不可少的环节。

风险评估矩阵就是用以区分隐患风险高低的“刻度尺”。全公司采用同一把尺进行隐患的测量,评出的风险级别才有管理意义。下图为杜邦常用的风险评估矩阵,客户也可根据自身对隐患风险的接受程度的不同,进行适度调整。从对员工的指导、管理角度来看,某一隐患的评估的风险级别越高,就越体现公司对该类隐患的重视及公司对该类隐患杜绝的决心。



2

隐患排查手册


想让员工快速上手,执行隐患排查,就必须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帮助员工学习、识别风险隐患。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学习隐患的典型方式都是跟着师傅“传帮带”,师傅巡检时告诉徒弟,“安全阀根阀必须常开、上锁挂签”“检查防爆仪表箱密封情况”等,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对于员工而言,学习质量完全依靠个人经验、素质;对企业而言,员工的经验传承性不佳。 

下图是杜邦在客户现场建立的隐患排查手册,以直观的图片形式讲解典型隐患的特点,如何才算整改到位。对于职工而言,企业传到的要求直观、通俗易懂;对于企业而言,该手册所代表的经验可以不断的丰富、固化、有效的传承。 

杜邦在推进安全改进项目过程中帮助客户建立隐患排查手册,客户在推进工作中不断的发掘、补充隐患排查手册中的典型隐患。通过杜邦的数据平台,各企业的知识经验得以在杜邦安全咨询网络中有效的传播推广,形成强大的风险识别、经验积累、能力提升的安全管理生态,共享杜邦安全管理平台的知识经验,帮助国内客户和杜邦共同进步、提升。



3

隐患分级上报制度


根据企业自身的组织架构特点,以及企业管理层对风险的接受程度,在推进过程中制定隐患的分级上报制度,将大量的低风险隐患授权给属地人员管理,根据资源的分配情况在限定的期限内整改,而高风险隐患则要求必须上报,由企业安全对口职能部门或管理层亲自挂帅监督整改。 


该过程中既不建议管理层撒手不管,全部“转包”给属地,这样不利于资源有效整合调配来整改隐患;也不建议管理层大包大揽全部管理,这样会弱化属地自身管理职责并降低属地管理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4

数据统计分析


全员参与式隐患排查会提升企业员工对风险的敏感度,从而发掘出大量的隐患。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隐患及归纳出的数据以指导企业进行管理升级,对于推行全员参与式隐患排查的企业管理层而言,既是挑战,同时更是机遇。


通过收集各个属地“隐患排查参与率”的指标,企业管理层可以找出员工对隐患排查工作的参与度,反映出员工对安全活动的认可程度的变化,使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基层实际状态,根据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引入激励机制,有效引导员工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当中来。

对隐患的所属专业进行跟踪能帮助管理层和各专业职能部门及时掌握隐患的分布情况,并据此合理安排资源进行整改,并对相关专业提出进一步的管理要求。例如,对于安全设施、管道阀门类隐患,企业可以采取专项措施予以整改,并在未来的施工建设、维修过程中考虑适当的措施以保证质量,加强维护,从源头上控制隐患。

对风险残值(风险残值=全部累计发现隐患加权得分-全部累计整改隐患加权得分)的跟踪能够提供一个相对量化的方法帮助企业主管把握现场风险,并及时向“排查”或“整改”倾斜资源。

全员参与式隐患排查在开始阶段,鼓励员工发掘隐患,风险残值不断上升,帮助管理人员建立对企业风险总体情况的认知,而后根据企业资源配给,集中安排整改,此时的风险残值将不断下降。但如果想要将隐患彻底消除,风险残值为0,依据杜邦经验还是要通过设备管理当中的质量保证(QA),启动前安全检查(PSSR)从源头抓起,控制风险的流入。



5

明确的责任分工体系


对于各级属地主管而言,在确定的属地范围内布置员工推进隐患排查工作,将有效的提升排查的质量及效率。通过属地划分,明确员工进行隐患排查的责任边界,是抑制部分员工“滥竽充数”心里的有效工具。 


同时,明确各级属地主管在搜集员工发现隐患、隐患分级、隐患上报、整改资源安排分配、数据整理分析等全过程当中的职责分工,将有利于全员参与式隐患排查工作的见效。杜邦的属地管理工具是推进全员参与隐患排查的有效助力。



6

隐患排查推进过程中的两大关键点


全员参与隐患排查工作要想得到预期效果,就必须保证“高质量培训”和“有效激励”两方面都得到落实。员工能够识别的典型隐患越多,投入隐患排查的积极性越高,越能帮助企业在推进全员参与隐患排查工作中取得进展。


高质量培训


员工的培训一定要注重培训效率。杜邦实践证明:对于员工进行隐患排查手册的培训,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例如班前会,安全经验分享,干部与员工一同执行巡检等时间窗口,对员工进行典型隐患的宣贯讲解,以替代单调的“课堂式”的宣讲。通过员工培训后执行隐患排查的效果,即排查数量与质量的数据对比发现: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能够取得更高的员工参与率。


有效激励


在知识、经验储备得到有效提升后,员工的参与意愿就成了制约推进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全员参与式隐患排查的另一个工作重点就转变为如何提升员工的排查意愿,需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得以实现。 


企业可以结合员工属地划分,确定几个短期内员工容易达成的工作目标,对完成的员工予以奖励,让员工得到即时的成就感。例如要求在岗位区域内消灭几类典型隐患,对达成目标者进行奖励。也可以对排查中有突出表现的员工(例如发现手册中没有的典型隐患)进行随机奖励,以持续员工对排查工作参与的积极性。对过往推进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分析对比发现:满足即时性、易得性,适当增加一些随机性的激励措施,无论是物质奖励或是精神激励,都有利于保持、提高员工排查的积极性。 

TIPS

激励措施一定要和属地职责划分、属地管理目标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推动员工参与隐患排查,达成企业的推进目标。



7

全员参与式隐患排查给企业所带来的价值


全员参与式隐患排查往往作为杜邦安全管理提升工作的第一步,借此来调动全体员工对安全活动的参与热情,提升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及安全意识。企业也借此工作的推进夯实各级属地的执行力,增强企业的系统管理能力,并有效的降低现场风险。


安全管理,隐患排查

全员参与,我们一直在路上


杜邦运营管理咨询

www.dss.dupont.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