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我妈的化疗已完成四个疗程。 医生、护士、病友(及其亲属),成为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只在医院内发生交集,聊天内容主要围绕“肺癌十万个为什么”。 我们习惯用“*床”“*床女儿/儿子”“护士”“医生”,甚至纯靠刷脸,发起聊天,互相问好,请求帮助。 每次入院能见到那几张老面孔,莫名心安。“大家都在,挺好挺好。” 今儿,和大家聊聊我的医护战友们。
文:燕小六 来源:医学界 1 气场2米8的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H,长波浪气质美女。桶状白大褂穿她身上,腰线自现。 她个头中等。但往那儿一站,腰杆挺得笔直+天鹅颈,气场2米8。尤其是走起来,步伐稳健、袅袅婷婷,BGM可配The Next Episode。 H主任说话轻轻的,黄鹂般的声口。开口前,先是上下唇一抿,嘴角扬起,睫毛扑棱扑棱,然后和你一二三四五六。 她板着面孔、说话不带笑的样子,我就见过一次。 那家患者是位80多的老太太。入院1周,只肯输液、测血糖,坚决不做几个关键性检查。理由就1个:不查出来,我就没毛病,所以不查! 医疗组的年轻医生们轮番地苦口婆心。亲属团从姊妹,到子女,再到孙辈,换着组合地来做思想工作,都铩羽而归。每每聊到一半,病房里尽是老太太“你们对我不好呀”的回声。家属趁着她去上厕所/吃饭的间隙,还得挨个给大家赔不是“老太太脑子不好”。 然后,H主任上场了。 她先静静站着,任老太太花式吐槽自己多委屈,家人多不解风情,经输液“调理”后身体多么壮如牛。 半晌之后,H主任站得像株白杨,双手抱胸,一字一顿开说。 如今回忆,我只能记个梗概。比如,“抗生素使用有疗程。你已经用够日子,不能再用。”“不检查,不知道问题所在,没法后续治疗。疾病也不会自己消失。”“你是想健健康康出去,还是出去两天再回来?” 细细品这话,没啥特别。但彼时,老太太就在H主任的目不转睛、凝视下,从独自坐着,到慢慢倚靠于床头,最后半卧着缩起脖子。 当天下午,老太太做了支气管镜检查。 我在H主任面前崩溃过两回。第二次源于我俩在后续治疗上,有分歧。我想把最好的、最先进的、最贵的办法,给我妈用上。 H主任先由着我说。然后,不急不躁地,一遍遍重复她的主张。 她试图让我清醒,却在收尾时说:“我知道这很难选。如果我家有这样一个病人,估计我也做不了医生了吧。” 一瞬间,我被认同了,被降服了。 这就是治心吧。 2 高颜值医生组 我暗自揣测,H主任挑“小伙伴”,是有入组颜值标准的。 我妈的管床P医生、L医生等菇凉们,都是自带滤镜的白皮。日出前进医院,日落后回家,紫外线都没机会施威,不白不成呀。 尤其是戴上美颜神器——口罩后,眼部特征被无限放大:个顶个的双眼皮、圆眼睛、长睫毛;有小鹿一样的眼神,黑是黑、白是白,单纯、清澈、无辜。(新来的研究生/轮转生/规培生,男男女女,目测也属这款。) 和病友、家属沟通时,TA们的反应略统一。先是视线聚焦在你脸上,点点头+眨巴眨巴眼+嗯嗯。待你说完,TA语调合宜地一一作答。结束时总结一句“好伐?” 作为家属,每次被TA们拎出病房、私聊,我是带着忐忑、紧张、焦虑的。聊着聊着,我会恢复平静、心安。 几次住院观察下来,这群菇凉们是真爱脸红。被一群患者/家属包围、了解病情,TA们答完一圈,脸红了;遇上“坚决不**”的患者,TA们几次劝说未果,急红脸了;陪着H主任查房,若被问“你再确认下”,TA们立马翻资料,脸颊绯红答“恩,确认……” 有一次,我进医生办公室,询问肺癌ABCD。P医生用力合两下眼,没回答。结合前一刻,我从门缝里见她坐在电脑前,半晌没动弹,这状态很像是刚出夜班、脑回路减速。 约莫半分钟后。她“啊……”一长声,脸颊一闪而过地浅红,然后开始回复我。 这算不算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3 风风火火的护士们 护士的工龄能不能一眼辨出? 我的经验是:先看步态。 大步子、快频次、走路生风、后脚跟不拖地的,十有八九是在科里待够年头的“资深护士”。 再有,看TA在病房里忙活的状态。 “资深护士”会:推着一车液体进屋,嗓门清亮地和患友打招呼;遇到静脉细的,拖过凳子,坐下,上身几乎俯趴在床上,慢慢扎;挂上水后,眼睛配合手、调整输液速度,嘴里不歇地加入“病房卧谈吐槽”大会;几个床一起按铃,TA人还在护士站,遥遥一嗓子“*床,听到啦,马上来”。 在病房里,“资深护士”总有几个“老交情”。听TA们互聊,总有种“老父亲/老母亲操碎心”的错觉,“这针要打屁股,很疼的,你忍忍。”“整个胳膊的静脉都找不到,怎么办呀?!”“你回家要听话,好好养!” 再再是,看TA如何应对患者/家属的抱怨。 比如,“这么久才来?输液瓶子早就空掉了!”“扎针怎么这么疼呀?哎哟哟!” “资深护士”会不动声色瘪个嘴/甩个眼/侧个身/耸个肩……。然后,手上麻溜操作,嘴里叨叨:“我就两只手,我也想早点过来!人少怎么办!……你们已经关上阀门了,挺好的。下次你们就稍等一下,忙完肯定马上来,不要急。” (而新上岗的护士,一般就默默地,承受、操作、离开。不多话的。抱抱。) 我妈曾感慨:医生、护士真那么忙? 于是,我邀请妈妈,一起观察护士在本病房内的动作。 9:00,小车进来。 第一床已化疗10次有余,胳膊几乎无从下针。“资深护士”捧着胳膊,上上下下拍了10分钟,“我再找找,争取就一针。”护士碎碎念。 第三床刚扎完针,第一床的第一瓶水已吊完。“资深护士”赶紧小碎步过去,换液。 第五床还没扎下去,第一、二床都要换液了。 10:00,屋里都输上液。护士揉着腰,去下个病房。没两分钟,第一床又按铃,“护士,这瓶掉完了。……” 我目测,这位护士当日负责2个病房。每屋6—7张床,都满员。 若是遇上周末,若人人都没留置管、要现扎针,护士们在每个病房的逗留时间还要增加。 遇到血管“时隐时现”的患者,护士们弓背找半天。谢谢你们啦! 4 “拖后腿”的窗口服务 陪母治病至今,接触的医护是仗义的,能处出感情的。 但!是!每每到医院窗口办理业务,半分钟毁掉好心情。我必须用尽洪荒之力控制自己,不然原地核爆。 而!且!我的经验是:不管去哪家医院,都要做好被窗口怼出一口血的心理准备。 比如:A医院影像科要求我先去窗口付费,再去拿胶质片。 终于排到我了。窗口工作人员说:“这钱,这里不收。” 额,没人告诉我收费窗口还分业务种类的。“那我去哪个窗口?” 工作人员手一扬、一指,迅速地就像赶苍蝇。然后,“你让一让。下一个。” 又比如:在B医院办大病医保。 排了20多分钟长队,窗口工作人员看眼申请单:“这里不办大病医保。” 额,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挤进来咨询时,您可是点过头的。“哪一条队伍能办?” 那只圆润的白手抬起放下。“那边。”就没有然后了。 又又比如,从病理科借标本。 “你要干什么?你怎么知道这里?谁让你来的?”工作人员三连问。 另一位工作人员从抽屉里掏出个本儿,“***登记过。搞什么!什么人都让来借。……” 又又又比如,C医院的付费窗口。男工作人员头都不侧地说:“****,只收现金。” 然后,他一边数着我的钱,一边冲1米远的同事推荐:“某小视频,伐要太搞笑哦,哈哈哈哈哈哈!” 先森,我……我还能怎么办,当然是原谅他喽~但我过不了自己这关,所以还要说两句—— 有人劝我,窗口们每天迎来送往上千人,像复读机一样回答问题,非常容易烦腻。“我们挂着医院胸牌、穿着白大褂去,也被白眼。都习惯了。” 但作为每一次就医体验的起点和终点,窗口服务应该被放在极重要的位置。它是品牌软实力的重要环节,是“门面”。 “改善医疗服务”,喊了好多年。我的切身感受是,医护们被各种规章、原则的鞭子抽着,努力挂住一脸笑,谨言慎行。 但在大多数医院,等候3小时、问诊3分钟,仍是常态。面对面交流如此有限,使得医患信任、谅解难以建立。患者/家属本就游走在炸毛边缘。窗口工作人员只消一个眼神(甚至就是喘口气、发个呆),就能激起患者/家属抱怨无数。 每次我被窗口怼到没脾气,就在心里默念:大(wo)家(ma)都(hai)不(de)容(zhi)易(bing)。 我知道,谁都不会刻意为难谁。那,能不能做些什么,让彼此开开心心每一天? - 完 - 版权所有,如欲转载须在文前以不小于正文黑色字体标清作者和来源,禁止修改正文内容,违者举报。 |
|
来自: 昵称41082923 >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