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陈家沟无关的太极拳述列

 願隨身 2014-09-23

与陈家沟无关的太极拳述列

作者:李万斌

与陈家沟无关的太极拳述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正像发生在民国初年的“宋书铭事件”,不是子乌虚有的杜撰,而是真实存在的武林往事一样。不管宋书铭多么神龙见首不见尾,他讲述的历史多么可疑,《宋谱》的文字从文史角度有多少漏洞,但他所传授的拳艺,却是真实存在且确有实效的。如果这不是事实,我们实在想像不出来,当年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这些拳学大佬,有什么理由为一个并不出名的宋书铭当“托儿”,并在以后为推行宋的主张而不遗余力。所以说,视而不见或不予承认是不行的。争论归争论,广大实践者不是没有鉴别力的傻瓜。所以,我以为以宋氏太极拳为代表的众多的源流有序、另有出处的诸家太极拳,还是应实事求是地正视为好,不能因“太极拳起源地挂牌陈家沟”而终结或停滞不前。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认识会不断的深化、提高和更新,从而产生质的飞跃。

一、据《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远桥记:“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余十四代”。“所传太极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俞氏太极功,名日先天拳,亦名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缘余游江南泾县访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余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俞家太极功系唐时李道子所传”。“莲舟与余常与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相往还。后余七人再往武当山拜李祖师未遇,于太和山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三丰盖张松溪、张翠山师也。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炼。余七人在山拜求请益者月余而归。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功之别名也。

宋书铭约生于1840年,清末文人,拳技绝伦,他练的太极拳取“人有三世(即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即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之意,名日“三世七”。因由三十七个拳势组成,又称“三十七势”。民国初年(1912),许禹生(33)偕同武术界享有盛名的纪子修(67)、吴鉴泉(42)、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与古稀之年的宋书铭(72)相会切磋拳技,“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寻丈以外(引自王新午著《太极拳阐宗》)”,获得惨败,遂被折服,钦佩之至,磕头请为弟子。同时,说明宋的太极拳技不是从杨露禅那里学来的(杨氏父子也不承认有宋书铭这个弟子),是出自家传。宋书铭太极拳技高深莫测,技折武术名家的真实事件,至今传颂武林,为习武人所乐道。

二、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讲:“北京的白云观,张三丰曾在那里住过。民国初年,我到白云观遇见一个道士名叫胡玉玺,当时他在北京教太极拳。我问他由什么地方学来的,他说:‘自明朝以后,我们这个观里就经常以此为功课,除去演礼、奏乐、念经之外,拿太极拳作为运动的方法。’他也重复地讲:‘欲大成者化功也,欲小成者武事也。’他还解释说:‘太极拳是备而不用的,不是拿它去提倡宗教,道教是以长寿为主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白云观安声运道长称此为原始太极拳,属道家拳术。历代道长视其为珍宝,秘不外传。他是道家清微派第十五代“志”字辈传人,时已近九十高龄。他自幼从师白云观崔理真道长,后又从学高虎臣道长。经二位大师的教诲,安道长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继承了道家太极拳的真谛和绝技,为不使之失传,安道长愿将原始太极拳贡献出来。

该拳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重在实用。走架开合蓄发,外导内引,练到一定火候,则可筑基成真,内气循任督二脉周天运行。除拳法外,还有太极针、如意、吕祖纯阳剑、盘龙棍、太极八卦反手钩等等。拳械俱备,风格独特。

此拳相传轩辕皇帝根据蛇鹊相斗所创,拳谱记载:“皇帝偶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连;鹊攻中,首尾援。皇帝见到非偶然,从此留下太极拳。”后经张三丰真人及其他道长精心提炼,按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道家拳法。共分动静快慢四部分。

三、吴图南先生在同一书中,接着又讲道:“我曾到西安、宝鸡进行过调查走访。那时候,许多老百姓的传说和文人墨客的谈论,都提到张三丰。之后有个西安人叫王宗的,号宗岳,是个读书人,喜欢游山玩水。他到宝鸡金台观跟一位道士学的太极拳。这位道士就是张三丰的徒弟。”故有些记载说:“三丰之后有王宗者。我到过宝鸡几次,看到那里的道士还会练,但由什么时候,又由哪位道士传给王宗岳,因为道观里没有记载可查,至今仍是个空白,有待今后研究考证了。但确信王宗岳是一位博览古今的饱学之士,而且对张三丰留传下来的太极拳练得很好。”

吕树发先生毕生酷爱武术,自1984年起,多年从事陕西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又长期工作、生活在宝鸡。故从他本人掌握的有关史料和了解的情况,在《武当》2009年第3期上发表了专文《从张三丰在宝鸡的踪迹看其与太极拳的关系》。他认为,“宝鸡乃张三丰的第二故乡”,“张三丰创太极拳史有佐证”。从宝鸡的史料得知,张三丰曾于1281年至1293(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至三十年)在陇县龙门洞修炼,并留诗数篇——“长剑一杯酒,禹楼万里心”就是其中一句。

座落在宝鸡市区北坡的金台观,系张三丰的第一修炼道观。此观建于元末明初,大约应在1330年至1340年。《陕西通志》载,永乐间,三丰遇青少年时期的生员张恪(1414年明代解元)于周公庙(岐山县)朝阳洞。由此可知,此时张三丰肯定在宝鸡地区。还有,史载张三丰曾在宝鸡的磨性山、钓鱼台,扶凤的景福宫,岐山的五丈原等处也留有足迹。这样可以推断张三丰自1281年至1400年,常在宝鸡地区活动,历时百余年。尽管张三丰乃云游道人,四海为家,但可以看出他的大半生活跃在宝鸡这块热土,难怪不少史志称“张三丰为宝鸡人”。就连明天顺六年(1463)立石,现存于宝鸡金台观的张三丰遗迹记石碑也称“真仙陕西宝鸡人”。可以说,宝鸡是张三丰的第二故乡。

张三丰乃道家的前辈,史无争议。道家所炼的内丹,也就是吐纳术、导引术,其意在修炼健身长寿之法。从宝鸡陇县龙门洞张三丰的留诗“长剑一杯酒,禹楼万里心”可以看出,他是会武功的。龙门洞系道教全真派创始人邱处机修炼的道观。现存于龙门洞的一个直径约40厘米,重约40公斤的石球,据考系邱处机、张三丰当年练功的用具。金台观三孔练功洞及石碑,也反映出张三丰是习练武功的。其中,以万历三十九年(1611),知县朱炳然刻石诗云:“宝鸡金台观乃张三丰修真处。三丰九节杖、混元衣在焉。寻真何处觅层城,观起金台接太清。鸠杖尚留九节在,霞衣犹见五铢轻。闻目野鹤亦自适,流水桃花空复情。歌罢怀仙一长啸,昔阳红照万山明。”另有一碑为范宗镇《仙师张三丰洞》题咏“九节苍藤杖还在”之句。这些器具充分说明他是习练武功的。记石碑载:“见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时人已异之。”在周公庙朝阳洞,生员张恪见三丰出行踏雪无痕等,足显武术练家卧如弓、坐如钟、行如风的风采。

四、《武当》杂志2003年第8期发表了由华玄子传授、任赵恩整理、武启明绘图的《先天太极拳》一文,认为先天太极拳源于老子,不过当时没有“太极拳”这个名称,“太极拳”的名称是后人所定。老子《道德经》的“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强,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思想,是太极拳的指导思想,是太极拳心法之纲领。老子创立太极拳,后传关尹喜,关尹喜传列子,列子传庄子,以后代有传人。显名者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葛洪、陶弘景,唐宋时的许宣平、李道子、吕洞宾、陈抟等。元明时期,张三丰老祖将太极拳集大成而发扬光大,开创武当派,此后太极拳渐渐普及开来,产生众多流派。

五、1985年,武当山发现嫡传张三丰太极拳,传出者为武当山在庙道人朱诚德。朱是龙门派第二十四代,河南密县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时年87岁。朱之师金宗成,龙门二十三代,湖北房县人,清光绪甲申十年(1884)生。1948年羽化。朱之师爷王理阳,龙门第二十二代,山东人,清嘉靖辛未十六年(1811)生,1943年羽化。王理阳之师为吕至正。并附有张三丰式太极拳照。

六、北京吴鉴泉老先生演练的京都独一无二的武当派太极拳术。他的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刀别具风格。吴老家境贫寒,自幼体弱多病。29岁时在济南游千佛山,在法源寺巧遇拳术高超的老道苏真人,便多方恳求执弟子礼。苏真人见他求学心诚,就同意了。从师以后,吴老学会了武当派太极拳小架子一0八式、八方太极拳门四式、龙凤太极剑八十二式及八步转环太极刀六十五式。

《精武》杂志1989年第6期,发表了吴鉴泉示范、张凯整理的《武当太极实战对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为翔实地展示了这一太极拳的风格与特点。

七、《武魂》1986年第4期发表有崇秀珍等撰写的《稀世秘传内家拳法武当太极》一文。其编前语写道:“武当太极,又称张氏太极,相传为张三丰所创。……北京崇文焕先生习此拳悟悉较深。”

八、玄门太极拳,有位四川峨嵋山老者东游宁波,在梅山传授,由浙江已故陈伟良所传。

九、《少林与太极》2000年第5期和《武魂》杂志2007年第11期,均发表过由阳玄真人示演迟君子、宁秋离等撰文的《玄门太极拳》情况。其中讲,武当山道教玄门太极拳,系武当山祖师张三丰和历代先师在道教内秘传玄门之功夫,是1948年湖北襄阳解放时,在谷城县由阳玄大师之父彭兴正(外号“一条”)亲自传授。曾历经11年苦寻,天道酬勤,终于在古襄阳(今襄樊市)找到武当玄门一条道长的独生女儿彭玉芳老人。自此,历史悠久,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武当太极118品”,在尘封半个多世纪后,终于掀起了她神秘的盖头。

一条道长是武当玄门第十一代掌门,师法武当山玄门第十代传人牛怪种。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当时有关部门的某些规定还俗,落脚于襄阳府米公祠(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故里)附近,1970年仙逝。一条道长的女儿彭玉芳老太,道号阳玄。她的母亲一正道长原在四川峨嵋出家,还俗后回到襄阳府,仙逝时高龄98岁。

作者迟君子和宁秋离曾拜师一正大师学艺,一正大师仙逝后,又追随阳玄师父多年,曾在《少林与太极》杂志连载介绍襄樊的武当玄门太极拳。彭玉芳老人,时年75岁,养生得法,精神矍铄,面色红润,现任襄樊老年大学武当太极教师。她在古稀之年,深明大义,破除门规,将世代秘不外传的家传玄门绝艺披露于世。

(10)《精武》杂志2003年第8期和2004年第9期均发表过由武华彦撰文、张熙耕演练的“终南山太极拳”的情况,说终南山太极拳,全称终南山返还太极拳。相传它起源于陕西终南山。终南山属秦岭支脉,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有许多道教胜地,历代的道士和隐者在此研习太极术(太极拳的前身)。元朝的道士“火龙真人”贾得升是终南山返还太极拳的始祖。元末明初的道士张三丰向“火龙真人”学习了道家拳法,又进行提炼升华,在武当山创编了独特的拳技功法,成为终南山返还太极拳南派鼻祖。此拳又经各代道长逐步扩充,形成一套完整的修炼体系,成为道家太极拳的主要代表之一。为了纪念道教中兴之主张三丰,后人就将此拳正式定名为“武当三丰原式太极拳”。该拳具有先天返后天的功能,因此而得名。此拳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鼻祖高虎臣,曾任清末慈禧时期的宫廷侍卫,后入终南山修道,号称紫霞真人。

“紫霞真人”高仙原名高虎臣(1816-1952),陕西西安人氏。是清末民初武林中的传奇人物。他在故乡学会终南山返还太极拳后,走南闯北,技艺大增,清末曾任宫廷侍卫。八国联军攻打京城的时候,高虎臣重归江湖,成为云游道士,将终南山返还太极拳传至北方。1911年初,他在东北军将领许兰洲的家中结识了八极拳名师李书文,二人成为好友。1927年,他在天津将霍殿阁、霍庆云引荐给溥仪,为八极拳在东北的广泛传播起了“搭桥”的作用。为了将终南山返还太极拳和医药知识传下去,有个最佳继承人,1901年,高虎臣在辽宁的医巫闾山收14岁的张道成为道童,让张道成长期随侍自己学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道成(18871987)的家乡在辽宁省新民县。他精明能干,很得高道长的欢心,因此学到了终南山返还太极拳的全部功法。张道成往来于医巫闾山、千山、崂山、太清宫等地,在沈阳收张熙耕为关门弟子,传给他全部武功、药功和丹功。道教太极拳的历史源远流长,传人之间大多口传身授。其基本动作有单操手、对练手、推手(揉手)、十三式、四十八法秘技、一百单八式、劈太极、太极神扑及各类长短软硬器械套路,辅助练习有开弓、劈板、叼球、靠桩等。另外,还有丹功修炼和药功调理等秘法。本拳所含功法适合不同年龄和层次的人练习,具有护身、健身和修身的作用。

(11)杭州西湖区葛岭抱朴道院孔云鹏在《武当》杂志1993年第1期上发表了“玄门稀世秘传八卦太极拳”,讲杭州抱朴道院寮房王诚显道长专擅斯技。

(12)据北京体院出版社1991年版郝心莲编著《中华武术实用百科》308页载:霍氏太极拳,相传为清初顺治年间,一姓霍的老道(佚名)所传。因拳式和风格特点与太极拳不同,后来便称为“霍氏太极拳”。由河北省南宫县人氏侯永祥(现在太原市邮电医院工作)自幼跟其舅父学霍氏太极拳至今。该拳架式短小,动作紧凑,快速有力,以刚济柔,刚柔相济,技击性强,并结合气功和利用气力合一的原理,形于外力,长于内劲,以小胜大,以柔克刚。

此外,还有霍氏太极气功、静功、动功等功法。练功要诀为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虚领顶劲、敛神聚气、用意不用力等。

(13)流传于邯郸东部的魏县、广平、曲周和鸡泽县的“顾式太极拳(也有称卢式的)。经多方考证,此拳为清初游道顾殿一所传,顾氏传拳于魏县小户村刘丙,刘丙传邻村杨老凤,杨老凤传广平县卢董村陈华,陈华传东村卢鸣金,卢呜金的主要传人是曲周县白寨村张奇,张奇传子张明芹(是为第七代),继承张明芹衣钵者为曲周县霍桥乡张厂村的张斌,张斌传鸡泽县双塔镇的刘登信(此传承关系采自刘登信所著((武当顾式太极拳》一书)。此外卢式太极还有家族传人至今。

(14)在浙江省流行的还有神功太极(32)、太极八式(八势)、龙云刚柔太极拳(一路48歌诀、二路52歌诀)、十三式太极拳(即十三个势名)、圆式气功太极拳(95)、三十六式太极拳、五行太极拳(48)等等。

(15)《武当》杂志2005年第10期发表了王小龙“武当龙门太极拳谱”一文,文章说龙门太极拳又名子午太极拳,教内称之为傅拳。是一个源出于道家的古老太极拳套路,据传为明末清初道家龙门派第六代传人傅山先生所创。

傅山,字青主,别号侨黄,山西省阳曲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世寿七十九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和反清志士。傅山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工于诗文,擅长书画,精通医学,在内功和武术方面也有极深的造诣,可谓是博学多艺,文武全才。明亡以后,傅山隐迹道门,拜山西省寿阳县五峰山龙池观道士“还阳真人”郭静中为师学道,是道家龙门派第十六代“真”字辈弟子,道名“真山”,号“朱衣道人”。交游同道,足遍大江南北,名为访师求道,实是依道栖身,联络志士,为反清复明大业而奔波。傅拳则是其隐迹道门时,以道门留传的太极拳功为基础,博采众家之长,融会丹道而创立的卓然自成一体的内功拳种。

(16)《武魂》1987年第5期载陈其义整理《武当太极拳古传歌诀》(裴锡荣《武当武功》一书亦有载,并有武当太极拳八路,计一百零八式歌诀和图解)。该拳谱为武当派名师黄百家和武当道总徐本善所传。其武当太极古传总歌日:武当拳,有渊源,武当道士传在前,张松溪、黄百家、武当道总徐本善,九宫先(九宫八卦掌),修道传艺武当山,尊道藏,立真传,黄庭真髓是为先。武当山,有嫡传,首称武当内家拳。向丙丁(2r),背壬癸(北方),水火相济炼真元。太极拳,式十三。拥捋挤采捌,左顾右盼肘靠伴。中定体,基础天,十三总式太极拳。

裴锡荣在其著《武当太极拳与盘手20法》之“武当太极拳之渊源”中讲到:

徐本善(18601932)号伟樵,武当山道总。清光绪皇帝封其为“乾乙真人”。徐本善武艺高强,精通武当拳种,继承了张三丰的“八门五手十三势太极拳”和“武当盘手法”及“武当剑法”等拳械。

1929年杭州全国擂台赛时,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派副裁判长傅剑秋去武当山调查考证。当时我作为傅剑秋的门徒一同前往武当山。一路上披荆斩棘,遇匪交锋,历尽艰辛,到了武当山紫霄宫,受到徐本善道总热情礼待。徐道总与傅剑秋老师谈经论武,相谈甚欢,二人以武会友方式,作了武艺交流,最后,傅剑秋老师拜在徐道总门下学习了武当太极拳和剑法以及盘手法等拳械。傅剑秋老师向徐道总询及“八门”“五手”“十三势”的涵义时,徐道总告以八门为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五手为金、水、木、火、土。十三势为棚、捋、挤、按、采、捌、肘、靠、左顾、右盼、中定及前进、后退。所谓“八门”,即练拳时走八卦的八门方向;“五手”是练功时手法上表现五行金、水、木、火、土。在徐道总协助下,我们翻阅了武当山收藏的《云水集》载有:“八门五手云龙手,身背宝剑唱道歌;归隐岩下修道业,太极阴阳奥无边。”

我们在武当山学习武当拳械及调查考证后,带回来一些资料,除交李景林副馆长外,尚留有少数资料保存至今。当时,李景林副馆长召集了杨澄甫、孙禄堂、杜心武、刘百川、高振东、黄文叔、褚桂亭、王芗斋、张兆东等武术名家作了研究,把该“武当拳”命名为“武当太极拳”。研究后拍了集体团体照片保存至今。当时,各派“太极拳”风行全国,而“武当太极拳”还是新的发现,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够成熟,所以未能得到广泛传播。

(17)《武当》19862期载有《万籁声演练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图解》。万籁声先生介绍说:在19821210日下午,国家体委举行“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请到会武术同仁,作武术观摩表演,我除表演了武当少林拳外,又表演了武当正宗的张三丰太极拳。我固非太极本门,可是这所谓太极的老架子,到是落在我的手上。经过这次表演,人们才看到原来张式太极拳的一条老根,还在人间。此原本的张式太极,传人河北沧州六合门的刘德宽,刘传赵鑫洲,赵传于我。万老还特留词一首。词日:

“武当武术数三丰,当之不愧是武宗;徽宗之时常出现,显于元末又明初;说来二百五六十,这个岁数不为多;刘师爷爷与同年,修真之人天长久;炼精化熏是科学,无人指诀言马肿;少见多怪说无人,偌大武当太和宫;千秋万代变不了,劝尔小辈少哕嗦。”

(18)武当金蝉派犹龙太极拳,又名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拳、七星太极拳。是武当拳的流派之一。亦叫龙形太极拳。

据传,该拳是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根据易经太极阴阳变化的理论,观看蛇鹊之战之后,以蛇缠鹊啄开合之机,蛇行鹊辗转飞腾之意,而悟出此拳。

清光绪年间,武当山道人裴远臣(道号元辰)传清端王府司新三,司传外甥张振之(18941970)。张在东北沈阳期间,被当地武术界老前辈曲朝禄、吴宝昌所发现。张传张鸿逵、阎行庄、曲朝禄、周文涛、王逸樵、熊春懋。19845月在天津传统武术表演赛中,王逸樵作为特邀代表,在大会上表演了该拳的一部分,这是该拳首次在公开场合露面。

该派不提倡太极推手的训练过程。张振之先生则反对推手的练习,一生中没有练习过推手。该拳动手交战时,出手不见手,拳到身要拥,动之不见其形,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大无外,小无内,一钢不折,其锐无比,其转无间,见隙而入。平常练功时,老师注重拆拳喂招、引手领招之练习。要求彼发我接,我发彼接,待懂劲之后,设假象假招引手领招。练之纯熟,即无一定招式,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完全是随机应变,顺其自然。动手交战时,心意气力四者无可缺一。心到则意到,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力到。一动全动,一发全发,周身一家。静如处女,形如捕鼠之猫,行之猛虎下山,动之雷鸣闪电。行门踩步,走奇踏中。发手放劲如角弓反张,噢手管步如磁石吸铁,一抬即缠,一发即弹。出手见红,一抬手见高低。

(19)1933年版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载:“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曰: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20)《少林与太极》杂志2005年第11期发表了游明生赵蓉二位先生的“武当秘传松溪太极拳”一文。文中讲,松溪太极拳又称武当南派太极拳,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内家拳术,是明代技击高手张松溪及其传人在继承武当内家拳的基础上,吸收了长江流域僧、岳、杜、赵、洪、慧、智、化八门精华编创而成的一种风格十分独特的内家拳术。其动作古朴无华,技击性极强,打中有拿,拿中有跌,一招一势极重攻防。

(21)《武当》1987年第一期载有刘会峙先生《武当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及特点》一文,其中述及赵堡太极一支传递关系是,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邢喜怀——张初臣——陈敬伯——张宗禹——张彦——张应昌——张汶——张金梅——张敬之——侯春秀——刘会峙等,至此共为十四代。

(22)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为清朝光绪年间由甘凤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需霖)传给李瑞东,亦是内家拳中内容丰富的一派武当太极拳。

(23)《武当》1992年第4期发表了云海仙先生的《武当太极拳一代宗师梁小天》一文。其讲梁师小天(l8931969),名兆瑛,字焕如,号小天。祖居山西,后迁北京,继而定居天津,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实业学府。梁师自幼喜爱武功和书画。“武当正宗太极拳”为梁氏世代家传(经王宗岳先师传至西北),梁师小天为第四代传人。梁家之拳及其太极推手风格与今各家截然不同,其健身与攻防诀秘有独到之处。另有“太极桩”和十三式单练套路,器械有武当太极剑、刀、枪、棍等。梁师尽承真传。

1953年,国家兴修大伙房水库,梁小天被中央水利部派往抚顺,任顾问工程师。在抚顺利用公园阔地首先开展起群众性太极拳活动,先后有武术爱好者十数人投拜门下学文习武。自1957年到十年动乱前的历次省市武术比赛,梁师多次被聘为太极拳裁判长、副总裁判长或总裁判长(年逾古稀参与仲裁,少有先例)1959年,抚顺市成立“武术协会”,被市体委聘为副主席。

梁小天早年在天津与周恩来相识。抗战时期,曾以自己的身世,掩护和协助敌后工作人员,并通过他们把自己的独生子梁方送往延安抗大投身革命。

梁师于“十年动乱”遭不幸。传文授武被视为“反革命活动”。红卫兵抄家,抄出收藏的书画文物,和周恩来、刘少奇、傅作义的书信。其中,刘少奇的信竟成了致命的“罪证”受尽屈辱。盛怒之下,卧病难支,于l96912月离开人世,终年76岁。

附梁师小天早年所谈太极拳的传与失考历史之传颂:“太极拳始创于老子,阐发太极拳之玄微与精妙,以为修身养性之本源,由武而术,由术而道,以达其长生,经历有年,渐渐遗失斯拳之原质,或断或续,走人旁门者甚多。至北宋徽宗时,有张三丰法师者,悲太极拳之遗失,坚志欲分宗抒理,广集遗传,截伪续真,拾整补漏,智感灵通,参悟开发,豁然精纯,得其诀秘,总其大成,足迹四海,理解真伪,以传后世,我民族之健康有所斯敕也。”

(24)柳州《南国今报》20061O9日报道有《玉门道家太极拳简介》,说民间秘传玉门道家太极拳系道家秘传拳法,历代于道家单线承传,幸有清末民初俗家道人玉恒宝前辈有缘得以承传此技,才使这一宝贵遗产至今仍能完整保存下来。据传,此拳是张三丰原传太极十三势派生出来的一个支派,与现今社会上传的各式太极拳有所区别。在招式练法和要领内涵上保留着古拳风貌,劲力刚柔相济,绵里藏针,势有章法,形有意境,动态优美,力感传神。本拳内炼丹田,外练五弓,拳功一体,注重实战,分三层进境,四种练法。精熟后,八劲饱满,弹抖爆发,劲烈刚猛,击人可穿透筋骨,伤及五脏。演练时形神俱备,阴阳相融,身舒神安,体现出“大练如龙缠,小练如蛇行,静练如蠕动,快练如雷霆”的独特风格和内蕴。

(25)《武当》杂志2000年第2期发表了由段智明传授,雷勇、邹帆整理的《昆仑太极拳》一文。据该文讲,昆仑太极拳,传说是由武当山张三丰所创。昆仑太极在近代的承传中,由于复杂原因,各代传人也未向后人告知张三丰以后历代传人的情况,故也无什么依据可证实昆仑太极就是张三丰直接所传之太极。或许只是张三丰门下弟子所创,言祖不言师,就归在张三丰太极拳体系中而已。总之,此门真实的源头尚待考证。

据其师钟建华告知,昆仑太极拳最早由新疆传到上海。在新疆乌鲁木齐有一位叫堤克鲁·呼图克图的红教大活佛,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云游至上海,与北洋军阀吴佩孚的贴甲护卫智立禅师相遇(智立禅师当时还未出家当和尚,俗名叫王智立),二人以武会友结成相知,活佛遂将密传的昆仑太极拳传授给了智立禅师。

1930年,智立禅师由上海到江苏无锡,将昆仑太极拳传授给结义兄弟吴佩孚的又一贴甲护卫江正南和我师钟建华(我师钟建华,又名钟德洋)。江正南乃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奉节国术馆长,钟建华则是重庆国民党内二警武术教官。

(26)胡绍和先生《武当太极拳概述》一文,介绍有武当三清正道正宗秘传“三丰太极拳”。根据《武当秘鉴》作者严嘉康(16951786,清朝大臣后裔,为免杀身之祸,曾隐武当山为道)手记整理藏书八册。其第五册论拳经拳谱里记载有祖师张三丰创太极拳三十六式。后历经三代弟子,武当山南极宫尚宝真人秦峰增为五十四式,五代南极宫天礼真人纪芳谱增为七十四式,六代武当山上清观智轩真人钱强增为八十八式,七代武当山玉虚宫玄武真人陈敬儒发展为一百零八式(附有拳谱动作名称)1929年,武当山南岩宫丰慧道长杨再新得秘藏武当宗谱和武当秘鉴,身怀绝技,还俗下山,始将武当张三丰太极拳公诸于世。

(27)又有杨春编著,张兴洲传授之《道门秘传武当张祖太极拳》一书介绍:武当张祖太极拳原属道门秘练之拳法,是一支直接承传于武当道门的太极门派。他的传承情况是,第一代张三丰祖师,第二代邱元靖,刘古泉道人,第三代赵太斌道人,第四代元虚子道人,第五代陈玄月道人,第六代艾莲池道人,第七代李凤祥道人,第八代尚道明道人,第九代顾殿一,陈荫昌道人,第十代明道人,第十一代徐本善、张鹤亭道人,第十二代张其发、虚无子道人,第十三代张兴洲、黄守业居士,第十四代赵峰、杨春等。

(28)更有陈占奎所著《张三丰太极拳》,道人刘嗣传所著《武当张三丰太极拳》,以及中国书店版张通述《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等书,都有较为翔实的太极拳传承内容。

(29)河南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所载之太极拳,由明朝时期的千载寺博公道长李春茂而始,随之,太极拳便在唐村及李氏家族世代相传,至今,唐村、赵堡一带也称太极软十三。

(30)据《华山道教》载:张三丰将他的太极拳传于孙碧云。孙碧云为冯翊(今陕西大荔)人,13岁入华山为道±,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太祖朱元璋召孙碧云至南京,住朝天宫,赐衣问“三教优劣”。永乐初,住持武当山南岩宫。明成祖召孙碧云人京并赐诗,永乐十一年(1412),敕授道司右正一。孙碧云致力于弘扬教门,将太极发扬光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华山华岳庙西城村孟氏第56代后裔孟希宇得自真传,身怀绝技,将祖传的“丰盛源”盐店生意做得格外红火,遍及三秦,盐队由镖师押运。王小聪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镖师,往来于晋陕之间,在承办盐务采购之余,将所学太极拳传于山西盐行同道。

王小聪,乃华阴西王堡人,少时就在西城子学艺,师从孟贞太,艺成,以镖师首领押运盐为生,往来于晋陕之间,将华山太极武术传播四方,威名远扬。后改名王宗岳,被奉为“神拳”。其所著《太极拳谱》在清咸丰年问,由时任河南舞阳县令的武澄清发现,作为太极拳文化的经典概括而享誉天下。由于王宗岳的引领,乡人多有尚武之风,于太极拳术亦代有传人。西王堡流传至今的“血故事”,充分体现了王宗岳所秉承的尚武精神。民国时期,其后裔王连芳继承家传,为著名镖师,押镖而行,走镖于山东、山西、陕西之间。新中国成立后,王连芳应政府所托,在岳庙中学、华山中学和敷水中学为师生传授太极拳和推手散打,名重一时。他所说的拳理“长打短,手上软,短打长,脚上忙”,“高捧低压,里钩外挎”,“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通俗易懂,实战性强,深得师生喜爱。

岳西村旁的宗岳庙,相传为,感谢王孟先辈拳师在武术上的卓越贡献,其后人立碑纪念,以尽对华山太极武术前贤的虔诚之情。庙内现在仍残留练拳、格斗壁画,可惜功法口诀已不复存。20054月,宗岳神庙碑在岳西村发掘出土,该碑为明朝天启元年所立,凿凿有据,太极拳渊源纷说之谜始见端倪。

(31)除上述诸派太极之外,尚有《少林延寿法》一书所载之“少林综合太极拳”。其介绍说,少林太极拳是宋代福仁高僧模仿其他太极门派动作,结合少林心意拳、柔拳、莲花拳而创编的,与太极拳形态、动作相似的一个拳种。其特点是形柔内含刚,意主而潜力,静松双兼固。无论老少,体强体弱都可练习少林太极拳,日久能延年益寿。

其练法歌诀头诀曰:“太极头上悬,自然须吊顶,下颏向里收,眼随全身走,舌卷项上腭,眉中颜面静,从容皆自然,口合目微缝,神态仿禅仙,松静力集中。”身诀曰:“身立稳中正,腾翻腰背功,支上半架山,下重静中松,回转放两腿,不可用力绷,身法重腰背,主宰一身灵。”手诀日:“少林太极形花手,五枚花瓣任放收,推手意先手后随,非曲非直掌心空,移身善用十字手,变势双手膝上停。用意不用力,拳到似柔风,行动如抽丝,拳落像风影。”足诀曰:“抬足柔而轻,落脚不响声,轻身脚为轴,收足活而松,足为人之根,稳固中求精。”步诀曰:“起步节要松,迈步如猫行,步步要均匀,轻灵柔而灵,独脚负重心,虚实要分明。弓步像弓莫费力,摆脚弹脚需要轻。虚步足跟要离地,单岔就像幼猫醒。进退插跳侧歇步,移变需求轻松静。”一路少林太极拳古拳谱曰:“达摩传下太极拳,一路起落势如仙。长灯辉煌碧浊洞,招招势势似舞演。起势先使括边炮,太白金星摘心拳。轻身架云雾中旋,幼猫上前观金山。嫦娥挽绸两侧舞,怀抱明月光闪闪。若有妖魔来作怪,心意括边炮震天。白鹤亮翅柔如棉,十字插手似绕线。手分上下鸡独立,白马分鬃瞎扶船。鹞子翻身秀婵娟,梅鹿卧枕如躺绵。雾中苏醒静幽幽,双手散云垂两边。仿佛梦中作一战,静中乐极心颜欢。”动作名称为:括边炮,控心掌,转身顶云,上步七星,单鞭,怀中抱月,当头炮,白鹤亮翅,十字手,金鸡独立,白马分鬃,鹞子翻身,童子抱观音,左右供佛。

二路少林太极拳谱曰:“二路太极炼身心,仙童进山拜观音。金砂飞掌旋乾坤,海底捞月挂龙门。白鹤亮翅观四面,为防山患关铁门。十字通臂左右打,雄狮张口咬恶人。偶遇猛虎闪单岔,恶虎难伤超艺君。乘机再上七星步,肩挑上鞭向前奔。紧迫白猴把墙上,双枪一扎猿束身。再施黄忠两支箭,左右开弓准如神。金刚捣臼挤妖魔,二郎担山旋乾坤。仙丹虽然医百病,不及太极练三春。”动作名称为童子拜观音,金砂飞掌,海底捞月,白鹤亮翅,双关铁门,十字通臂,雄狮张口,单岔,大七星,大单鞭,白猿上墙,双枪手,猿猴束身,双弓放箭,金刚捣臼,二郎担山。

 

《武当》2010年第10~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