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殖鱼类本尼登虫的处理

 临颍贾井家具 2018-05-21


一,本尼登虫病的病原及生活史。

1,病原;本尼登虫病的病原为本尼登虫,寄生虫分类学上属于单殖吸虫,多钩亚纲,分室目,分室科。虫体呈椭圆形,白色,半透明,背腹扁平,长度一般为5.4毫米~6.6毫米,最长者可达11.6毫米,宽度一般为3.1毫米~3.9毫米,虫体肉眼可见。


2,生活史:本尼登虫的生活史相对简单,直接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孵化的最适水温为18-24℃,孵化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在20℃需要7-8天,刚孵出的幼虫密生纤毛,具有趋光性,靠近水面游泳,遇到合适的宿主,就粘附上去,蜕掉纤毛,开始寄生生活。

二,本尼登虫病的流行情况,症状及诊断。

1,流行情况:本尼登虫病的流行水温为20℃~25℃,水温13-29℃都可产卵,最适水温为20℃,一次产卵可达50-250粒,在24℃时5-6天孵出幼虫。适应海水盐度的范围较广,危害的主要品种有石斑鱼、大黄鱼、卵形鲳鰺,真鲷等海水养殖鱼类。7月~11月为流行季节,鱼排密集、放养密度大、水流不畅、水质富营养化、盐度较高的海区发病率高幼、成鱼均可被感染。

2,症状:虫体寄生鱼体的嘴、眼、体表,鳍、鳃等部位,呈白色透明状,大小如芝麻粒,虫体数量多时呈白斑状。虫用后吸器附着在鱼皮肤上或鳞片下,摄取鱼体营养,造成鱼体创伤,虫体在鱼体表的活动对病鱼造成刺激,导致病鱼体粘液分泌过多,焦躁不安,不断狂游或磨擦网壁,鳞片脱落,造成继发性感染和体表充血发炎溃烂,病鱼食欲减退,严重时贫血,消瘦,体表溃烂,最后消瘦衰竭而死。

金鲳体表的本尼登虫(作者 少数派 蒋伟天)



石斑鱼体表的本尼登虫(作者:南海渔医 徐力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