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山县街:河滩地盛产屁蛋虫

 mtg712 2018-05-21


乐山县街(篇三)

徐敏


县街,顾名思义,就是县衙门所在的街。清雍正十二年,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县衙门移建水西门内,县街由此得名。直到今天,这条街仍然是县级(市中区)政府所在地。长不足300米的古街,一头和老公园处的道门口相接,一头与水西门的虾蟆口相连。前人游峨眉山,必走此道,由县街出水西门,过草鞋渡,至苏稽,赴峨眉。范成大、刘光第,莫不如是;周边乡民,更无论焉。我小时候住土桥街,常见包头帕穿黑衫的乡下男女,在大雁南飞的季节,背包㧯伞,从街面上走过,有识者曰:这些人都是去朝峨眉山的。他们行走的路线,与古人无异。

不过,乐山城的繁华街道在土桥街和玉堂街,如果不是居住在这一带,一般人难得往县街这个方向走。我第一次往县街走,是大概9岁的时候。吸引我的理由,是县街水西门外的河滩地,有很多屁蛋虫。水西门是大渡河沿岸有名的一座城楼,从城楼下的门洞出去,冬天枯水季节,会裸露一片阔大的河滩。放眼一望,无处无石,当地人谓之鹅卵石。如此河滩,便不再叫它河滩,而称其为河石坝了。

抗战时,武汉大学内迁乐山,有个留法教授叫章韫胎的,发现此地鹅卵石晶莹俏丽,文采斑斓,别具一格。常于闲暇时携巾杖出游,徜徉于水西门外河石坝中,寻觅拣拾,分类收藏,且写有一篇《嘉阳拾石记》记叙其事,以为堪比南京雨花石。49后政权更迭,这片美丽的河滩地一度成为刑场,至于一天之内会数次响起枪声。

二十年后,也即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末,我读小学时,水西门外的河石坝,已经无人再有章教授一样的雅兴。而更吸引人的,却是生长于斯的一种昆虫,学名我至今仍一无所知,只晓得它叫五香虫,更通俗的称呼是屁蛋虫。它体形比拇指壳略大,椭圆状,背平腹鼓,浑身黑色。捉了来炒着吃,味道香脆,口感极佳。街面上常见有人提了篮子出卖,一片绿色的叶子上,或瓷碗中,卧无数阵亡的屁蛋虫,旁边搁一小勺子,作为衡量工具,一分钱一勺的撮给人吃。这屁蛋虫可补肾壮阳,故而俗语有:有钱人吃龟胶鹿茸,穷人吃屁蛋虫。

捉屁蛋虫需在冬季大雾罩天气,只要雾气蒙蒙,便是绝好时机,县衙门前会走过步履匆匆的人影,直奔水西门外的河滩地。我后来专门写了一篇《五香虫》,记叙冬天里捕捉屁蛋虫的故事。

这条街引发我注意者,当然不仅止于屁蛋虫。粮食计划供应时,买米买面都得去政府粮店,我家住御史巷,粮店在东大街和县街,距离都差不多,我有时会根据心情,或者去东大街,或者选择县街。那时候特别稀罕鲜面,即便无肉,只要有点芽菜葱花,也是美味。

最好吃的面条在县街的北味春,它的杂酱面、三鲜面、排骨面无人能敌。1968年,复课闹革命有名无实,闲来无事,有五个同学会聚在一起逛耍。走到县街,吃一碗北味春的面条,排骨三鲜自己点,结账时,常常是杨姓同学主动开钱,每次1元。那时候6元钱是一个月的伙食费,一块钱不是小数目。我到现在也没忘记。

没忘记的事还有“窃书”。文革初,一座城里抄家成风,珠宝玉器金银首饰都在查抄之列。这些东西查抄上来后,交到谁的手里,我就毫不清楚。但查抄的书籍堆在公安局里,我是知道的。洪生是调配站的泥工师傅,他去给公安局修墙捡漏,我刚好放假无事,便跟着他打下手,顺便挣点生活费。这公安局就在县街,进去一看,一个大礼堂里堆满了抄来的书籍,一膝盖高。我干了几天活,也就偷了几天书。因为是夏天,衣衫单薄,怕被发现,不敢多拿,每次只能带出来一二本,计有红楼梦一套,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茅盾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次写县街,与人谈起窃书的情景,有识者告诉我,那堆书的地方不是礼堂,是过去的城隍庙。我一查同治年间的乐山府志,城隍庙果然在那个位置。这些书后来是何命运,我不知道,但像这样糟蹋书籍,历史上只有秦始皇干过焚书坑儒的事情。

后来下乡当了知青,窃来的书还一直跟着我。我住的那户农家,大姑娘是重师毕业的,她高中的语文课本我看了数遍,先秦历史讲义也是我阅读的书籍。1977年恢复高考,这些阅读都给了我一定的帮助。我只读过初中,参加高考需要补课。当时我在医疗站做赤脚医生,特别请了几天假回城复习。县里在月儿塘招待所和县街政府礼堂请了老师上大课,我分别去听了一个晚上。人家有听课证,我没有,满礼堂人山人海,许多人和我一样,就只能站着听。再后来到西湖塘读大学,每天都要走县街来回一趟。到我1981年毕业,这条街还是原来模样。

最早的变化是1980年代初期,香港一家公司同嘉州宾馆合资,耗资数千万,在县街外面的虾蟆口修建观佛索道,票价10元。没想到营运后即遭遇冷落,无人乘坐,只好草率收场。


县街真正彻底变化,应该是在1980年代末期,城市运动兴起。等我从外地退休回家,仔细看它时,县街已经面目全非。没有一间房子是过去的老宅,它不存在过渡,直接就等同于在原来的位置,新造了一条街道。

早年,县街有公厕甚大,盛产人粪,公社时期,通江农民与老岗坝农民曾为争抢人粪发生械斗。这故事如今听来,恍若隔世。

我有两个初中同学住在县街,一姓徐,一姓谢。徐姓同学家是卖蒸肥肠的,在公安局旁边,大家都叫他徐肠儿。徐篮球打得好,是校篮球队成员。谢同学球技也是一等,住金花巷斜对面院落中,谢家的醪糟曲子和海椒面,在县街是有名的,但无店面,只有一个小摊子。进入院落要走条石板小路,谢家的小摊子就摆在路口。

徐同学已经走了很多年了,倘若他再回县街,看到满目都是陌生景象,会不会纵使相逢应不识,何处是家卖肥肠?

2015.6.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