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氏盘》

 金卡罗 2018-05-21


散氏盘铭文


   散氏盘(San Family Plate)又称矢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 。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地是矢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点滴》


   文/孟昌明


   每当朋友们问起我,在学*书法时最喜欢哪本帖子,我总是首推《散氏盘》,我曾经对《散氏盘》反复临摹,玩味再三,十几年不绝,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亦常常在《散氏盘铭文》的形式中受到启发。


  《散氏盘》是西周后期著名的金文代表作品,该盘的铭文铸在铜盘的底部,共三百五十字,原为西周时代矢、散两个部落互订的疆界条约——一份有法律效应的文书。至今为止,学界尚无一人能够完整、准确地读出《散氏盘》中的三百五十个文字。尽管如此,《散氏盘》在古籀文字中仍不失其史学和美学的价值。相对现代重结构、形式的艺术品,《散氏盘》的间架本身就有独立的审美意义。那每个个体的文字和通篇结体中所蕴含的气势,古拙天真,大大方方,为难得的书法范本。


   文字至西周,已经发展得比较工整规范,在同时代的铭文如《大盂鼎》、《颂鼎》、《史墙盘铭》中,文字的组合整齐自然,布白简约精致,在字的结构上,多倾向于小篆的纵长行,而《散氏盘》的铭文则反向的往横向伸张,一反古籀文字的规律,在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限制里,极尽张扬,它既有象形文字的古厚、高雅,又有布局和章法上的大智大慧,铭文中的“刚”、“有”、“散”、“田”、“卫”等文字,就像一个个独立的抽象符号,传达大美不言的真韵。



  《散氏盘》在理论研究范畴也颇引人注目。王国维、黄宾虹和郭沫若都对其有所涉略,前代学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在谈到钟鼎文和古籀时这样说:“钟鼎和古籀皆在方长之形,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章法亦复落落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


  《散氏盘》的产生正如传说中所说的仓颉造字,他以“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了自然界最深奥的形式秘密”,它是中国美学的综合结晶,它所派生的语境与现代艺术所追寻的目标殊途同归,它们在不同的方位去揭示那存在于天、地、人之间的美的密码。


            文章摘自孟昌明艺术札记《寻求飞翔的本质》

                    台湾三民书局2002年出版



《散氏盘》铭文大图欣赏:

















《散氏盘》铭文拓片



推荐版本:《散氏盘》(一)

由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放大版


本篇源自昌明文房微信公众平台-艺术百科-中国文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