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华能源

 小猛虎 2018-05-21

一、业务分析

1.公司业务简介及各项业务占比


东华能源成立于1996年,注册于张家港保税区, 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主要业务范围涵盖烷烃资源国际国内贸易、终端零售、烷烃资源深加工以及氢能综合利用等板块,主要分为LPG销售业务、化工品(丙烯、聚丙烯)销售业务,两项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236.54亿元、85.9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72%、26%;毛利为12.25亿、9.82亿元,占总毛利比例为58%、46%;毛利率为5.18%、11.43%。值得一提的是,化工品销售业务在2015年才开始贡献收入(占比0.41%),经过两年发展,毛利已近乎占据半壁江山。公司还经营有LPG汽车加气业务、民用三级站(钢瓶零售充装站)业务,但由于电动汽车发展、天然气替代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 2013年,公司已运营10个加气站点,4个城市布有民用三级站业务;到2017年,运营15个加气站点,5个城市布有民用三级站业务(10个站点)。此外,公司利用丙烷脱氢产生的副产品氢气,布局加氢站建设;与连云港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布局以碳纤维等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   

 2.业务空间和竞争格局

1)LPG(即液化石油气)销售业务

液化石油气是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从石油或天然气开采过程或原油提炼中生产出来,可用于农产品烘烤、化工生产、汽车燃料等民用、工业和交通领域。2011年我国液化石油气产量2180.86万吨,到2016年全年液化气产量达3503.90万吨,2011-201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95%。从消费总量看,由于天然气等替代燃料的发展,燃料用途的液化石油气增长趋缓,而液化石油气深加工快速发展则驱动消费量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液化石油气表观消费量2404.67万吨,2016年全年液化石油气达表观消费量达4984.10 万吨,2011-201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69%,对外依存度从2011年的9.31%上升到2016年的29.70%。

1:我国液化石油气供需情况(万吨)

 


数据来源:网络新闻

从图1可看到2006-2016年,我国液化石油气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且从2013年开始,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从应用领域看,2005年我国液化石油气消费结构中,民用、工业和交通及其他分别占比约 71%、23%和 6%,到2015年民用、工业和交通及其他分别占比约 62%、32% 和6%,可见工业用途占比大幅度提升,这主要是因为PDH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液化气在化工领域的消费,也是近几年液化气进口量快速增长的原因。

2:我国液化气下游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网络新闻

2017年,公司贸易额710万吨,其中国内贸易320万吨,占我国表观消费量(5390万吨)5.94%,比2016年降低0.06个百分点;进口LPG400万吨,占国内进口总量(1845万吨)21.68%,同比提高3.0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尽管公司连续五年成为国内最大的液化石油气进口商和分销商(摘自2017年年报),但国内份额占比并不高,且开始出现下滑。

2)化工品销售业务

公司化工品销售业务是指以丙烷为原料通过PDH(丙烷脱氢)装置生产丙烯、聚丙烯,进而销售的业务。丙烯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基础原材料,主要用于生产聚丙烯、丙烯腈、丙烯酸、环氧丙烷等产品,其中聚丙烯约占60%-70%。聚丙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树脂,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电子、包装、建材等领域,每年均需要大量进口以弥补国内产品的供给不足。2013年,我国聚丙烯表观消费量1591万吨,到2017年达2189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8.3%,对外依存度尽管逐年下降,但截至2017年,仍存在13%的缺口(288万吨)。

3:我国聚丙烯供需情况(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目前制丙烯工艺主要有煤(经甲醇)制烯烃、石脑油裂解、石油催化裂化、以及PDH等,其中石脑油裂解方式作为烯烃制取的主要路线。前三种方式生产的丙烯/聚丙烯并非是其主要产品,并且受煤价、石油价格影响;PDH原材料是丙烷,丙烯是其主要产品。

根据中国神华2017年年报,其拥有一套甲醇制烯烃(MTO)装置,聚丙烯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2017年平均销售价格为6429元/吨,单位生产成本为5304元/吨,毛利率17.5%。根据生产1吨聚丙烯需消耗5.4吨煤炭的比例,按内部交易价格(359元/吨,比集团平均销售价格425元/吨低15%)煤炭成本约1939元,占总生产成本37%,其他成本3365元,占比63%。若去掉集团向煤化工分部倾斜的优势(即煤炭价格按425元/吨计算),毛利率将下降6个百分点。

1:油制烯烃成本分析表

原油价格(美元/桶)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烯烃成本(元/吨)

3900

4700

5500

6300

7200

8000

8800

9600

10500

数据来源:摘自网络 

1为原油价格与烯烃成本的联动关系,如原油40美元/桶,石脑油裂解至烯烃成本在3900元/吨。显然,油价越高,成本越高。

PDH主要有两种主流工艺:UOP公司的Oleflex工艺和ABB公司的Lumms- Catofin工艺,化工公司通过向它们支付专利权使用费来建设PDH装置。根据海越股份2017年年报,其PDH制丙烯成本为5366元/吨,毛利率14.37%。根据以上分析,当前几种方式在成本上较为接近,但随着煤价、油价的进一步走高,煤制烯烃、石脑油裂解、石油催化裂化三种方式成本将不断上升,而PDH由于北美页岩气革命带来了大量副产丙烷,大大提高了丙烷的供应,成本优势突出,未来有着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公司目前拥有2套PDH装置,年产丙烯126万吨、聚丙烯80万吨产能,另66万吨丙烯装置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2019年底建成。同业上市公司中卫星石化拥有1套PDH装置,年产丙烯45万吨、聚丙烯30万吨,年产45万吨丙烯装置二期正在建设,计划2018年底投产。海越股份拥有年产60万吨PDH制丙烯装置;万华化学拥有75万吨丙烯产能。由此可见,公司PDH制丙烯产能在国内排名前列,且后续有大幅扩产计划。

3.未来战略

公司未来战略由此前单一的LPG贸易向聚丙烯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在上游方面,加大LPG贸易额,力争2018年贸易总规模超过1000万吨;在下游方面,大力扩充丙烯、聚丙烯产能,现有丙烯126万吨、聚丙烯80万吨产能,另66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2019年底建成,2018年4月26日公告在宁波建设8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此外,计划后续再扩建4套PDH装置。同时向3D打印材料、碳纤维等新材料方向发展;布局加氢站建设,打造氢能供应链。

4.竞争优势

(1)拥用LPG码头、仓储、船队等物流仓储优势。公司目前拥有张家港、太仓和宁波三大生产仓储基地,具备80万立方米的LPG仓储能力,年周转能力超过300万吨,具备全国最大的液化气仓储能力;拥有5万吨级码头三座、2万吨级码头一座、5千吨级码头二座, 16万立方冷冻罐一座。

(2)与美国、中东LPG贸易商建立了良好关系,保证PDH原料供应充足。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液化石油气进口商,且与美国Mabanaft公司签订了为期6年,600万吨的丙烷购销长约合同。

二、财务数据比较

从财务数据看,2013-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毛利率、净利率处于稳步上升趋势,负债率不断下降,ROE也不断提高,公司处于良性发展之中。

2:东华能源财务指标(%)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营业收入同比增速

72.41

41.68

29.15

16.16

63.6

归母净利同比增速

36.21

9.94

199.08

14.29

126.22

毛利率

3.57

4.61

5.78

6.58

6.51

净利率

1.34

1.03

2.36

2.36

3.31

负债率

74.10

70.52

78.25

67.28

65.81

ROE

8.51

6.22

13.44

11.16

14.93

从两大业务看,LPG销售业务毛利率自2016年开始下降,而化工品销售业务接档为公司贡献大量利润,从而使总体毛利率保持上升。

3:东华能源LPG销售业务和化工品销售业务毛利率(%)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LPG销售业务

3.58

4.35

5.68

5.37

5.18

化工品销售业务



5.06

13.71

11.43

比较东华能源、海越股份、卫星石化PDH制丙烯业务毛利率,可以看到除2015年两家同业公司由于处于刚起步阶段毛利率低于东华外,2016毛利率都要显著高于东华。

4:东华能源、海越股份、卫星石化PDH制丙烯业务毛利率

 

三、实际控制人及管理层分析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周一峰、王铭祥夫妇,持有38.32%公司股份,其中44%股份已被质押。除实际控制人外,无持股5%以上的股东。

根据2017年年报,公司目前共有非独立董事4名,其中3名持有股份,最少持有61.2万股(按当前市价11.99元计算,市值734万);2名监事(监事会主席2018年3月调任其他岗位,暂未选举产生新的监事)未持有股份;9名高级管理人员都持有公司股份,最少持有30万股(按当前市价11.99元计算,市值360万)。公司2014年、2017年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

15名董监高人员中,2名不从公司获取报酬,其余13名共获税前报酬768.63万,平均每人59万。

管理层与公司利益一致性较强。

四、风险分析

1.研发实力不足。根据2017年年报,公司将研发优势列为核心竞争力之一,但研发投入为零,也未申请相关专利。对比2017年与2016年员工构成,技术人员由180人减少到142人;硕士人数由23人减少到21人,本科人数仅增加4人(2017年总人数1430人,增加94人)。公司以LPG贸易起家,技术基础薄弱,而现在向新材料研发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研发实力不足难以支持公司新业务发展的风险。我们的结论,要么年报所说的核心竞争力为虚,要么公司战略与组织能力不匹配。

2.资金难以满足当前投资项目。根据2017年年报,公司正在实施的较大投资项目有宁波丙烷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二期(预算22.7亿,已投入0.94亿)、宁波百地年地下洞库项目(预算20.1亿,已投入0.32亿),且2018年4月26日公告计划实施烷烃资源综合利用三期(Ⅰ)项目(预算25.16亿)、在连云港建设码头和罐区项目(预算13.45亿),而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67%,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44.4亿,财务面临极大压力。有持续融资需求的公司,市值管理压力较大,短期内存在粉饰报表的动机。

3.PDH价差缩小。公司化工品销售业务的盈利状况取决于PDH价差,只有当价差大于200美元时,毛利才为正。随着国内PDH装置的不断建设,未来聚丙烯可能供大于求或使得丙烷供应紧张,导致PDH价差缩小,对公司盈利产生不利影响。

4.产品结构单一。公司化工品销售业务净利超过总体净利润一半,且取决于丙烯、聚丙烯价格,产品结构单一,不能有效抵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

5.信息披露不透明。公司年报及其他公开资料未公布LPG单位成本,且LPG业务有很大一部分销往国外,但并未公布国外收入。化工品销售业务未分丙烯和聚丙烯进行收入、成本分析。

五、结论

公司LPG业务国内贸易部分并没有核心竞争优势,面临市场份额下滑的局面;国外贸易部分依托码头、仓储、船队等优势连续多年成为最大进口贸易商,但无法掌控原材料价格,盈利水平较低。化工品销售业务目前阶段受益于PDH价差扩大,具有很强的业绩弹性,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有效抵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且公司存在研发实力不足、资金紧张、信息披露不透明等诸多风险,长期前景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