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论述文类作文:“七个一”[卓越生讲课稿2017.5]

 老刘tdrhg 2018-05-21


//吴炳忠

 

我以为要写好高考论述文类作文,必须搞好这“七个一”。

 

1  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搞清楚材料作文的材料提出了一个什么核心问题,提出了一个什么核心任务。核心问题、核心任务就是命题人让考生回答的核心的内容。

核心问题就是材料中的主要矛盾,材料的本质问题、核心含意,即中心、要点、关键。

为什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为立意、确定中心论点做准备。

论点是对所论证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看法等。“问题”没有搞清楚,论点何来?

抓住核心问题、核心任务,就是综合材料,就是从综合的角度确立中心论点。只有抓住核心问题、任务,才能从综合角度立意、切合题意,深刻立意,才能不偏题。

例如:

小陈举报父亲高速路上打手机。主要矛盾:女儿应不应该举报自己的父亲。

小羽创业故事。主要矛盾:面对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怎么办?

提升语文素养题。主要任务: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2017年全国1卷题。主要任务: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吴炳忠

 

2  一个观点。

一个观点就是中心论点。就是针对核心问题、任务给予的回答。回答你对核心问题、任务的看法、观点、态度等。

观点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判断句,是一个价值判断。

有时核心问题、任务没有搞清楚,就随意抓个词语,或从材料的局部问题立意,就会离题。如:三模的黄旭华与律师作文题。主要矛盾是什么?孝还是不孝。

 

立意的层次与角度:

1)材料内容。

2)社会实际。

3)哲学关系。

4)文化理念。

 

3  一个角度。

这里的角度不是立意的角度,而是论证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人、事、物、景。

议论文议论什么?议论文的议论范畴是什么?许多人是不清楚的。

从考试的角度说,作文就是答题,回答问题。有了中心论点了,接下来该回答了,回答什么?回答中心论点的什么?或说论证中心论点的什么?论证朝着哪个方向用力?吴炳忠

 

论证角度:

1     是什么:回答性质和类别方面的问题。

2     为什么: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

3     怎么样:回答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

4     会怎样: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

 

这个四个议论范畴或说论证角度,在一篇文章里必须以其中一个为主,不能面面俱到。

以哪一个为主?一般是作文题目规定的,是依据命题意图决定的。

12015年的“风采题”。主要任务是: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那就必须回答“为什么”。你为什么认为他更具风采?说原因。

 

2,北京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一是,为什么。写震撼的原因。一是,凭什么,用什么。老腔凭什么手段、方式,震撼了你。可见,此题既可以写为什么,也可以写怎么样。

 

32017年全国1卷题。“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就得写“是什么”。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

 

4,“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怎么样“化育”的?如何传承的?

 

4  一种意识。

一种意识就是论证意识。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解释、证明论点。

论,就是“分析和说明事理”、讲道理,就是权衡比较、评述、评说。

证,就是证明、证据,就是摆事实,就是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论证就是用一组理由、证据来证明某个观点,就是对观点进行辩护,就是给观点的成立提供理由。

论证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前提即理由,结论即观点。前提必须为真,结论才为真。前提与结论必须构成因果关系,否则不是一个论证。

论证是证明观点。句子之间有证明关系的才是论证。

因此,我们必须增强证明意识。吴炳忠

 

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解释、证明,分论点更需要解释、证明。

为充分论证观点,理由、论据也需要解释、证明。以确定理由、论据为真,以增强理由、论据与观点的联系性。解释是把关联性补充完整。

 

5  一种方法。

论证的展开有两种方法:一是用设立分论点的方法展开论证,一是用例证法等展开论证。前者为演绎论证,后者为归纳论证。但一般说,一篇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常常使用其中一种方法。

分论点从哪里来?

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来。

(1)       把中心论点当做一个概念去解释它的含意,回答“是什么”。根据概念去诠释。

这是构成分析,即分析中心论点“是什么”、“有什么”。

如:独自面对是一种勇敢,独自面对是一种坚韧,独立面对是一种乐趣。

也可以抓住中心论点中的核心概念。

如,中心论点:提升全民的阅读力,之所以能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正是因为阅读力是一种根本的素养、基础性能力。

分论点:阅读力就是精神力。阅读力就是凝聚力。阅读力就是竞争力。阅读力就是幸福力。

还可以抓住核心概念的内涵,分解概念的要素。

如:预测。预测是预先推测。分别抓住“预先”、“推测”下判断,设立分论点。

如: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分别抓住“分内的事”、“应该做的事”,设立分论点。

 

2把中心论点当做“结论”问产生的原因,回答“为什么”。原因是分论点。这是因果分析,果(中心论点)为论点,因(分论点)为论据。根据结论析原因。

如:中心论点:我爱这个时代。

分论点:

我爱这个时代,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我爱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充满美和机遇。我爱这个时代,因为建设它的责任已落到我们的肩上。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理由略)

 

3把中心论点当做一个问题问怎么办,回答“怎么样”。根据问题找方法、途径。这是措施分析,即针对因果分析的成果所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

如: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的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

 

4把中心论点当作前提去推断在这个前提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根据前提推出结果。这是功能分析,即推断将会产生的后果、作用、影响、意义等。

 

如:

做人,一定要舍得

  有人说,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人这一辈子,很多东西你越是舍不得,就越是得不到,甚至可能会失去更多。

  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不可能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所以做人,一定要舍得!

                            舍得花钱

  舍得花钱的人,往往格局更大,活得也更潇洒。

  一个人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给自己买好看的衣服也好,买好的化妆品也好,亦或是买书、学一门课程和手艺也罢,其实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在未来的某一天都会有所受益,只是现在还看不到而已。

  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可谁也不知道明天要和意外哪个先来,所以一定要懂得享受生活。舍得花钱的人,会定期给自己安排一次旅行,会在客厅里摆上一座又软又舒服的沙发,会偶尔给自己买个名牌包包犒赏自己,活得愉悦而潇洒。

  当然舍得花钱的人,往往都不会过得很差。因为虽然平时可能有点大手大脚,但是他也总在想着怎么用已有财产在合法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赚到更多钱,而不是抠门地守着眼前的那点钱生利息。

  舍得花钱的人,收获的是更优质的生活质量。

舍得付出

  舍得付出的人,往往内心更富有,心地更纯净。

  人与人之间,贵在平等,除了父母对子女,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段关系能靠单方面的付出坚持一辈子。舍得付出的人,更懂如何去爱人。父母亲人有需要,他从来不推三阻四,只要自己有能力,就一定满足他们;朋友需要他帮忙,他也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对方;即便是陌生人,需要他搭把手的时候;他也都真诚地去帮助别人。

  舍得付出的人,可能吃过一些亏,受过一些伤害,但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收到过任何回报,知恩图报也好,忘恩负义也罢,都不会影响他给予自己的善意和真诚。当然,生活不会亏待这样的人,舍得付出的人,一般都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

  舍得付出的人,收获的是更多的朋友。

舍得放手

  舍得放手的人,往往想的更透彻,不会钻牛角尖不会执迷不悟。

  强扭的瓜不甜,舍得放手的人,不会执着于一份无望的感情,让自己在泥潭里苦苦挣扎。他知道如果对方心里没有他,那么无论他做什么都无济于事。很多人之所以活得痛苦,其实就明白很多道理,却又往往做不到。而舍得放手的人,既明白道理,又能做得到。

  人总归是要朝前看的,舍得放手的人,明白一味地执着于过去没有任何意义。过去的一切苦也好,甜也罢,所有的爱恨情仇最后都会随着时间像青烟一样散去。舍得放手的人,能早早解脱出来,去寻找新的人生,而放不下只会让自己痛苦地活在过去的迷障中。

  舍得放手的人,收获的是更好的明天。

  做人,一定要舍得。什么都不愿意放弃的人,最后反而会失去最珍贵的东西。

 

6一种“审问”。

向内,审问自己,我的观点、论证有漏洞吗?

向外,审问他人,有对立的观点吗?有反面的例子吗?

想一想:相对、相反、相似、相关的观点、事实。

在“对立”中求“统一”优于“合并同类项”。

努力写“关系”,关系型作文是高级作文。

这是审辨思维,审辩思维是一种判断观点是否为真或是否部分为真的方法,是一种通过理性思维得到合理结论的过程。这种思维也叫批判性思维,即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观点是否为真的思维。所以,要学会质疑与反思。

 

例如1:《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他为什么说“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因为他心中有反面的观点: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不在赂秦。所以他没有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所以,论证有了问题的起点,所以,论证有了针对性。

他为什么说“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因为他心中有齐燕赵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的史实。于是有了“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这一段论证,论证更加全面,自己的观点无可辩驳。

他为什么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因为他心中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必须历史与现实结合,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作者心中有反观点、理由,你的论证会更加严谨,努力做到无懈可击。

1)作者心中有反面的观点、理由,会避免论论证在同一层面上滑行,思维狭隘,缺少变化。

例如2

拥抱乐观

娇艳绚丽的玫瑰感叹只有在春天开放,而朴实无华的日日春却幸福自己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

人的一生充满艰难困苦,人的一生不可能四季如春,然而唯有我们充满积极的心态,拥抱乐观,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处处花团锦簇、春意盎然。

拥抱乐观,即使你很平凡,却也可以在生命的乐谱上奏出美妙的乐章。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这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的生活。颜回的生活艰辛,却甘于贫穷,“不改其乐”。那是因为他拥有一颗乐观的心,他热爱自己的生活。俄罗斯的一位在总统府工作的清洁工说:“我不过在做着和总统一样的工作,只不过他在打扫俄罗斯罢了。”清洁工虽然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是这位清洁工却能够乐观地对待自己的工作,那么他的每一天必定会如同春天一样美好。

拥抱乐观,即使你的生活正是一团糟,丝毫看不见光亮,却也可以走出阴霾,寻找到光明。

《幸福来敲门》中的克里斯没有工作,批发的医用仪器没能卖出去,租住的房子因交不起费用将要被收回,妻子也离开了他。克里斯的生活可谓是跌到了低谷。然而克里斯并没有在黑暗的日子里沉沦,他努力地找工作,拼尽全力度过了实习期,脱颖而出成为了正式的职工。在那段时间里,克里斯把生活看作一个个阶段,他从未放弃过,一直对幸福充满渴望,对生活积极向上。最后他成功了,他让自己和儿子体会到了幸福的滋味,他让自己的生命拥有春日的暖阳。

就像日日春让自己的生命都是春天,我们也因乐观让自己的生命活得出彩。

人的一辈子其实很短暂,苦着过是一辈子,乐着过也是一辈子。那么我们为何不热情对待每一天的生活呢?毕淑敏在《風不能把阳光打败》中写到:“有风与太阳的日子,风儿不能把阳光打败。”即使是有风的日子,你也可以感叹阳光有多么温暖。即使生活有阴霾,却总会有光亮的日子。

拥抱乐观,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精彩;拥抱乐观,让你的生命皆是春天。

  【这篇例文初读似乎写得不错。开头是对材料的引用复述;接着提出论述的中心论点——要拥抱乐观;接下去列举颜回、清洁工、克里斯三个例子加以论证,三个例子涉及古今中外,两略一详;然后引用毕淑敏的句子说明人生生活态度应是“热情地对待每一天”;文末再次亮出中心论点,照应题目,收拢全文。然而这篇作文充其量只能属于三类文,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全文都从一个正面的方向即“要拥抱乐观”来论述,导致论证只能在同一层面上滑行,思维狭隘,缺少变化。

2作者心中有反面的观点、理由才能反面拓展

  所谓反面拓展,就是在承观点正面论述之后,转向反面,运用相反论据进行论证分析,使前后内容形成正反对比。其写作要求是所拓展的人事和前面的人事要内涵一致,性质相对;要渗透作者的肯否、褒贬之情,显示鲜明立场。可以用“然而……”“可是,总有一部分人……”来用作承上启下的过渡,接着列举反面人事的具体表现,然后阐述反面人事的实质(或目的、原因),最后指出这种行为的危害,表达作者的鲜明立场。

  例1: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日日春那样“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呢?写下了《夜莺》的作家王尔德,本是贵族,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当他不幸入狱时,却完全消沉了。不但他的身体被囚禁,桎梏的心也让他从此颓废,再无佳作问世,就像笼中的夜莺,已困于心、衡于虑了。若他能心有春天,必能从千千万万的束缚中,感受到生命的拥抱。

2:可是又有多少人悟不透这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我时常叹息:为海子,那个吟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男人,如若再坚强乐观一点,是不是就不会命丧轨下?也为老舍,这个深沉智慧的作者,如若再豁达些许,是不是就能走过那文革十年的苦楚,在那片湖前驻足,回首,止步于死亡之湖?心中多一点春天,生命就多一份美好。(饶水知音)

 

3作者心中有反面的观点、理由,会促使你深入思考,辩证思考。

深入思考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辩证思考就是全面、联系、发展的看问题。如此打开更多的思想空间。

论证时强调使用辩证思维,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避免出现片面和绝对的看法,力求方方面面都要兼顾。要使自己的思维具有敏感性、思辨性:由快就要想到慢,由成就要想到败,由其利就要想到其弊,由逆境就要想到顺境,由苦难就要想到坚持,由压力就要想到淡泊,由长处就要想到局限,由观点的成立想到成立的条件及发展变化,由这一面想到它的对立统一面。具体写作时,可以用“……并非十全十美……”“真正的……并非……”“与此同时……,并非意味着……”的句子来进行上下文的过渡。

  例1:当然,我们也不必为一时的悲观而耿耿于怀,谁没有失意的时候,谁没体验过找不到方向的悲伤。即使悲观消沉,我们仍需乐观看待。周国平说:“悲观本源于爱,为了爱又竭力与悲观抗争,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创造。”说不定,我们从一时的悲观中感悟到生命的厚重,从而激发更大的生命能量呢?只要我们不为悲观所击倒,曾经的阴霾更能照亮通向幸福的路。

2:然而,拥抱乐观不等同于对待一切都欣然接受。人不能过度乐观,让生活一味迁就,没有追求。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严肃悲观的人也并非无法逾越,甚至会比乐观的人完成得更好,因为他们想过最坏的结果,考虑过最痛苦的结局。为了避免想象中的失败,他们会更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梵高一直生活在一个人孤独的世界里,画作卖不出去,才能无人赏识,他的痛苦始终积聚在心里,可是他把对绘画的热爱,对色彩的憧憬包裹着那份悲伤,于是才有今天的向日葵。(饶水知音)

 

论证时,我们往往只从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去思考,而没有充分思考有人会有不同观点来驳斥自己的观点。因此,考虑周全,调整自己的观点,会更有说服力。要考虑反面意见,修改自己的前提和结论。

辩证分析,首先需要考生在分析说理时要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做到理性客观、心平气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因为任何观点都特定语境下的产物,都只有在特定语境才能成立,所以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和绝对的谬误。其次,辩证分析时,考生需要有选择地选取一些能够体现自己辩证思考的语言、文字,这样做既是展示自己的中庸平和,也是为了更有力的表达,因为拳头收回来,不是妥协让步,而是为了更有力地出击。一些常用的体现辩证的词语有:不可否认、诚然、确实、当然……然而、但是、不过,等。

使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相合。

 

7一种结构。

这就是最为常用的“起、承、转、合”结构。

1)“起”,是文章的开头。

文章开头的三要素是:材料、问题、论点。50字左右)

引述材料是为了引出问题,引出问题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问题来自材料,论点来自问题,论点是对问题的解答。论点是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看法、态度。问题是核心,论点是目的。

 

2)“承、转”,是文章论证的主体。

“承”是沿着“起”的论点进行展开、推进,所以,“承”可以有“承1、承2、承3”。

“承”的一般结构是:分论点+解释+论据+分析+结论(五要素)。(每一个“承”200字左右,共600字左右)

“转”是转到论点的对立方向,和“起”“承”形成对比。“转”一般是联系实际,凸显写作意图。(100字左右)

 

3)“合”,是文章的结尾。

“合”又回到“起”“承”的论点上来。

“合”有三要素:再次点作文材料、总结全文、升华主旨。(50字左右)

 

4)看作文试题,议论文主要是两类,一类分析观点,另一类分析现象。所以掌握具体的两类结构就可以了。

第一种结构用于分析观点:

a)是什么(起)——为什么(承12)——联系社会(转1)——怎么做(转2)一一收束全文(合)。

第二种结构用于分析现象:

b)提观点(起)——摆现象(承)——析危害(承)——挖根源(承)——提措施(转)一一收束全文(合)。

【全文7800/吴炳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