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赋到沧桑句便工——元好问

 老刘tdrhg 2018-05-21


题元遗山集 赵翼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赋到沧桑句便工——元好问

这首诗是清代史学家赵翼写元好问的。元好问,号遗山,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遗山集》就是元好问的诗文集。元好问“身阅”宋金元多朝兴亡,金亡后,编金代文集《中州集》,所以首联就说他集“两朝文献”于一身。

颔联的“周粟”,就是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故事了。元好问入元后,虽然没有饿死,虽然“食周粟”了,但他没有在元朝为官。

“楚弓”,楚人的弓。出自《孔子家语》的一段小典故:楚共王出游,遗失一良弓,从人要寻找,他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弓还在楚人手里,表示心胸豁达。)孔子却认为,楚共王心胸还不大,说:“人遗之,人得之,何楚也?”(弓在天下苍生的手里,意义都一样,心胸更加豁达。)这里的“楚弓”,就是指代金代文献。元好问担心金代文献会因为金亡而失散,所以编成《中州集》,以诗存史。

赋到沧桑句便工——元好问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

元好问不仅编撰文献,还涉猎诗、词、文、小说、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

甲《论诗》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学观念,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他以风雅为宗,要求诗歌回归“正体”。论诗推崇自然,标举清刚雄健。在对唐宋诗的评价中,推尊李杜,对黄庭坚特别是金代效法黄庭坚诗而形成的弊端有所批评。

论诗(之二十二)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赋到沧桑句便工——元好问

“苏黄”,指的就是苏轼、黄庭坚。苏黄在诗坛影响巨大,所以“一波不动万波随”。但是,元好问又认为苏黄诗歌各有缺点——苏诗散文化、议论化,有时候有卖弄才学之嫌。黄庭坚力求新奇,造拗句,押险韵,做硬语,诗风瘦硬峭拔,“夺胎换骨”、“点石成金”增加了苏轼“以才学为诗”的倾向。

元好问的“只知诗到苏黄尽”,承认了苏黄的成就,但又批评了那些“万波”——苏黄的后学者,他们往往没有苏黄的才力,未得其长,先得其短,容易出现一味崇尚奇险、堆砌生典、生硬晦涩、词句雕琢的弊端。所以,元好问这首诗批评的是苏黄诗歌缺点所造成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反映了崇尚自然、雅正,反对险怪、雕琢的诗歌思想。

乙 诗歌

元好问诗歌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

岐阳三首·其二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赋到沧桑句便工——元好问

《尚书》曰:“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蚩尤之时,炼金为兵,割革为甲,始制五兵”。证明蚩尤更善于制造兵器。汉代,已经以“五兵”作为主要兵器统称,不过“五兵”具体指的是哪五种兵器,各文献未达成一致。

“暗秦京”、“萦战骨”、“闻哭声”…如果说前面三联还是在描写国破家亡的惨景,尾联“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则是全诗之魂。作者借助责问上苍,表达了对惨无人道战争的憎恨、对百姓的同情,放射出思想光芒。

元好问的诗,是那个不幸的年代真实的记录,笼罩在全诗的苍凉沉郁,就是笼罩在那个年代的氛围。

“七言律则更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赵翼《瓯北诗话》卷八

“少陵”指自号少陵野老的杜甫。这句说的就是元好问的诗有杜甫沉郁顿挫之感。

此外,元好问的散文众体兼备,亦有“一代宗匠”之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