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智破凶杀案

 江山携手 2018-05-21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他曾拥有Bofors军工厂,主要生产军火;还曾拥有一座钢铁厂。在他的遗嘱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诺贝尔从美国学习技术回来后,在父亲的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对炸药的研究。一天晚上,天气闷热。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汉森,突然在值班室被炸死。诺贝尔闻讯赶到现场。    

    地板上散落着许多被炸碎的厚玻璃片,一个直径很大的玻璃瓶瓶底,一个拴着打了结的钢琴弦的瓶盖。诺贝尔捡起一块碎片闻了闻,有酒精的味道。此外还发现了一块直径十五厘米的石头。现场没有找到可能引发爆炸的硝化甘油,没有火药,没有燃烧过的痕迹。死者躺在床上,脸和胸口扎进了不少的玻璃碎片,满床是血。书架上湿漉漉的,现在还在淌水,地板也湿了一大片。   

   诺贝尔初步推断,汉森是因玻璃瓶爆炸碎片射出致死的,玻璃瓶中装了大量的水。可是,水怎么会爆炸呢?诺贝尔迷惑不解。他叫来了与汉森同时值班的夜班警卫询问情况。   

 “是这样的,诺贝尔先生。”警卫内疚地说,“九点钟左右,艾肯先生加完班回家时,说请我去吃宵夜,我想有汉森先生值班,我出去一会儿应该没关系。便跟他出去了。”    

   “你有没有听见爆炸声?”   

   “没有。我回到研究所时,已经将近11 点,突然发现值班室的玻璃被震坏了,我当时吓坏了。请原谅,我……”    

    年轻人知道擅离职守的严重后果,哽咽地说不出话来。 

  警卫提到的艾肯是所里研究液态硝化甘油冷冻的技术员。诺贝尔听说是他把警卫约出去的,警觉到爆炸很可能与艾肯有关。诺贝尔了解到艾肯与汉森结怨已久,又联系到艾肯正在进行的冷冻试验,诺贝尔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艾肯利用冷冻方面的知识,在厚厚的玻璃瓶中放满水,密封后放进化学实验用的大口玻璃瓶中,再在密封的玻璃瓶四周放满干冰和酒精。将大口瓶盖上盖子,盖子上又压了一块石头,并且用钢琴弦牢牢地将石头扎紧在瓶盖上。轮到汉森值班时,他偷偷地把玻璃瓶放在值班室的书架上。干冰和酒精混合在一起,温度迅速降到摄氏零下80度,密封的玻璃瓶爆炸,连同实验用的大玻璃瓶的碎片,像炸弹一样飞出伤人。汉森已经睡熟,警卫又被艾肯拉走,目的就这样达到了。”    

    没错,凶手就是艾肯,为了逃避罪责,借爆炸事故掩盖消灭汉森的真相,这倒是一个很巧妙的发明。然而,这“发明”怎能瞒得过诺贝尔。在诺贝尔入情入理的分析面前,艾肯无法抵赖,被押上了审判台。

诺贝尔智破凶杀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路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