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杂性肛瘘的磁共振诊断

 阿卡_雷赫 2018-05-20



专家简介

王军大,主治医师,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

2009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2015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取得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目前就职于重庆市中医院放射科,一直从事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8年余,有丰富的影像学诊断经验,特别擅长胃肠消化系统、肛肠系统影像诊断等介入治疗。主持和参研重庆市卫计委课题、重庆市中医院院内培育课题多项,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六篇。


一、肛瘘概述及检查方法

Ø 肛瘘是肛门直肠瘘的简称,指直肠或肛管因肛门周围间隙感染、损伤、异物等病理因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异常通道,由原发性内口、瘘管、继发性外口构成

Ø 多由肛周脓肿慢性迁延而成,感染慢性期

Ø 非手术难以治愈、术后切口愈合时间较长

Ø 长期感染刺激可能恶变

Ø 与肛周脓肿的根本区别

临床表现:反复

肛瘘的诊疗手段

Ø 1.直肠指检

ü a.对于分型帮助不大

ü b. 术后复发难以摸清楚

Ø 2.直肠超声 侵入性检查, 继发感染的患者难以耐受,对操作者依赖性强, 对比度分辨率较差, 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显示较差

Ø 3.X线、CT瘘管造影 对瘘管通畅、分支少的肛瘘有一定作用,而对肛管内部结构及肠黏膜下病变等的诊断作用有限。

Ø MRI检查:因具有无创、软组织分辨率高、操作简单、重复检查的优势,从多个方位、序列扫描,能够获得理想的图像,与术后病理基本相符,便于临床医师了解患者肛瘘的位置、数目、内口位置、与括约肌关系等,确定合理治疗方案,降低复发率。



二、肛瘘MRI进展及诊断

p 传统的MRI技术主要T2及抑脂序列上信号的增高程度、T1WI强化程度、括约肌水肿、肛周常规序列渗出或脓肿等来大致估测病变的活动性,其判断结果受制于操作者的诊断水平及经验,缺乏客观统一的量化标准,因此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有待提高。

n 快速发展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技术,包括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mtrast-enhanced MRI,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eightedimaging,DWI)序列及其定量、半定量参数,能精确评估病变组织的微血管生成、血管通透性、细胞构成等微结构的信息,达到鉴别活动期瘘管与慢性纤维性疤痕组织的目的,使得MRI技术能够从解剖形态学和功能活动性两方面反映肛瘘的整体情况,最大限度降低复杂性肛瘘的术后复发率


肛瘘内口  原发瘘管  分支瘘管


肛瘘诊断

Ø肛瘘内口:内口定位准确难,增强后呈点状、条状强化。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内口开口的径向位置,内口的水平高度,绝大多数肛瘘在肛管齿状线水平开口入肛管,与隐腺假说相符。

Ø原发瘘管:活动性瘘管含有脓液和肉芽组织,在T2WI及抑脂序列呈高信号,活动性瘘管经常有低信号的纤维环包绕,瘘管壁可以明显增厚,特别是在复发性患者及手术后患者。

Ø分支瘘管:MRI优势在于能够显示与原发性瘘管相关的任何分支瘘管


三、肛瘘复发探讨

肛瘘复发的思考:

1.细小瘘口遗漏?

2.肛管后深间隙炎症?


病例 

2016-4 肛管后间隙受累

2016-10 术后复发


肛瘘术后复发的原因:

1.术中遗漏细小分支瘘管 、细小内瘘口

2.肛管后深间隙炎症重视程度不够

MRI内瘘口漏诊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①复杂型肛瘘的细小瘘管走行复杂且分支多、乱,DWI及、T1增强扫描对于细小结构根部无法显示

 ②部分人群肛管直肠粘膜层厚度不一致,局部增厚的肛管直肠内细小血管走行, 与肛瘘内口信号相似,造成细小瘘管、内瘘口漏诊;

 ③肛瘘术后复发的患者,术区肛管粘膜皱缩或内口纤维瘢痕样愈合,使得既往内瘘口难以观察,且术后复发的新生内瘘口多较原内口小、分支杂、走行多样,造成术后复发的肛瘘患者根部无法评估新生瘘管、瘘口的存在。



提示:想要获取完整资料,请在公众号平台发送“肛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