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保险认知的升级

 傲骨长青 2018-05-21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胡适

没来保险公司之前,对保险的看法有点雾里看花。

几年前,出于理财增值的目的,接触到资产配置的概念,进而了解保险。那时对保险的认知偏理财,知道保险是家庭资产配置的最基础一层,先配置保险,获得风险保障,再考虑理财投资,稳步获得高额投资收益。

日常所说的炒股、买基金等个人投资,都是理财,衡量指标就是投入产出计算,收益率高低决定了投资选择和对象的好与坏。个人投资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资产增值,投出去10000,至少要有10001的收入,否则就不愿意去投。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投资理财的出发点就是要保本赚利息,这也是为什么一有闲钱,大家都愿意自动自愿去做理财投资原因。

而购买保险,直观来看,它简直就是一次消费嘛,支出费用并不能产生收益;因为人身保险赔付的前提条件就是人的生命健康受到损害。生命健康没有受到伤害,对不起,就没有收益。而对于疾病伤痛本能的厌恶,也导致对保险的漠视或者厌恶。行内常说,“保险的设计是违背人性的”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

退一步来看,从理性的经济人,以及家庭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保险就是一个金融工具,和基金、股票、债券、银行存款一样。保险的独特性就是,它是一个基于“大数法则”的杠杆工具,用大多数人的较少的钱赔付给少数的需要很多钱帮忙的人。类似于赌博,让每个人花很少的钱,去撬动风险来临时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钱。

几年前我对保险的理解差不多在这个层面,冷眼旁观,可有可无。我身体一切都好,买个保险不一定理赔,多少买点意外险,有个基本的保障就可以了。

从2017年初进入保险公司以后,特别是到了个险部,保险的角色在我头脑中逐渐在升华,发酵。

面对职场奋斗、经济压力、结婚生子以后的角色转化的压力,保证家庭境遇稳步向上的责任……不管你愿不愿意,准备好没有,这是每个人30岁以后都必须承受的,躲避不掉的。吴伯凡老师说过,认知即痛苦。成长无法避免痛苦,除非让自己变成白痴,或者回到娘肚子里去。

既然痛苦无法逃避,唯有勇敢面对,积极入世并努力做好长远规划。在认清角色定位和承担责任之后,保险就需要每个人的关注和考虑,它是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资产配置。

人吃五谷杂粮,不可能不生病,生老病死乃是生命的必然;医疗在进步,寿命在延长,不管你是健康专家还是运动健将,长远来看100%都会患病和住院。治疗就要花钱,而去过医院的人都会切身感受到高额的检查费和医疗费给人的压力。小病还好,社保和家庭各承担一部分就过去了。但如果很不幸,你的家庭成员甚至就是你自己碰上重大疾病怎么办,收入中断,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父母养老都成了问题。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不就是这个境遇下的真实案例吗?

是做一份家庭保险配置,还是选择面对一病回到解放前的尴尬境遇?

是辛苦工作积攒一笔应对大病的钱,还是选择发挥保险的杠杆作用防患于未然?

是选择保守治疗和只限社保内用药,还是选择最好的治疗,安心的拿住院津贴?

这些理念和认知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我自身的例子来说,有保险的人面对疾病治疗真的不一样;在宝宝看病的时候我就在医生诊断时告诉医生,帮我们做最好的检查,用好的药,我有商业保险,100%报销的。在父母身体不舒服时,我就可以告诉他们,千万别抗,千万别拖,咋们有商业保险,只要住院就能报销,不花钱,赶紧查,赶紧治。我和妻子配置了一定额度的寿险和重疾险后,似乎对待未来、生活和家人有了更多的安心。

下面这段话,是我这几年看到过的,对于保险最好的诠释,我非常喜欢,很深刻,分享给大家。

要不要买保险?

对生活有追求的人来说,每一次消费都是对向往生活的定义。

生活种的一万和万一都很多,生命转瞬即逝,今日在潮头火热地翻涌着的,很容易就变成明日黄花。人生而脆弱,却也生而坚强。

从这个角度看,保险是一种“特权”,第一层看起来是风险让渡,第二层看起来是金融和概率,实质上,是资源交换。

交换的资源是什么?

是对生命权和生存权的争夺,是对孩子的教育权、父母的养老权的争夺,是对财产权的保有和延续……是种种的“人生特权”。

我从不相信,保险就是骗人的这种鬼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