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谜考(中)——天下太极出武当——习云泰 李传国

 敖东古城 2018-05-21

  文/习云泰 李传国2014年

(接上期)

三、太极拳师承传递体系

南宋张三丰创“十三式”,因历史断代甚远,其徒难寻。通过各种蛛丝马迹初步认定,元明张三丰,其师是南宋张三丰,也就是宋张三丰的第一代传人。元明时期的张三丰是个道士。道教经书是道教历史的文字记录,也是权威著作。其中并未发现记有南宋张三丰的事迹和元明张三丰太极师承的记载,现存明版“正统道藏”是唯一官修道藏,1923年~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权威一书,也查不到宋张三丰的踪迹。说明南宋张三丰不是道士,也没到过武当山。

宋朝是道教盛行时期,一旦道教“道法自然观”与张三丰初创十三式相结合,必然会指导着实践。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迎刃而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开始便与百姓日常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使庶民及一部分平民子弟有较多人学机会,比起唐朝放宽了许多,这些有文化的子弟与平民百姓接触机会较多,又有能力把民间流行的一些创新加以提升。在宋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理论方面也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即“理学”与“道学”,这些对平民百姓也都有影响。鲜为人知的这个做豆腐的张三丰在劳动之余,休闲练武时有机会接触这些平民子弟,并将自己实践所得的新招体会,尽数交流、传播,但是毕竟范围极其狭小,其中有心人把老庄、《周易》和道教等方面超出常人的丰富知识,融入社会劳动之余练武健身、较劲使拳的需求之中,把张三丰十三式于1294年正式命名为太极拳十三式。因此,太极拳的产生,不是先有理论后有动作,而是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令人折服的动作,后由传人及广大爱好者的继承实践,不断补充、发展而逐渐完善了理论。一个自称“张三丰”顶师名云游各地习练太极拳的人,把张三丰十三式像种子一样播撒到民间。为了不忘师恩,他便宣扬是张三丰所创。

《道藏辑要》毕集卷六三——六八的“张三丰全集”,系由嘉庆长乙山人李西月重编。《徵异录(祗圆居士)》载曰:“张邋遢,名君实,字铉,一别字玄玄,辽宁懿州人(今阜新),张仲安第五子也……自号容忍三丰子。”《明史·方伎列传八》曰:“张三丰,辽宁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遇,……”。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曰:“张仙,名君实,字全一,辽宁懿州人,别号玄玄,又号保和容忍子,时人又名张邋遢。”以上重要著述均把明代张三丰的名与字和号,连同外号张邋遢都列人其中,但均未谈及明代长驻武当山达二十三年的自号张三丰,真名实姓叫张通。在有关张三丰的许多著作中也未提及张三丰真名,但查现存北京图书馆《太极拳宗谱》(典藏抄本)中,明确指出自号张三丰的身世“三丰先生姓张,名通,字君实,又字全一,亦字铉一,……自号三丰居士”。此记载有力地说明了元明张三丰与南宋张三丰姓名虽同,但却不是同一个人。这个有真名实姓的张通,其人化名自号张三丰,让后人造成了极大的错觉。

经研究发现,初步认定南宋张三丰第一代嫡传就是元明时期的张通。张通为了传播师传的“十三式”,便隐去了师父的真实身份,自号张三丰,此人是个道士。武当山道士张三丰,聪慧过人。据《张三丰全集》记载,他“教习道经,过目便晓”,“张三丰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悟性极高”,为了传播其师南宋张三丰的“十三式”,传授过程中又受《老子》“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之论断的启发,遂把最初以对抗性游戏形式出现的“打手”(推手)发展成套路,共114动,命名为“太极拳十三式”。张三丰在授徒过程中,为使其徒便于领会动作要领,将其师“十三式”编为“十三式歌”。歌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武当山张三丰为隐其师宋张三丰出身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身份,为代师传艺制造了很多神话,诸如“鹊蛇斗”、“夜梦玄帝授技”和“死而复生”等多种假说,来转移其师的真实身份,树立自己代师传艺的威信。但起初传授内容仍延袭其师南宋张三丰的“十三式”。此人便是“十三式”承上启下的重要传人。

这个顶师名的张三丰(峰),先到道教发源地四川鹤鸣山修道数年,至今还留有张三丰,“沽酒临邛入翠微,穿崖客负白云归;逍遥廿四仙人洞,石鹤欣然嘯且飞”的诗句。1294年把《云水集》中有其“悠悠歌”,歌曰;“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不断波。倒不如携琴整笠蓑,东走蓬莱唱道歌”。《道统源流志》载称:“张三丰好道喜剑”。另有《三丰全集·刀尺赋》,其歌曰:“……刀一尺,遍天涯,四海为家却无家”。由此可看出此人会武,精刀剑,在四十八岁之前还没有收徒传播其师的“十三式”,始才自责“空消磨”。此人多年在山东,曾想东走蓬莱,最后收徒,于洪武二年(1369年)落足武当山。据《明·道藏》之《逍遥墟经篇》记载,“张三丰人武当居二十三年,又拜玄帝于天柱峰”,开始收徒在道家内部秘传“十三式”,自己结草庐于展旗北峰居之。命其徒邱元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其高徒被后人尊称为四仙。

武当山是道家圣地,道家文化积淀丰厚,道家哲理也成了太极拳发展的理论基础,太极一词首出于道家典籍《庄子》。《庄子》曰:“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太极系指空间最高极限,把“十三式”定名为“太极拳十三式”,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改变了宋初创时以对抗性游戏的形式出现的“十三式”,以“十三式”为核心发展成套路,其中吸收了老子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理论,使套路演练柔和、缓慢、连贯、圆活,明显区别了少林拳的刚爆劲力的演练风格,形成了“南武当北少林”风格各异的两大流派。可以说,元明的张三丰是内家拳的中兴者,集大成者。

张三丰除收“四仙”为徒之外,据宋远桥记载,与张松溪同上武当山习拳的同行者有俞莲舟、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等多人,他们也多有传人。作为“四仙”之一的刘古泉曾收徒“孙十三老”。孙十三老之名用的是“假借字”,是用寓意的代体字命名的,把表面的文字引申成另一种意思,故取“孙”姓,“十三”则指的是张三丰十三式。“老”指“老子”,表明拳理之源在老子,故名“孙十三老”(后随师至山西,又名云游道人)。其人在武当山时曾代师传张松溪十三式,后随师刘古泉到山西古绛州,在三官庙(又称葫芦庙)传艺给王宗岳。

其徒王宗岳,字林桢,生于“明嘉靖、隆庆或万历年间”,与林元化的考证和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相吻合,《清史稿》卷五百五和《列传》二百九十二中载曰:“内家者,起于宋武当道士张三峰……其后流传于秦晋间,至明中叶,王宗岳为最著”。许多记载都说是清乾隆人,此说不实,以讹传讹。其误传源于1935年唐豪著作的《王宗岳考》,他把清乾隆时期枪术家王学定于1791年著述的《阴符枪谱》,以佚名氏之序言对作者王学定的赞誉,以偷梁换柱的方式替换成“山右王宗岳”,使时空逆转了两个多世纪,把明代人王宗岳拉到了清乾隆末年。内蒙古师范学院武术名家刘恩寿也有此书,他曾听温敬铭说,王学定不是王宗岳,王宗岳是明代人,于1606年逝世。1919年创孙氏太极拳的孙禄堂,在其《太极拳学》自序中说:“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山西王宗岳先生论文详矣”。

王宗岳,山西太榖县小王庄人,拜师“云游道人”(其师刘古泉得张三丰真传)。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收蒋发为徒。据赵堡太极拳(和氏)抄本记载太极拳是武当山张三丰所创,经云游道人数传至山西王宗岳,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发又传赵堡镇与陈家沟”。经刘晔挺多年到王宗岳出生地实地考证,“王宗岳,字林祯”,于明嘉靖四年(1525出)出生于山西绛州府(今新绛州)。卒年是万历丙午年,即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王宗岳解张三丰著《太极拳经》末后附语云:“以上系张三丰祖师所传,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