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拳法综述

 天地任逍遥耶 2021-10-31

武当拳法也称武当內家拳法,它历史悠久,最早来源于道家仙朮养生的动功导引,后因防身和化恶扬善之需演进为武技。但其仙朮养生的动功导引功能仍是其本质内涵。

道家的武技名家,有据可考者是梁武帝(464─549)时的程灵洗,他师承韩拱月,“精太极拳。侯景之乱,惟歙县能保全者,其灵洗之力也”(吴图南国术概论》P54,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到了唐代,有道士许宜平、李道子等,他们将道家武技传播于世。

北宋时期,武当丹士张三峰,精达摩术,且在前代道家武技上深研內修内养,及“以静制动,犯者即仆”之术(清雍正十三年 《宁波府志》),“而参以道家冯一元穴道术三十六手,推阐为长拳七十二路。又据华佗五禽戏原则扩充为十二形……授徒于武当山,是为武当派,北人多尚之,谓之内家拳。”(1933年华曹元著《国术·总论》)内家拳是重內修内养,不重外强外露,因其迥异的风格,遂与少林外家拳形成中华武林另一大武术流派。由于北宋张三峰创内家拳于武当山,故世人又称内家拳为武当内家拳。虽然后来各大名山洞府的道教门派,如华山丶青城丶峨嵋丶崆峒丶天山丶雪山丶千山丶昆仑丶崂山等,衍生了众多不同名称的内家拳法,但理法内涵一以贯之,仍以武当内家拳作为流派之总代表,俗称武当派。

文章图片1

武当山玉虚宫练武者

元明之际,有辽东懿州人张三丰,于67岁时得终南山火龙真人传以太极内丹密诀,洪武初隐居武当面壁潜修,由观蛇鹊相斗,深悟阴阳动静相生相克之太极奥妙,遂在内家拳基础上,翻用外家技击之术,研创岀一派带有道家太极哲理与内丹修炼内涵的拳术派别,后人特称之为太极拳。后来,由宋时传到江南一带的内家拳,由明正德时人张松溪为代表寻根武当,经张三丰授以太极理法,遂撒播江南,世称南派太极拳。张三丰的弟子刘古泉门下再传弟子于嘉靖时隐名传山西太谷县王宗岳(《太极拳源流与发展研究》P216),王宗岳传河南温县赵堡镇蔣发,这一宗太极拳后来在北方一带繁衍,成就了赵堡丶陈式丶杨式丶武式丶吴式丶李式丶郝式等众多太极拳派系分友,作为大的区域流派被后人特称之为北派太极拳。而在武当庙观,由武当道人在道教门中代代相传的,富有阴阳太极五行八卦的各种内家拳法,如太极拳丶太和拳丶太乙五行拳等,被惯称为本山派。本山派也包含明清时期武当道人直接传到民间被一直传承下来未加演变分化的一些拳法。

武当拳法是一个博大的道教武朮体系,从攻防技击上讲,它还包括剑术以及多种器械;从基础功夫训练与动功导引养生二者相合的情况讲,它还有许多动功与静功功法。武当拳因其为内家,故在技击上有着明显与外家不同的技击特征。这些特征分别是:“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思想,后发先至的战术原则,轻灵圆活的技击方法,贵化不贵抗的技击效果。武当拳有以下特点:

文章图片2

早期的武当武术著作

其一、以道理为指导。即以“道”作为拳法的根本指导理论,讲究天地人三才相合,处柔守雌,为无不争。

其二、以养生为宗旨。武当拳法为道教拳法,道教追求生命不死长生久视之术,故其拳法虽有技击之大用,但仍将其作为内丹养生的动功导引功法,既便技击亦不违背养生之理。

其三、以技击为末学。道教崇尚的大道本是天地人三才和谐之学理,拳法虽有技击之大用,当也是用以化恶扬善,非为喜好杀人,故列为末学之列,虽一日不可忘,可百年不一用,非遇困厄而不发。

其四、以道德为门风。武当拳法讲求克己复礼,道德为先,不传匪人,不伤良善。真遇技击对手,提倡和为贵,先让人,后发制人,点到为止而不伤害于人。即便对付歹徒恶棍,必胜的结果是化恶扬善,而非惩恶扬善。

其五、以自然为神韵。武当拳创自道家,所以其拳法的美学原理就是法天丶法地丶法自然。行拳走架圆旋交变,如水之柔,云之飘,龙之腾,虎之躍。达至最高合道境界,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身心处于不可尽言的美的陶醉与享受。

武当拳因是与道教相关的武术技击之术,由于历史上道家重道而不重术,尚道而不尚武,贵养生而薄技击,故拳法的传承不仅非常严格,而且在史志中也多不言及。加之去古颇久,历史传承的湮灭与断代,时至今日,所能发掘认定者或不足万一,有待今后随着新的不断发现,再不断载入史册。

文章图片3

武当武术分解动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